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目標:
1、感知物體粗、細、不粗也不細的特點,并能用詞語表述。
2、在故事情節中感受并發現物體的數量、大小與寶寶一家三口的關系。
3、樂意為寶寶一家分配水果并能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活動準備:PPT、操作卡
活動過程:
(點出幻燈片)(點出蘋果落地的聲音,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以免孩子一直看后面的老師。。。)
S:秋天是一個豐收的季節,許多蔬菜水果都成熟了。秋天,哪些水果成熟了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看一看有沒有你喜歡吃的水果?(點出許多水果的頁面)有你們喜歡吃的水果嗎?
S:今天尹老師還帶來了三個朋友,他們知道這么多水果都成熟了,準備到水果店買點秋天的水果,我們先來認識一下他們吧!(點出全家福)
一、出示全家福,觀察寶寶一家三口,通過比較,感知“高”、“矮”、“不高也不矮”。
S:看看他們是誰?(爸爸、媽媽、寶寶)還有誰?
S:有爸爸,有媽媽,有寶寶,來了寶寶的一。。。?(邊說手指邊畫一個圓圈,啟發幼兒說出“一家”)
對,來了寶寶的一家。
S:他們一家有幾個人?(3個)他們三個人,誰的個子最高?
Y:爸爸個子最高。
S:一般情況下,我們家里爸爸個子最高, 口味也大,吃的東西也要多一些。
S:誰的個子最矮?
Y:寶寶個子最矮。
S:寶寶個子最矮,口味小,吃的東西也要少一些。
S:媽媽的個子怎么樣?
Y:媽媽比爸爸矮,比寶寶高。
S:一般情況下,我們家里媽媽比爸爸矮,比寶寶高。我們就說媽媽不高。。。也不矮。。。我們一起再來說一次。
S 、Y:不高。。。也不矮。。。。(邊說,教師邊做動作提示幼兒)
S:寶寶一家到水果店買了哪幾種水果呢? 我們來看看吧!這是什么?這是什么?數一數,他們一共買了幾種水果?
Y:(四種)
S:你的眼睛很亮的!我們一起來數:1、2、3、4.
記住,他們買的東西啊!
二、情景:“分甘蔗”并陳述理由,區分“長”、“短”、“不長也不短”。
S:寶寶一家要買的第二種水果是什么呢?(甘蔗)看好啊,這次甘蔗的粗細是一樣的。
S:爸爸吃哪節甘蔗?誰來幫我找一找?(上面的)這個詞說得好,上面的。從上往下數,它排在第幾?(1)
S:為什么?第一節甘蔗是怎樣的?(長的)(邊說邊做長得動作)對,它長一點,所以就要多一點。有道理嗎?
S:爸爸個子比較高(用動作提示),口味大,吃得要多點。所以要給他一節長的(做“長“的動作)。。。(甘蔗)
S:寶寶吃哪節?它是怎樣的?(短的,做動作。)
S:媽媽吃哪節?它是怎樣的?(不長也不短,做動作)
S:教師小結:哦,我明白了,爸爸個子高,口味大,長的一節給爸爸。寶寶個子矮,吃得少,短的一節給寶寶,媽媽不高也不矮,所以不長不短的給媽媽(動作提示幼兒)
我們一起來看,分得對嗎?(出示幻燈片)
真棒,你們一次分對了!
三、情景:“分香蕉”并陳述理由,感知“粗”、“細”、“不粗也不細”。
S:寶寶一家買的第一種水果是什么呢?(香蕉)
S:三根一樣長短的香蕉,爸爸吃哪一根香蕉?
S:這邊是左,這邊是右(教師邊說邊手勢指出左、右)從左往右數,它排在第幾?(孩子只要能說出數詞“1”就可以)(如果孩子說左邊,右邊,中間肯定也可以,不必強調第幾的一個)
S:它們長得一樣長的呀,為什么第一根給爸爸吃?(它最大)
S:你從哪里看出它最大?
S:哦,我明白了,也就是說第一根是這樣的。。。。(做“粗”的動作)
S:那這樣(做“粗”的動作)的叫什么?這個我們叫“粗”(邊說邊慢慢變粗)
S:那這個呢?(做“細”的動作)(小)我們叫“細”。反復做兩遍“粗’”細”的動作,幼兒做。
S:給我一個粗!(要求幼兒用動作表示“粗’)再粗一點!再粗一點!再粗一點!
現在細一點!再細一點。再細一點。再細一點
比較實物,感知粗細。(出示一個粗一個細的實物)
S:我這里有兩根紙棒,它們倆,什么顏色粗?什么顏色細?
S:一只記號筆,一支鉛筆,它們倆,誰粗?誰細?
S:我現在明白了,一樣長短的香蕉,粗一點的更多一點,所以他給爸爸。
S:媽媽吃哪一根香蕉?為什么?
S:那個叫什么?不粗。。。也不。。。細。(用動作啟發幼兒說出“粗“和”細“這兩個字。如果幼兒不能說出,動作更夸張,給孩子一定的時間,反復做“粗”“細”的動作。一定要孩子自己說出來。。。。)剛剛學過的。(我們把她說的學一遍不錯,你把別人的東西學會了)不粗。。。。也不細。。。。
S:寶寶吃哪一根香蕉?為什么?
S:(第3根)用手指頭告訴我,第3怎么做的?
我們一起來看,分得對不對?(出示幻燈片)
真棒,你們又一次分對了!
