故事名稱:世說新語(4文學第四)
故事內容:
《世說新語》是中國南朝宋時期(420-581年)產生的一部主要記述魏晉人物言談軼事的筆記小說。是由南朝劉宋宗室臨川王劉義慶(403-444年)組織一批文人編寫的,梁代劉峻作注。全書原八卷,劉峻注本分為十卷,今傳本皆作三卷,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門,全書共一千多則,記述自漢末到劉宋時名士貴族的遺聞軼事,主要為有關人物評論、清談玄言和機智應對的故事。
1.鄭玄在馬融門下,三年不得相見,高足弟子傳授而已。嘗算渾天不合,諸弟子莫能解。或言玄能者,融召令算,一轉使決,眾咸駭服。及玄業成辭歸,既而融有禮樂皆東之嘆。恐玄擅名而心忌焉。玄亦疑有追,乃坐橋下,在水上據屐。果轉式逐之,告左右曰:玄在土下水上而據木,此必死矣。遂罷追,玄竟以得免。
2.鄭玄欲注春秋傳,尚未成時,行,與服子慎遇,宿客舍,先未相識。服在外車上,與人說己注《傳》意。玄聽之良久,多與己同。玄就車與語曰:吾久欲注,尚未了。聽君向言,多與吾同。今當盡以所注與君。遂為服氏注。
3.鄭玄家奴婢皆讀書。嘗使一婢,不稱旨,將撻之。方自陳說,玄怒,使人曳著泥中。須臾,復有一婢來,問曰:胡為乎泥中?答曰:薄言往訴,逢彼之怒。
4.服虔既善《春秋》,將為注,欲參考同異;聞崔烈集門生講傳,遂匿姓名,為烈門人賃作食。每當至講時,輒竊聽戶壁間。既知不能逾已,稍共諸生敘其短長。烈聞,不測何人,然素聞虔名,意疑之。明蚤往,及未寤,便呼:子慎!虔不覺驚應,遂相與友善。
5.鐘會撰《四本論》始畢,甚欲使嵇公一見。置懷中,既定,畏其難,懷不敢出,于戶外遙擲,便回急走。
6.何晏為吏部尚書,有位望,時談客盈坐。王弼未弱冠,往見之。晏聞弼名,因條向者勝理語弼曰:此理仆為極,可得復難不?弼便作難,一坐人便以為屈。于是弼自為客主數番,皆一坐所不及。
7.何平叔注《老子》始成,詣王輔嗣。見王注精奇,乃神伏,曰:若斯人,可與論天人之際矣!因以所注為《道德二論》。
8.王輔嗣弱冠詣裴徽,徽問曰:夫無者,誠萬物之所資,圣人莫肯致言,而老子申之無已,何邪?弼曰:圣人體無,無又不可以訓,故言必及有;老、莊未免于有,恒訓其所不足。
9.傳嘏善言虛勝,荀粲談尚玄遠。每至共語,有爭而不相喻。裴冀州釋二家之義,通彼我之懷,常使兩情皆得,彼此俱暢。
10.何晏注《老子》未畢,見王弼自說注《老子》旨。何意多所短,不復得作聲,但應諾諾。遂不復注,因作《道德論》。
11.中朝時有懷道之流,有詣王夷甫咨疑者。值王昨已語多,小極,不復相酬答,乃謂客曰:身今少惡,裴逸民亦近在此,君可往問。
12.裴成公作《崇有論》,時人攻難之,莫能折。唯王夷甫來,如小屈。時人即以王理難裴,理還復申。
13.諸葛#年少不肯學問。始少王夷甫談,便已超詣。王嘆曰:卿天才卓出,若復小加研尋,一無所愧。后看《莊》、《老》,更與王語,便足相抗衡。
14.衛#總角時,問樂令夢,樂云是想。衛曰:形神所不接而夢,豈是想邪?樂云:因也。未嘗夢乘車入鼠穴,搗齏啖鐵杵,皆無想無因故也。衛思因,經日不得,遂成病。樂聞,故命駕為剖析之。衛既小差,樂嘆曰:此兒胸中當必無膏肓之疾!
