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上學期健康教案《學會自己入廁》含反思適用于小班的健康主題教學活動當中,讓幼兒知道當廁所人多時不爭搶,學習自己入廁,盡可能不尿濕褲子,培養(yǎng)幼兒有禮貌的品質,快來看看幼兒園小班上學期健康《學會自己入廁》含反思教案吧。
活動目標:
1、學習自己入廁,盡可能不尿濕褲子。
2、知道當廁所人多時不爭搶。
3、培養(yǎng)幼兒有禮貌的品質。
4、鼓勵幼兒大膽說話和積極應答。
活動準備:
木偶小猴
活動過程:
1、教師和幼兒共同欣賞故事《小猴尿濕了》
--教師出示木偶小猴,講述故事一遍。
--尿濕褲子會有什么感覺?怎樣才能不尿濕褲子?
--教師總結:尿濕褲子會讓我們心理和身體都感覺不舒服。
2、教師和幼兒共同參觀班級廁所。
--教師帶領幼兒參觀本班活動室的廁所,讓幼兒知道廁所是大小便的地方。
--識別男廁所和女廁所的位置。
--分清小便池,知道男孩、女孩小便的方法是不一樣的。
3、分別請男孩子和女孩子上廁所。
--男孩子入廁。討論:怎樣上廁所才不會將小便弄到便池外?(不要離便池太近,以免弄臟褲子)
--穿有拉練的褲子小便,要小心不要損傷皮膚。
--女孩子入廁討論:怎樣上廁所才不會讓小便弄濕褲子?
4、教師和幼兒共同討論入廁的注意事宜。
--教師帶幼兒回到活動室。玩游戲時想小便怎么辦?吃飯時想小便怎么辦?集體活動時想小便怎么辦?
--廁所里人多怎么辦?小便急怎么辦?(廁所里人多時不爭先、不擁擠、依先后順序小便。小便急時,可與其他幼兒協(xié)商,讓自己先用廁所)
5、教師和幼兒共同參觀幼兒園公用廁所。
--教師帶領幼兒參觀幼兒園的公用廁所,告訴幼兒在室外活動時可就近入廁。
教學反思:
從執(zhí)教的情況來看,我覺得自己在課堂上的組織語言還有待加強,如何讓孩子對你的提問或是小結能更好的明白、理解,是自己在以后的教學中需要關注的一個重要方面。
小百科:廁所 泛指由人類建造專供人類(或其他特指生物,如家畜)進行生理排泄和放置(處理)排泄物的地方。 人類使用的廁所大多有男廁女廁之分,不過隨著科技的發(fā)展,男女共用的廁所,也問世了。廁所的名稱有很多,有的地方叫窖,有的叫茅房,文雅一點的叫洗手間、盥洗室。潮汕地區(qū)則延續(xù)唐朝時的叫法稱之為"東司"或者"東廝"。
【小班上學期健康教案《學會自己入廁》含反思】相關文章:
微信客服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