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愛情感活動是幼兒快樂情緒的體驗,關愛情感是人類的正性情緒狀態。從當今幼兒發展狀況來看,由于家家都是獨生子女,致使許多幼兒習慣于以自我為中心,出現了一些不良情緒情感。如:接受他人關心多,主動關愛他人少等。
本論文主要闡述了在語言活動中培養幼兒關愛他人的情感。利用語言活動的多種教育模式,通過欣賞文學作品,引發幼兒情感共鳴;開展豐富多采的主題討論活動,將關愛情感內化為自身的情感認識;運用閱讀和書寫的技能,激發幼兒的關愛行為;及通過語言交流為幼兒提供關愛他人的交往機會等手段。幫助幼兒將良好情感內化,逐步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在語言活動中培養幼兒關心他人的良好行為習慣
一、問題的提出:
人是社會成員,是生活在集體中的人。人必須有關愛情感,人只有相互關愛才能聯合起來共同創造美好的世界,創造人類的幸福。當今的幼兒乃是二十一世紀的生力軍,他們更應具有關愛他人,熱愛祖國等的積極情感。只有這樣才能適應社會、創造社會。
從當今幼兒發展狀況來看,由于家家都是獨生子女,只有親子、親孫的縱向關系,而無兄弟姐妹的橫向關系。對于幼兒來說,缺乏與之分享物質和情感的兄弟姐妹。再加上“四二一”綜合癥及部分父母在教育子女方面的不足,以及社會極端個人主義思潮對幼兒的負面影響,致使許多幼兒習慣于以自我為中心,出現了一些不良情緒情感。如:接受他人關心多,主動關愛他人少;不懂得珍惜物品;在同伴交往中自私、不合群、缺乏交往、合作能力,關愛、同情、助人為樂的情感。
由于目前存在的問題,開展關愛教育是必要的。
二、理論依據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善良的情感是良好行為的肥沃土壤”,他還說過:“良好的情感是在童年時期形成,如果童年蹉跎,那么失去的將永遠無法彌補。”可見幼兒期是處在心理成長和人格形成的關鍵期,他們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因此,3—6歲是情感教育的重要時期,良好的情感是在兒童時期形成的,抓住這一關鍵期進行情感教育是刻不容緩的。
《規程》第25條中指出:幼兒園品德教育應以情感教育和培養良好行為習慣為主,注重潛移默化的影響。《幼兒園指導綱要》中也明確指出:
對于成長中的幼兒來說,語言是表達思想、交流情感的重要手段。而語言活動又能促進幼兒思維的發展、凈化心靈、擴大交往范圍,是形成社會化的重要因素,是與幼兒生活發展息息相關的重要活動。語言活動可以為幼兒提供聽、說、讀、寫的多種教育模式,幼兒在語言活動中可以聽到他們喜歡的故事、詩歌、散文等問文學作品,可以閱讀各種圖書、圖片,可以參與多種表達自己意愿的機會等等。
在語言活動中培養幼兒關愛他人的情感就是利用語言活動的多種教育模式、幼兒多種感官的參與、生動形象的教育內容等有利因素,引發幼兒的情感共鳴,幫助幼兒將良好情感內化,逐步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三、實施過程與途徑
(一)、欣賞文學作品,引發幼兒情感共鳴。
欣賞文學作品主要包括聽故事、散文、詩歌,觀看木偶劇、動畫片等。這些活動都是幼兒喜歡參與、積極性較高的活動。在欣賞這些文學作品是,幼兒往往把自己的情感溶入到有情節的情境中去,比較容易引發情感共鳴。
在實驗的初期,我從讓幼兒體驗關愛他人的良好情感入手,依據實驗的要求和目標選擇或創編了與關愛他人相關的故事、詩歌、木偶劇等教材。如故事《大象的朋友》、《小熊請客》、《天藍色的種子》、《過河》、《小泥人》等,木偶劇有《小熊讓路》、《送你一把傘》、《好事情》、《熱心的小鴨子》等,詩歌有《讓座》、《不知道》、《對不起,沒關系》等。同時,結合日常生活,將作品中的事情與日常生活結合起來,啟發幼兒在生活中如果遇到這樣的事你會怎么辦。例如:講述故事《小熊讓路》后,教師提問:“為什么大家最后都喜歡小熊了?”然后結合我班特點又問:“我們班的盥洗室地方比較小,并且只有三個水龍頭。可我們班有三十多名小朋友,大家洗手時應該怎樣做?是爭?是讓?”大家都選擇了讓。從此以后,班中不但洗手、走路會謙讓,做其他的事時爭搶的現象也減少了許多。
通過幼兒聆聽故事、詩歌,觀看木偶劇的過程中,激發他們關心別人、幫助有困難的人等的積極情感,感受助人為樂、團結友好、互相謙讓等的良好品德。
(二)、開展豐富多采的主題討論活動,將關愛情感內化為自身的情感認識
主題討論活動是指在一段按時間內圍繞一個中心內容來開展討論,讓幼兒通過討論將關愛情感內化為自身的情感認識,從而完成主題活動的目標。結合關愛他人的教育我班開展了“誰對誰不對”“我們都是好朋友”“學會禮貌朋友多”“假如我是他”“關心朋友故事多”“他怎么了”“齊心合作力量大”“誰有困難我來幫”等主題活動。通過不同的主題,培養幼兒關愛他人的不同情感達到各項目標。