15.庾子嵩讀《莊子》,開卷一尺許便放去,曰:了不異人意。
16.客問樂令旨不至者,樂亦不復剖析文句,真以麈尾柄確幾曰:至不?客曰:至!樂因又舉麈尾曰:若至者,那得去?于是客乃悟服。樂辭約而旨過,皆此類。
17.初,注《莊子》者數十家,莫能究其旨要。向秀于舊注外為解義,妙析奇致,大暢玄風。唯《秋水》、《至樂》二篇未竟而秀卒。秀子幼,義遂零落,然猶有別本。郭象者,為人薄行,有俊才。見秀義不傳于世,遂竊以為己注。乃自注秋水、至樂二篇,又易《馬蹄》一篇,其余眾篇,或定點文句而已。后秀義別本出,故今有向、郭二《莊》,其義一也。
18.阮宣子有令聞,太尉王夷甫見而問曰:老、莊與圣教同異?對曰:將無同?太尉善其言,辟之為掾。世謂三語掾。衛嘲之曰:一言可辟,何假于三?宣子曰:茍是天下人望,亦可無言而辟,復何假一?遂相與為友。
19.裴散騎娶王太尉女。婚后三日,諸婿大會,當時名士,王、裴子弟悉集。郭子玄在坐,挑與裴談。子玄才甚豐贍,始數交,未快。郭陳張甚盛,裴徐理前語,理致甚微,四坐咨嗟稱快。王亦以為奇,謂諸人曰:君輩勿為爾,將受困寡人女婿!
20.衛#始度江,見王大將軍。因夜坐。大將軍命謝幼輿。#見謝,甚說之,都不復顧王,遂達旦微言。王永夕不得豫。#體素羸,恒為母所禁。爾夕忽極,于此病篤,遂不起。
21.舊云:王丞相過江左,止道聲無哀樂、養生、言盡意,三理而已。然宛轉關生,無所不入。
22.殷中軍為庾公長史,下都,王丞相為之集,桓公、王長史、王藍田、謝鎮西并在。丞相自起解帳帶麈尾,語殷曰:身今日當與君共談析理。既共清言,遂達三更。丞相與殷共相往反,其余諸賢略無所關。既彼我相盡,丞相乃嘆曰:向來語,乃竟未知理源所歸。至于辭喻不相負,正始之音,正當爾耳!明旦,桓宣武語人曰:昨夜聽殷、王清言,甚佳。仁祖亦不寂寞,我亦時復造心;顧看兩王掾,輒#如生母狗馨。
23.殷中軍見佛經,云:理亦應阿堵上。
24.謝安年少時,請阮光祿道白馬論。為論以示謝,于時謝不即解阮語,重相咨盡。阮乃嘆曰:非但能言人不可得,正索解人亦不可得!
25.褚季野語孫安國云:北人學問,淵綜廣博。孫答曰:南人學問,清通簡要。支道林聞之,曰:圣賢固所忘言。自中人以還,北人看書,如顯處視月;南人學問如牖中窺日。
26.劉真長與殷淵源談,劉理如小屈,殷曰:惡!卿不欲作將善云梯仰攻?
27.殷中軍云:康伯未得我牙后慧。
28.謝鎮西少時,聞殷浩清言,故往造之。殷未過有所通。為謝標榜諸義,作數百語;既有佳致,兼辭條豐蔚,甚足以動心駭聽。謝注神傾意,不覺流汗交面。殷徐語左右:取手巾與謝郎拭面。
29.宣武集諸名勝講《易》。日說一卦。簡文欲聽,聞此便還,曰:義自當有難易,其以一卦為限邪!
