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提要]
在學習貫徹《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過程中,以嶄新的學前教育理念來審視幼兒藝術教育的人文化,它的發展本質是情感的創造性表現,通過情感的體驗,自主的活動,開拓無限的空間,使幼兒藝術教育的人文化得到更大發展
[關鍵詞]藝術教育人文化發展情感體驗自主活動
藝術教育的人文化發展就是運用不同的藝術形式,新穎、獨特、有個性的來表達自己。這種表現情感的能力不是單純的模仿,而是用自己的理解來表達自己情感的一種能力。這種創造性對成人來講未必是新穎的創造,而對幼兒自身來說都是前所未有的表現。藝術的本質是情感的創造性表現,那么藝術教育必須通過情感的體驗和“創造”之母的孕育,使創造性表現能力得到人文化發展。
幼兒的年齡特點為培養創造性表現能力提供了可能性。首先幼兒的思維以形象思維為主。他們在表現活動中容易滲進自己的自己直覺和想象,他們的行為沒有象成人那樣多的理性思考,往往愛加上自己的主觀想象,喜歡夸張新奇的事物。而創造有時可能是非理性的,有悖常規的。幼兒的思維方式卻正具有那樣的特征。這就使得他們的行為更具有不從眾性。所謂“初生牛犢不怕虎”,學齡前期的孩子什么都急于去嘗試,非常愿意表現,沒有束手束腳,怕這怕那的顧慮。再者,在幼兒尚不能運用語言文字,這種成人約定俗成的符號系統來表現自我和與人交流時,他們會運用其他一些符號形式來表現自己對世界的理解,表達自己的情緒情感。如美術語言、肢體語言、音樂語言都是他們獨特的表達方式。由此可看出,這一階段最適合幼兒的創造性表現能力。
社會正步入知識經濟時代,培養創新人才正成為時代的呼喚,從小培養幼兒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是知識經濟時代對學前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幼兒教育人文化發展面臨的重要任務。
分析目前幼兒藝術教育的現狀,發現當前幼兒園藝術教育未能有效地發揮其應有的功能。一是對藝術教育的本質目的缺乏清晰的全面的認識,輕視創造性表現能力的培養,常把藝術教育作為認知教育和道德教育的輔助手段。二是雖然意識到藝術教育要培養幼兒的創造性表現能力,但是目標含混,操作性不強,以致在實踐中又落到技能技巧的訓練、培養上。三是在培養創造性表現能力方面缺少系統與科學的培養方法。四是藝術教育中藝術形式未被充分開發應用。如舞蹈、美術等教育中品種少、技法也較單一等。由此認識到,要把藝術教育的基本目標真正定位于培養幼兒的創造性表現能力,還需要一套適宜的、恰當的、可行的目標體系和指導策略,作為切實的保證。
學前兒童藝術教育中創造性表現能力的研究甚少,即使有些研究也只涉及到藝術教育課程設置的框架和內容。但對藝術教育中創造性表現能力的培養目標、指導策略的研究都沒有涉及。基于以上種種理性思考和現狀分析,幼兒藝術教育要向人文化發展及創造性表現能力的培養。
藝術教育的內容有多種,要培養幼兒創造性表現能力,教師本身要具備創新能力。在教育過程中,教師們不僅在進行實踐,同時也在不斷地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使自己的一言一行能真正地本著以幼兒發展為本的教育思想。
下幾個方面來看幼兒藝術教育的人文化發展。
一、體驗性,藝術即情感的表現,因為藝術表現的東西(作品)是演示一種感受或情感過程的形象化的反射,是內心直接體現出的東西的一種發揮,它不受人類理性的束縛。孩子們在利用某種藝術形式表現時,是通過感知、體驗、想象再由實踐操作而表現,他們往往是反映或傳達披露自己看某一事物時對它的獨特感受。由于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性,所以在對同一事物進行感知體驗時,體現的準度、程度也是不相同的,在表現時是呈現出的是富有個性特點的結果。在藝術教育實踐中,教師們重視幼兒情感體驗的過程,當進行正式的教學活動時,教師通過設置各種情景,給孩子以真實、真切、準確、強烈的情感體驗,并讓幼兒回憶已有的經驗,引起幼兒情感的共鳴,使幼兒由感而發有情可發。當進行非正式活動時,教師為幼兒提供了豐富的材料、足夠的空間,營造一個自由、寬松的氛圍,讓幼兒大膽獨立自如的表現。在過程中,教師們通過使幼兒多聽、多看、多感受,讓幼兒逐步積累多種社會經驗、生活經驗、情感經驗,這些經驗也是由感受體驗而獲得諸多的親身體驗、經驗,久而久之成為了幼兒創造表現的主要源泉。
