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觀摩了一位老師的活動,整個活動中讓我感觸最深的就是老師對待孩子的態度,教師一直在用自己良好的情緒情感陶冶孩子,用親切的語言啟迪孩子的智慧,用真摯的愛哺育孩子的心靈,充分體現了《綱要》中“尊重幼兒”的理念,幼兒園教學反思。活動后的評析中各位老師也多次提到了要“尊重孩子”這一點。結合自己在工作中的體會,我也來談談“尊重孩子”。有人說:“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沒有尊重則談不上愛。”教師應尊重每一位幼兒,讓他們感受到愛,從而更加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活動當中。聯想到最近我們教研組開展的教研課上,兩位老師同時上了《為小動物做花衣》的制作活動。兩個活動都很成功,孩子們的情感被教師充分的調動了起來,每個孩子都很投入的在為小動物“穿衣服”,以至于兩個活動最后都出現了這樣的情況:教師想集中孩子進行最后的點評環節,但很多孩子都余興未盡,不愿回到老師身邊……在教研活動評課時,我們教研組就“活動中如何將孩子的注意力引向下一環節”這一大家共識的難點展開了討論。
很多有經驗的老師都提到了諸如用夸張有趣的游戲情境吸引孩子,在平時的活動中注意培養孩子這方面的常規,提供適量的操作材料等等,幼教之友《幼兒園教學反思》。有一位老師提出了讓我耳目一新的看法,她認為:孩子不愿停止操作是因為他們的情感和操作的欲望沒有得到滿足。這次活動是請孩子們為小動物穿新衣,孩子們看到有的小動物還沒有衣服穿就急于給它們都穿上新衣服,所以到活動結束時他們不愿停止手中的“工作”,這正體現了我們的孩子具有同情心和責任意識。
二期課改要求“尊重孩子”,那么我們教師完全可以滿足孩子的興趣和需求,讓他們繼續操作,甚至延伸到區角活動中。至于展示和講評的環節,完全可以等孩子們都完成作品后,隨機的調整到一日活動的其他時間進行,這樣的活動才是真正滿足了每個孩子的需要,是為孩子的發展服務的。這位老師的話促使我反思,反思自己認為理所當然、毫無疑問的習慣,學會打破自己的固有的狀態,改變教師的身份位置,關注幼兒的內心世界,實際教學中多從幼兒的角度考慮;在教學中要追隨幼兒的自然狀態來調整預設的目標、程序和內容,尊重幼兒的現在狀態與水平。最重要的是真正地轉變教育觀念,不能將幼兒看成是被教育和改造的對象,而應當將幼兒看成一個獨立的個體,從而在實踐中更好地尊重幼兒。作為一名幼兒教師,我們的愛不應該是盲目的。教師只有在堅持尊重幼兒主體地位的前提下,發揮自己在工作中的主導作用,才能真正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而處理好這些問題,對于建構積極、有效的師生互動,更好地開展我們的工作有著重要意義。
《手指歌》是一首比較形象有趣的兒歌。邊念邊進行手指表演可能孩子們會更容易接受。所以在教學時,我先用簡單的“轱轆轱轆”手部游戲來吸引幼兒的注意力;接著讓幼兒嘗試著變變小手,看小手能變出什么來;然后我再根據兒歌內容變變,讓幼兒猜猜我的手變成了什么,在干什么?最后讓幼兒伸出自己的小手一起來做一做,做一個動作學念一首兒歌,顯然孩子們對這種方式非常樂易接受,個個開心地念著、學著、做著……很是投
入!
理論分析:
幼兒的兒歌教學也可采用以下的一些方法,可能會收到較好的效果:
1、采用游戲形式對幼兒進行兒歌教學。游戲是幼兒最感興趣的,有不少兒歌的內容是描述幼兒游戲活動的,對此類兒歌,我常采取先做游戲后教學的方法,按照兒歌描述的內容,先組織幼兒游玩,在游玩中幼兒一邊動作一邊觀察,充分體驗愉快的情趣,為學習兒歌打下基礎。
2、運用故事法對幼兒進行兒歌教學。根據兒歌的內容可以看出有些兒歌是敘事性的,由于受字數和句式的局限,敘事的跳躍是兒歌的特點之一。這時教師選擇一些恰當的關連詞或過渡句把兒歌內容串連起來,根據兒歌要求,適當增添有關的生動有趣的情節,來增加兒歌的容量,為幼兒展開想象更好地理解記憶兒歌提供幫助。
【我的幼兒園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上一篇:送信大班教學反思
下一篇:幼兒園大班春天來了教學反思
微信客服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