30.有北來道人好才理,與林公相遇于瓦官寺,講《小品》。于時竺法深、孫興公悉共聽。此道人語,屢設疑難,林公辯合清析,辭氣俱爽。此道人每輒摧屈。孫問深公:上人當是逆風家,向來何以都不言?深公笑而不答。林以曰:白旃檀非不馥,焉能逆風?深公得此義,夷然不屑。
31.孫安國往殷中軍許共論,往反精苦,客主無間。左右進食,冷而復暖者數四。彼我奮擲麈尾,悉脫落,滿餐飯中。賓主遂至莫忘食。殷乃語孫曰:卿莫作強口馬,我當穿卿鼻。孫曰:卿不見決鼻牛,人當穿卿頰。
32.《莊子•逍遙》篇,舊是難處,諸名賢所可鉆味,而不能拔理于郭、向之外。支道林在白馬寺中,將馮太常共語,因及《逍遙》。支卓然標新理于二家之表,立異義于眾賢之外,皆是諸名賢尋味之所不得。后遂用支理。
33.殷中軍嘗至劉尹所清言。良久,殷理小屈,游辭不已,劉亦不復答。殷去后,乃云:田舍兒,強學人作爾馨語。
34.殷中軍雖思慮通長,然于才性偏精。忽言及《四本》,便若湯池鐵城,無可攻之勢。
35.支道林造《即色論》,論成,示王中郎,中郎都無言。支曰:默而識之乎?王曰:既無文殊,誰能見賞?
36.王逸少作會稽,初至,支道林在焉。孫興公謂王曰:支道林拔新領異,胸懷所及,乃自佳,卿欲見不?王本自有一往雋氣,殊自輕之。后孫與支共載往王許,王都領域,不與交言。須臾支退。后正值王當行,車已在門。支語王曰:君未可去,貧道與君小語。因論《莊子•逍遙游》。支作數千言,才藻新奇,花爛映發。王遂披襟解帶,留連不能已。
37.三乘佛家滯義,支道林分判,使三乘炳然。諸人在下坐聽,皆云可通。支下坐,自共說,正當得兩,入三便亂。今義弟子雖傳,猶不盡得。
38.許掾年少時,人以比王茍子,許大不平。時諸人士及于法師并在會稽西寺講,王亦在焉。許意甚忿,便往西寺與王論理,共決優劣。苦相折挫,王遂大屈。許復執王理,王執許理,更相覆疏,王復屈。許謂支法師曰:弟子向語何似?支從容曰:君語佳則佳矣,何至相苦邪?豈是求理中之談哉!。
39.林道人詣謝公。東陽時始總角,新病起,體未堪勞。與林公講論,遂至相苦。母王夫人在壁后聽之,再遣信令還,而太傅留之。王夫人因自出,云:新婦少遭家難,一生所寄,唯在此兒。因流涕抱兒以歸。謝公語同坐曰:家嫂辭情慷慨,致可傳述,恨不使朝士見。
40.支道林、許掾諸人共在會稽王齋頭。支為法師,許為都講。支通一義,四坐莫不厭心。許送一難,眾人莫不#舞。但共嗟詠二家之美,不辯其理之所在。
41.謝車騎在安西艱中,林道人往就語,將夕乃退。有人道上見者,問云:公何處來?答云:今日與謝孝劇談一出來。
42.支道林初從東山,住東安寺中。王長史宿構精理,并撰其才藻,往與支語,不大當對。王敘致作數百語,自謂是名理奇藻。支徐徐謂曰:身與君別多年,君義、言了不長進。王大慚而退。
43.殷中軍讀《小品》,下二百簽,皆是精微,世之幽滯。嘗欲與支道林辯之,竟不得。今《小品》猶存。
44.佛經以為祛練神明,則圣人可致。簡文云:不知便可登峰造極不?然陶練之功,尚不可誣。
45.于法開始與支公爭名,后精漸歸支,意甚不忿,遂遁跡剡下。遣弟子出都,語使過會稽。于時支公正講《小品》。開戒弟子:道林講,比汝至,當在某品中。因示語攻難數十番,云:舊此中不可復通。弟子如言詣支公。正值講,因謹述開意。往反多時,林公遂屈。厲聲曰:君何足復受人寄載來!