例如:主題活動“他怎么了”,目標是培養幼兒辨別不同的情感表情,體會他人心情與感受,學會站在他人的立場考慮問題。活動從一副表情圖開始引發了幼兒對表情的興趣和討論,而后進行了“表情分析”的活動,請幼兒觀看表情圖,討論都有哪些不同的表情。再通過游戲“猜猜我怎么了”讓幼兒表演不同的表情。接下來就請幼兒說說不同的表情有什么不同感受,推理一下發生了什么不同的事會有這種表情。然后我們又通過講述故事的活動,讓幼兒討論故事中不同人物的心情,討論并體會不同人物在不同角度的情緒和感受。再運用情感追憶法,煥發幼兒生活中以有的情感體驗,使他們更好的區別各種情感。而后再通過情感換位法讓幼兒對某件事進行情緒情感狀態的討論。如:“手絹找不到了”“剛才不小心摔到了”“生病了”“玩具被小朋友弄破了”“別人得到小紅花了”等等。在情感換位和情感追憶中,幼兒置身其中,能設身處地的為別人著想,體驗他人的處境及想法。此后,我們又進行了情境表演,在表演不同角色中進一步體驗不同的情感。讓幼兒在反復的討論活動中表達自己的情感認識、體驗,逐步內化關心體諒他人情感的良好行為習慣。
(三)、運用閱讀和書寫的技能,激發幼兒的關愛行為
圖畫也是一種書面語言,繪畫也是一種書寫方式。因此在運用這語言技能時,我在班中開展了“關心朋友故事多”的活動。請幼兒用手中的畫筆記錄下自己或同伴關心、幫助別人的好人好事,并編成故事展示在班中的墻飾中,供大家欣賞、閱讀。
幼兒期正處于意識發展初期,他們希望在活動中得到老師和同伴的認可和夸獎,其自信心也會明顯增強。開展“關心朋友故事多”的活動,請幼兒記錄好人好事,正是抓住了孩子的這一特點,鼓勵他們多去做關心、幫助他人的好事。在得到老師和同伴的表揚后又會進一步激發他們的主動的去向關愛他人的標準靠近,更多的去做關愛他人的好事。
(四)、為幼兒提供關愛他人的交往機會
開展“關愛日”活動,是為了讓我班幼兒更多的體驗關愛比自己小的伙伴的情感,學會關心照顧別人,我們班開展的“關愛日”活動,隔周一次,到小一班進行關愛弟弟妹妹的活動。活動以大帶小的形式進行,通過大帶小活動豐富幼兒關愛他人的社會體驗,培養幼兒學會關愛比自己小的伙伴,培養中班幼兒在異齡交往中的接納意識和責任感,激發小班幼兒積極參與各項活動的興趣。發展幼兒良好的關愛行為習慣。發展幼兒的交往能力。主要活動有:幫弟弟妹妹穿棉背心、幫弟弟妹妹剝橘子皮、幫弟弟妹妹的小椅子洗個澡、幫弟弟妹妹穿衣服、帶來玩具給弟弟妹妹玩、給弟弟妹妹表演節目、“六一”節時制做節日賀卡送弟弟妹妹、教弟弟妹妹折紙、教弟弟妹妹拍球、給弟弟妹妹表演關心別人的故事、詩歌和歌曲等
四、實施效果
通過一年的關愛活動的進行,我們取得了預期的效果,幼兒關愛他人的效果是顯著的。在我班幼兒中最顯著的效果有:
(一)、多數幼兒已形成了較穩定的關愛他人的良好行為習慣。
無論在幼兒園中還是在家中或在社會上,當他們遇到別人有困難時,能夠的通過自己的辦法幫助他人。在與伙伴游戲中謙讓的、互相幫助的、合作游戲的、分享玩具的、關心班級體的、會友好相處的明顯比非實驗班幼兒多。初步感知了在交往中互相關愛的重要性,幼兒感觸到人與人相處要互相關心、互相幫助,共同建立和諧關愛的環境,班中充滿了友好、團結、謙讓的良好氣氛。同時幼兒自我調節情緒能力也有所發展,遇事能寬容、大度、謙讓、多為別人考慮。
(二)、發展了幼兒的語言技能
通過此次實驗活動,我班幼兒在語言方面有了較大的發展與進步。幼兒的傾聽能力、理解能力、表達能力都有了較大的進步。詞匯量也有了明顯的增加。幼兒對閱讀活動產生了較大的興趣、閱讀習慣也有了相應的提高。幼兒對書寫記錄活動有了較強的興趣,在水平不斷提高的基礎,自發的開展多種活動的記錄,為今后語言方面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發展。
(三)、幼兒的積極情感得到了提升
通過活動幼兒不但關愛情感得到了鞏固與提升,在體驗同情、關心集體、愛護公物、尊敬長輩、愛護環境、關心殘疾人等積極社會情感方面也隨之得到了提升。特別是在比自己小的伙伴游戲時,幼兒表現出較強的責任感和關愛之心,這在獨生子女中是不多見的。
(四)、通過關愛活動發展了幼兒的觀察力、理解力、表達力、想象力、創造力等。
在關愛活動中幼兒在辨別是非能力時,就需要仔細觀察、認真理解。在這過程中幼兒的觀察力、理解力得到發展。在幼兒討論、表演、記錄及與小班小朋友交往體驗關愛情感中,又發展了幼兒的表達力、想象力、創造力等。
【在語言活動中培養幼兒關心他人的良好行為習慣】相關文章:
• 更新家長的育兒觀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 如何培養幼兒的責任心
• 培養幼兒的分享行為
• 兒童社會性教育的基本條件
• 小班幼兒良好生活習慣的培養
• 如何使幼兒在成功中增強自信
• 芻議如何對幼兒良好品德的培養
• 幼兒園與幼兒的社會化
• 談談幼兒思想品德教育
• 善待膽怯的孩子
• 自信的孩子都是快樂的
• 如何培養孩子健康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