四、操作游戲:“分蘋果”并陳述理由。
S:寶寶一家買的第三種水果是什么?(蘋果)
S:數數一共買了幾個蘋果?(6個)(稍作停留,環視幼兒,給幼兒時間點數)
(假設有數錯的孩子,教師再提問:這樣圍城一圈的蘋果怎么數?如果沒有,直接跳過。不復習圍城圓形的物品怎么數。)
S:3個人,6個蘋果,3個人吃,怎么吃?(分著吃)
S:當然要分著吃!怎么分?(教師環視幼兒,停留幾秒鐘,給幼兒思考的時間,幼兒充分的發表自己的意見)
S:你們來試試吧!
(教師繼續坐在椅子上,此時出示操作卡)
S:看好了。你們后面的桌子上有一張卡,上面有三個人的照片,找一找,哪個是寶寶?
(上面的)這個詞說得好!上面的。
S:哪個是爸爸?(下面的)
S:媽媽在哪里?(中間)
S:請你把籃子里有6個蘋果,分給他們吃?(提醒幼兒坐下,聽完要求)
S:分到哪里去呢?看好了!(示范插放蘋果)這里有一個小口,可以插進去,分好了就放在桌子上。(邊說邊做往下壓的動作,加深幼兒做好后就放在桌子上的印象)尹老師一會兒來看,明白了嗎?(聲音放小,放輕,集中幼兒的注意力)
S:蘋果別拿錯了,(做擺手的動作)一共有幾個蘋果?(6個)(教師邊重復說6邊做6的手勢)好,去吧!去找一找你的小籃子。(提醒幼兒小椅子不要拿)
S:教師巡回指導:教師強調,6個蘋果,分給三個人吃,你想怎么分就怎么分?(先分好的教師就先把他們貼出來,讓幼兒先分好的就先坐下來,分好的請坐,分好的先坐好。。。。)
S:分好的寶寶,坐到自己的位置上,看看別人是怎么分的蘋果。尹老師要把你們分的蘋果貼出來給別人看看。(教師選擇幾樣有代表性的貼出來)
孩子操作卡操作完后,假設沒有一個幼兒分出1、2、3:(根據幼兒分的情況,選擇具有代表性的張貼到黑板上,進行講解。)
S:你們分得很有趣喲。看看這張,誰分的?猜猜看,他為什么這樣分?
(全部給爸爸吃的0、0、6)爸爸個子高,味口大,他能吃得下,有道理。。。。
(全部給寶寶和媽媽,爸爸沒有3、3、0)味口大的爸爸怎么這次一個都沒有。。。。?
(寶寶吃得最多的3、2、1)寶寶吃得下。。。。
(平分的2、2、2)好東西大家一起分享,分著吃的。。。。
(平分的1、1、1)為什么他們只吃了3個蘋果?吃得太多就被撐住了,東西吃得不能太多,要剛剛好。。。
第二次,我再提出我要求,看幼兒能不能按要求分配。
S:你們今天給了尹老師 種不同的答案,你們都分得很有道理。聽好了,寶寶一家到底要怎么吃蘋果?聽好了,他們一家是這樣吃的。。。。
S:(停頓一下,吸引幼兒的注意力)6個蘋果,三個人都要吃,爸爸多吃點,寶寶少吃點,媽媽不多也不少!(放慢速度)
S:6個蘋果,怎么分?(幼兒自由回答,個別幼兒能說出來)
S:會分嗎?(個別幼兒說“會”)
(假設經過教師的提要求,大部分幼兒還是不能說出1、2、3這種分法:)
S:我看見有的孩子轉過去了,看起來沒有聽明白。到底怎么分?尹老師不告訴你們,這個問題留給你們,以后可以去分分看。
(假設經過教師的提要求,大部分幼兒能說出1、2、3這種分法:)
S:對了,你們都很會分。真棒!
孩子操作卡操作完之后,假設有部分幼兒分出1、2、3:教師就選擇有代表性的幾種分法進行展示講解。肯定幼兒的每種分法。特別是對分出1、2、3的這種,強調她分得很有道理,我也覺得爸爸個子高,味口大,應該吃得多一點,所以爸爸吃3個蘋果。寶寶個子矮,吃得少,寶寶就要少吃點,吃1個蘋果。媽媽不多也不少,吃2個蘋果。
五、情景:“分桔子”并陳述理由,感知物體的多少不僅與數量有關,和大小也有關。
S:四種水果,已經買了三種,還剩下什么沒有買?(桔子)
S:桔子就裝在這個盒子里。第一個盒子里裝了 。。。。?幾個桔子?(2個桔子)第二個盒子裝了。。。。。?(3個桔子)第三個盒子里裝了。。。。?(6個桔子)
S:哪個盒子里的桔子是給爸爸吃的?(6個的)
S:哦,數字大表示里面的數量可能就多!(教師加上手勢動作)所以你們覺得6個的是給爸爸的!
S:我們打開盒子來看看。(教師逐一點開盒子)2個桔子,3個桔子,6個桔子。。。
S:(個別幼兒可能會發現,2的桔子很大,6的蘋果很小。)你真像一個科學家,發現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 但他們都還沒有發現,我們先等等他們吧。
S:(假設沒有孩子發現這個問題)孩子們,數字大,表示數量可能比較多,但有的時候數字大,并不一定表示數量大。這個問題有點難,我們以后慢慢就會明白了。
S:好了,孩子們,起立,和后面的老師說再見(加上“起立”“再見”手勢動作)。
【小班數學PPT《寶寶一家買水果》有教案】相關文章:
上一篇:中班科學活動《有趣的規律》有教案
下一篇:大班數學PPT課件:圈一圈
微信客服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