46.殷中軍問:自然無心于稟受,何以正善人少,惡人多?諸人莫有言者。劉尹答曰:譬如寫水著地,正自縱橫流漫,略無正方圓者。一時絕嘆,以為名通。
47.康僧淵初過江,未有知者,恒周旋市肆,乞索以自營。忽往殷淵源許,值盛有賓客,殷使坐,粗與寒溫,遂及義理。語言辭旨,曾無愧色。領略粗舉,一往參詣。由是知之。
49.殷、謝諸人共集。謝因問殷:眼往屬萬形,萬形來入眼不?
50.人有問殷中軍:何以將得位而夢棺器,將得財而夢矢穢?殷曰:官本是臭腐,所以將得而夢棺尸;財本是糞土,所以將得而夢穢污。時人以為名通。
51.殷中軍被廢東陽,始看佛經。初視《維摩詰》,疑」般若波羅密」太多。后見小品,恨此語少。
52.支道林、殷淵源俱在相王許。相王謂二人:可試一交言。而才性殆是淵源崤、函之固,君其慎焉!支初作,改轍遠之,數四交,不覺入其玄中。相王撫肩笑曰:此自是其勝場,安可爭鋒!
53.謝公因子弟集聚,問:毛詩何句最佳?遏稱曰: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公曰:#謨定命,遠猷辰告。謂此句偏有雅人深致。
54.張憑舉孝廉,出都,負其才氣,謂必參時彥。欲詣劉尹,鄉里及同舉者共笑之。張遂詣劉。劉洗濯料事,處之下坐,唯通寒暑,神意不接。張欲自發,無端。頃之,長史諸賢來清言。客主有不通處,張乃遙于末坐判之,言約旨遠,足暢彼我之懷,一坐皆驚。真長延之上坐,清言彌日,因留宿至曉。張退,劉曰:卿且去,正當取卿共詣撫軍。張還船,同侶同何處宿?張笑而不答。須臾,真長遣傳教覓張孝廉船,同侶惋愕。即同載詣撫軍。至門,劉前進謂撫軍曰:下官今日為公得一太常博士妙選!既前,撫軍與之話言,咨嗟稱善曰:張憑勃#為理窟。即用為太常博士。
55.汰法師云:六通、三明同歸,正異名耳。
56.支道林、許、謝盛德,共集王家。謝顧謂諸人:今日可謂彥會,時既不可留,此集固亦難常,當共言詠,以寫其懷。許便問主人有莊子不?正得《漁父》一篇。謝看題,便各使四坐通。支道林先通,作七百許語,敘致精麗,才藻奇拔,眾咸稱善。于是四坐各言懷畢。謝問曰:卿等盡不?皆曰:今日之言,少不自竭。謝后粗難,因自敘其意,作萬余語,才峰秀逸。既自難干,加意氣擬托,蕭然自得,四坐莫不厭心。支謂謝曰:君一往奔,故復自佳耳。
57.殷中軍、孫安國、王、謝能言諸賢,悉在會稽王許。殷與孫共論《易象妙于見形》。孫語道合,意氣干云。一坐咸不安孫理,而辭不能屈。會稽王慨然嘆曰:使真長來,故應有以制彼。既迎真長,孫意己不如。真長既至,先令孫自敘本理。孫粗說已語,亦覺殊不及向。劉便作二百許語。辭難簡切,孫理遂屈。一坐同時拊掌而笑,稱美良久。
57.僧意在瓦官寺中,王茍子來,與共語,便使其唱理。意謂王曰:圣人有情不?王曰:無。重問曰:圣人如柱邪?王曰:如籌算,雖無情,運之者有情。僧意云:誰運圣人邪?茍子不得答而去。
58.司馬太傅問謝車:惠子其書五車,何以無一言入玄?謝曰:故當是其妙處不傳。
59. 殷中軍被廢,徒東陽,大讀佛經,皆精解。唯至事數處不解。遇見一道人,問所簽,便釋然。
60. 殷仲堪精核玄論,人謂莫不研究。殷乃嘆曰:使我解四本,談不翅爾。
61. 殷荊州會問遠公:易以何為體?答曰:易以感為體:殷曰:銅山西崩,靈鐘東應,便是易耶?遠公笑而不答。
