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音樂課教案《小牧民(二)》含反思適用于大班的音樂主題教學活動當中,讓幼兒在掌握"馬蹄聲"與"歡呼聲"兩種節奏類型的基礎上,集體討論配樂方案并演奏,在打擊樂演奏活動中,進一步學會控制和協調。并用自己固定的節奏型隨音樂演奏,能大膽表現歌曲的內容、情感,快來看看幼兒園大班音樂課《小牧民(二)》含反思教案吧。
活動目標:
1、在打擊樂演奏活動中,進一步學會控制和協調。并用自己固定的節奏型隨音樂演奏
2、在掌握"馬蹄聲"與"歡呼聲"兩種節奏類型的基礎上,集體討論配樂方案并演奏。
3、能大膽表現歌曲的內容、情感。
4、嘗試仿編歌詞,樂意說說歌曲意思。
活動準備:
1、欣賞歌曲"小牧民"。
2、打擊樂器:鈴鼓、串鈴等。
活動過程:
1、重復欣賞歌曲:"小牧民",并與幼兒一起拍節奏。1~16小節:拍"馬蹄聲"17~~20小節:拍"歡呼聲"節奏,21~~22小節:拍"馬蹄聲"節奏,最后小姐按節拍表示結束(×/×/×/×-/)
2、討論配樂器
(1)小牧民騎著馬跑來,用什么樂器呢?
集體探索并嘗試演奏。(鈴鼓、串鈴等)
(2)小牧民看到草原很高興,用什么樂器表示呢?
3、練習演奏
(1)教師指揮,幼兒做現有樂器的模仿動作。練習過程中,提醒幼兒要保持節奏速度,與集體保持協調一致(尤其是"馬蹄聲"節奏)
(2)用樂器演奏,提醒演奏鈴鼓、串鈴的小朋友,要用手腕用力。
(3)交換座位,看指揮自由選擇樂器演奏。
反思:
在 打擊"馬蹄聲"與"歡呼聲"兩種節奏類型時,幼兒還不能分辨清楚。演奏起來較困難。今后要讓幼兒多學習。
小百科:牧民,指放牧牲畜并以此為生的人。
【大班音樂課教案《小牧民(二)》含反思】相關文章:
微信客服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