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毛蟲》教學反思范文
在音樂活動中,音樂和動作是緊密結合的。動作的伴隨是幼兒認識音樂,學習舞蹈,從音樂中獲得快樂的最自然、最有效的途徑。而韻律活動是幼兒隨著音樂進行的身體活動。它能滿足幼兒身體活動的需要;參與對音樂進行探究的需要;想象、聯想,思維的需要;創造性表現的需要等。因此,幼兒需要各種形象的動作來表現音樂中的情節,反映音樂中的情緒,而目前大多數的音樂舞蹈,都是教師自己的所感轉化為動作直接傳給孩子。久而久之音樂就成為了動作的背景,在無形中使得幼兒喪失了自己感受音樂發揮想象創編動作的權利。把原本優美動聽的音樂變成了記憶動作和強化動作的'訓練,我想能否改變一下教學的形式呢?
韻律活動《綠毛蟲》是一段沒有歌詞的音樂,如果不注意引導孩子聽音樂感受音樂變化,孩子是很難理解的。為了能讓孩子根據音樂形象、旋律的特點音色變化來創編動作,從頭到尾我沒有教過孩子一個動作,只是將音樂用故事形式開了個頭,用教學掛圖引導讓幼兒根據音樂的節奏變化表現綠毛蟲吃東西、蠕動、蛻皮、睡覺、破繭而出變成蝴蝶的過程。而我只是用語言提示的方法讓幼兒自己來創編動作。心理學理論告訴我們創造源于想象,而想象則是以經驗為基礎的。因此在教學中,我注重加強幼兒對音樂作品的感受,以感受入手,調動幼兒多種感官參與、體驗,再進行聯想,從而獲得比較清晰的音樂形象。如:第一段音樂,我告訴幼兒綠毛蟲在吃蘋果呢,他們聽到馬上把手放在嘴邊做吃東西狀,然后又是一段音樂,我讓幼兒說出綠毛蟲吃飽長大了會怎樣了,因為有了清晰的教學掛圖,幼兒很快就想到了蛻皮這時幼兒跟著音樂用夸張的動作將粘在身上的“皮”有用腳狠很的踹下的,有用手一下子扔掉的,他們表現的各具特色。當幼兒聽到舒緩悠揚的旋律后,知道綠毛蟲睡覺了,他們馬上有躺著的、蹲下的、靠在別人肩上……各種睡姿形態不一。最后幼兒表現的蝴蝶也是千姿百態,精彩分層。象這種音樂活動在不要教師教他們任何動作就能讓幼兒掌握的同時,孩子們更能從音樂中感受到快樂的情緒,比起往日教他們做動作,做了半天還記不住,這個方法則更有可行性。
因此我認為應多給幼兒發揮想象的機會,讓幼兒自己來感受音樂,創編動作,這樣便能使幼兒感受到美的熏陶,而且不僅僅是音樂,在其他的方面也應如此。
【《綠毛蟲》教學反思范文】相關文章:
• 我們的少年時代第11集TFBOYS紀錄片《加油男孩》 易烊千璽講述小時候參加各種比賽和學習舞蹈
上一篇:【精選】幼兒園教案8篇
下一篇:幼兒園環;顒臃桨阜段模ㄍㄓ8篇)
微信客服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