62. 羊孚弟娶王永言女。及王家見婿,孚弟俱往。時永言父東陽尚在,殷仲堪是東陽女婿,亦在坐。孚善理義,乃與仲堪道齊物。殷難之,羊云:君四番后,當得見同。殷笑曰:乃可得盡,何必相同?乃至四番后一通。殷咨嗟:眩便無以相異。歡為新拔者久之。
63. 殷仲堪云:三日不讀道德經,便黨舌本間強。
64. 提婆初至,為東亭第講阿毗曇。始發講,坐裁半,僧便云:都已曉。即于坐分數四有意道人,更就余屋自講。提婆講竟,東亭問法岡道人曰:弟子都未解,阿彌那得已解?所得云何?曰:大略全是,故當小未精核耳。
65. 桓南與殷荊州共談,每相攻難。年余后,但一兩番。桓自嘆才思轉退。殷云:此乃是君轉解。
66. 文帝嘗令東阿王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應聲便為詩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慚色。
67. 魏朝封晉王為公,備禮九錫,文王固讓不受。公卿將校當詣府敦喻。司空鄭沖。馳遣信就阮籍求文。時在袁孝尼家,
68. 左太沖作三都賦初成,時人互有譏訾,思意不愜。后示張公。張曰:此二京可三,然君文未重于世,宜以經高名之士。思乃詢求于皇甫謐。謐見之歡,遂為作敘。于是先相非貳者,莫不斂衽贊述焉。
69. 劉伶著酒德頌,意氣所寄。
70. 樂令善于清言,而不長于手筆。將讓河南尹,請潘岳為表。潘云:可作耳。要當得君意。樂為述己所以為讓,標位二百許語。潘直取錯綜,便成名筆。時人咸云:若樂不假潘之文,潘不取樂之旨,則無以成斯矣。
71. 夏候湛作周詩成,示潘安仁。安仁曰:此非徒溫雅,乃別見孝悌之性。潘因此遂作家風詩。
72. 太叔廣甚辯給,而摯仲治長于翰墨,俱為列卿。每至公坐,廣談,仲治不能對。退著筆難廣,廣又不能答。
73. 江左殷太常父子并能言理,亦有辯之異。揚州口談至劇,太常輒云:汝更思吾論。
74. 庾子嵩作意賦成,從子文康見,問曰:若有意邪,非賦之所盡;若無意邪,復何所賦?答曰:正在有意無意之間。
75. 郭景純詩云:林無靜樹,川無停流。阮孚云:泓崢蕭瑟,實不可言。每讀此文,輒覺超形越。
76. 庾闡始作揚都賦,道溫、庾云:溫挺義之標,庾作民之望。方響則金聲,比德則玉亮。庾公聞賦成,看,兼贈貺之。闡更改望為俊,以亮為潤云。
77. 孫興公作庾公誄。袁羊曰:見此張緩。于是地以為各賞。
78. 庾仲初作揚都賦成,以呈庾亮。亮以親族之懷,大為其鋁價云:可三二京,四三都。于此人人競寫,都下紙為之貴。謝太傅云:不得爾。此是屋下架屋耳,事事擬學,而不免儉狹。
79. 習鑿齒史才不常,宣武甚器之,未三十,便用為荊州治中。鑿齒謝箋亦云:不遇明公,荊州老從事耳!后至都見簡文,返命,宣武問:見相王何如?答云:一生不會見此人!從此忤旨,出為衡陽郡,性理遂錯。于病中猶作漢晉春秋,品評卓逸。
80. 孫興公云:三都、二京,五經鼓吹。
81. 謝太傅問主簿陸退:張憑何以作母誄,而不作父誄?退答曰:故當是丈夫之德,表于事行;婦人之美,非誄不顯。
82. 王敬仁年十三,作賢人論。長史送示真長,真長答云:見敬仁所作論,便足參微言。