二、互動性,通過互動,即相互學習,相互推動。在幼兒藝術教育中互動是和整個活動過程緊密相連的,可以說互動無所不在。師生互動。也就是教師的主導和幼兒主體間的互相影響。教師對幼兒提問、啟發、引導有助于幼兒的理解和學習,而幼兒的每個回答或每點稚拙的創造,又會激發、觸動教師的靈感,推動教師的教學。生生互動。指幼兒同伴間的相互學習,以達到交流互學的效果。一個幼兒的點滴創新就會使其他幼兒點燃創造的火花,使得創造的火花不斷的閃爍。兒童與集體、兒童與環境的互動。良好、寬松、自由的心理環境和教學內容相匹配的物質環境能推動、影響幼兒的創造。在活動過程中,教師、幼兒、環境這三者是活動過程中的要素。要在活動中做到互動,教師就必須學會站到幼兒的視點去看待問題,多觀察、多了解、多反思,注重隨機教育,及時調動,鼓勵幼兒,隨時調控,把握關鍵,促成多種互動作用的發揮。
三、融合性,即是交融、整合。作為一個教師,一個成年人,他的思想感情已與兒童的思想感情有著質的不同。如果教師強行把自己成年人的“世界觀”(或世界形象,對世界的理解)強加到兒童身上,這無疑對兒童是一種壓制和打擊,甚至給他們造成痛苦的經驗。正如西方美學家羅恩菲爾德所說:“藝術對兒童來說與成年人太不一樣,它對兒童來說純粹是表現自己的手段。由于兒童的思維不同于成人的思維,他的表現就與成人不同。由于成年人同兒童在趣味方面和表達方式方面的不一致,就造成藝術教育中的困難和干擾……”意識到成人和兒童間的差異,我認為只有讓教師向兒童靠攏,教師主動和兒童去融合。不能如以往的藝術教育那樣總是由教師帶著學科(藝術教學內容)走向兒童,而應該帶著兒童走向藝術教育進行探索。包括情感的融合。教師注重在情感上親近幼兒,增進師生親密感,縮短彼此間的距離。這樣,就容易使師生間產生共鳴,并對幼兒形成強烈的感染力。視點的融合。教師要學會站到幼兒的視點看世界,不要以成人的標準去考察事物和衡量評價幼兒的表現。這樣,可以使教師更能發現幼兒作品中的閃光點,共同發現。言語的融合。教師向幼兒學習,學習他們詮釋事物的語言,并用這些兒童化的語言來設計活動,指導幼兒,演示作品。這樣可以是幼兒更感親切,易于理解產生“共同語言”。
四、賞拙性,賞拙就是欣賞,拙就是稚拙,也就是要求教師能用欣賞的眼光來看待幼兒稚拙的表現。由于幼兒思維方式與理解事物的視角跟成人不同,他們常常用自己的思維和理解方式去看待周圍的一切,解釋周圍的一切,所以他們表現出來的東西往往很稚氣。對于成人來說,幼兒的畫畫動作可能不怎么靈敏、協調,畫出來的線條歪歪斜斜、粗粗細細,不流暢,涂色深深淡淡,不均勻,稚拙是幼兒藝術表現的一個特點,它往往使孩子們的表現完全不同于成人的表現。成人(教師)要了解這一切,當幼兒大膽進行種種表現時要報以欣賞的態度,鼓勵、肯定幼兒一切稚拙的表現,這樣會大大增強幼兒的自信心,也能呵護幼兒的自尊心,進一步激勵幼兒創造表現的欲望。不能用“象不象”、“對不對”去衡量和評價,那會大大干擾幼兒稚拙的自然表現,更會扼殺他們創造的火花。在教學中,教師不要用合不合乎客觀存在來衡量、評價,而要考慮合不合乎幼兒的特殊經驗,把幼兒的體驗、經驗放在首位。尤其要鼓勵、肯定幼兒創作中與眾不同的地方。首先要強調的是不一樣,而非規范性。對幼兒一切的稚拙的表現都能認可,都會欣賞就能小心地對待幼兒創作的每一個新發現,不輕易動手改動幼兒的作品,努力去啟發他們,盡量讓他們自己去發現和修正;讓幼兒自己去發現和理解,會導致一個人較深刻的洞察力,這也是培養幼兒獨立學習的一個途徑,培養其創造性自信力的催化劑。
無論是正式和非正式的教學活動,教師盡可能滿足幼兒的興趣和需要,材料提供非常充足、豐富,尤其是非正式活動,幼兒具有很大的自由性、自主性,可以自主確定表現的主題內容,自主選擇表現的材料,自主決定表現的方法,這一切都為幼兒進行創造性的表現開拓了無限的空間,使之人文教育在學前教育中得到更大發展。
【試論幼兒藝術教育中的人文化發展】相關文章:
上一篇:幼兒音樂常規不容忽視
下一篇:談對幼兒打擊樂活動的看法
微信客服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