83. 孫興公云:潘文爛若披錦,無處不善;陸文若排沙簡金,往往見寶。
84. 簡文稱許掾云:玄度五言時,可謂妙絕時人。
85. 孫興公作天臺賦成,以示范榮期,云:卿試擲地,要作金石聲。范曰:恐子之金石,非宮商中聲!然每至佳句,輒云:應是我輩語。
86. 桓公見謝安石作簡文謚議,看竟,擲與坐上諸客曰:此是安石碎金。
87. 袁虎少貧,嘗為人傭載運租。謝鎮西經船行,其夜清風朗月,聞江渚間估客船三有詠詩聲,甚有情致。所誦五言,又其所未嘗聞,嘆美不能已。即遣委曲訊問,乃是袁自詠其所作詠史詩。因此相要,大相賞得。
88. 孫興公云:潘文淺而凈,陸文深而蕪。
89. 裴郎作語林,始出,大為遠近所傳。時流年少,無不傳寫,各有一通。載王東亭作經王公酒壚下賦,甚有才情。
90. 謝萬作八賢論,與孫興公往后,小有利鈍。顧曰:我亦作,知卿當無所名。
91. 桓宣武命袁彥伯作北征賦,公與時賢共看,咸嗟嘆之。時王在坐云:恨少一句,得寫字足韻,當佳。袁即于坐攬筆益云:感不絕于余心,溯流風而獨寫。公謂王曰:當今不得不以此事推袁。
92. 孫興公道曹輔佐才如白地明光錦,非無文采,酷無裁制。
93. 袁彥伯作名士傳成,見許公。公笑曰:我嘗與諸人道江北事,特作狡獪耳!彥伯遂以著書。
94. 王東亭到桓公吏,既伏閣下,桓令人竊取其白事。東亭即于閣下更作,無復向一字。
95. 桓宣武北征,會須露布文,喚袁倚馬前令作。手不輟筆,俄得七紙,殊可觀。東亭在側,極嘆其才。袁虎云:當令齒舌間得利。
96. 袁宏始作東征賦,都不道陶公。胡奴誘之狹室中,臨以白刃,曰:先公動業如是!君作東征賦,云何相忽略?宏窘蹙無計,便答:我大道公,何以云無?因誦曰:精金百煉,在割能斷。功則治人,職思靖亂。長沙之動,為史所贊。
97. 或問顧長康:君箏賦何如嵇康琴賦?顧曰:不賞者,作后出相遺。深識者,亦以高奇見貴。
98. 殷仲文天才宏贍,而讀書不甚廣,博亮嘆曰:若使合殷仲文讀書半袁豹,才不減班固。
99. 羊孚作雪贊云:資清以化,乘氣以霏。遇象能鮮,即潔成輝。桓胤遂以書扇。
100. 王孝伯在京行散,至其弟王睹戶前,問:古詩中何句為最?睹思未答。教伯詠所遇無故物,焉得不速老!此句為佳。
101. 桓玄嘗登江陵城南樓云:我今欲為王孝伯作誄。因吟嘯良,隨而下筆。一坐之間,誄以之成。
102. 桓玄初并西夏,領、江三州,二府一國。于時始雪,五處俱賀,五版并人。玄在聽事上,版至即答版后,皆粲然成章,不相揉雜。
103. 桓玄下都,羊孚時為充州別駕,從京來詣門,箋云:自頃世故睽離,心事淪蘊。明公啟晨光于積晦,澄百流以一源。桓見箋,馳喚前,云:子道,子道,來何遲?即用為記室參軍。孟昶。為劉牢之主衍,詣門謝,見云:羊候,百口賴!。
【世說新語(4文學第四)】相關文章:
• 《我和你》繪本PPT
• 《小貓的嗝》繪本PPT
• 《凱能行》繪本PPT
• 《野馬之歌》繪本PPT
• 《小猩猩》繪本PPT
• 《誰來我家》繪本PPT
• 《小豬奴尼》繪本PPT
• 長長的故事
• 《小狗塔菲》繪本PPT
• 《朱家故事》繪本PPT
• 《我們的樹》繪本PPT
• 《鴨子,鵝》繪本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