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米諾骨牌游戲是一項動手動腦的益智活動。首先,骨牌可以任意排列組合與造型,具有較強的可變性;其次,這個游戲既可以一人操作也可以多人合作,具有很強的靈活性;再次,骨牌的排列需要一定的技巧與策略,對幼兒來說具有一定的挑戰性。因此,此游戲深受幼兒園教師和幼兒喜愛。原方案正是基于這些因素,并結合大班幼兒的認識能力和喜歡挑戰的年齡特點而設計的,意在挖掘游戲中蘊含的科學、社會等領域的教育元素,帶給幼兒全面而豐富的經驗,這些都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不過,如果原方案在活動的進程上放慢腳步,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其教學效果可能會更好。
一、內容安排方面 原方案安排了三個難度各不相同的活動內容。第一部分內容的難點在于探索擺放骨牌的距離、位置;第二部分內容的難點在于探索類型多樣、難度各異的骨牌擺放方法。這樣的安排給操作后的交流帶來較大的困難,幼兒會因為探索的內容和遇到的困難各不相同,從而在交流時缺少思維上的碰撞和對問題的認同感。教師也會無法根據幼兒操作中遇到的眾多問題進行有重點的引導。第三塊內容的難點在于多人合作及如何防止在擺放的過程中骨牌不斷傾倒,等等。這三部分內容既相對獨立又緊密聯系,每一部分內容都需要幼兒投入充分的時間與精力,幼兒只有在掌握前一部分內容的基礎上才可能實施下一步的操作。因此,從幼兒的接受能力來看,原方案的安排有些操之過急。
二、時間節奏方面 幼兒園教學活動的時間是相對固定的,要想實現教育目標,就應當考慮幼兒的接受能力,并給予時間上的保障。原方案中,幼兒的第一次操作活動(即認識與了解骨牌)是整個活動的基礎與前提,因此應當有充分的時間作保障,但原方案僅安排了三分鐘時間。同樣,第二次操作僅安排五分鐘時間。因此,原方案時間安排上顯得有些倉促。
三、
操作次數方面 在科學活動中,幼兒是在不斷嘗試錯誤、調整錯誤的過程中習得經驗的。而在原方案中,幼兒在每一個環節都僅有一次短暫操作的機會。雖然教師針對幼兒操作中出現的問題安排了交流的環節,卻未給予幼兒再次嘗試、作出調整的機會,使得交流流于形式。
在筆者看來,上面這些問題均與教育活動目標的設定直接相關。一個有意義的活動可能蘊含了眾多極具教育價值的元素。為了更好地發揮這些元素的教育價值,教師有時會希望在一次活動中全面展示這些元素,以實現讓幼兒的各種能力均得到有效培養的目標。但由于目標過多,導致活動內容過于豐富,時間安排過于匆忙,幼兒感受、思考、操作練習的機會與時間均難以得到有效保障,最終難以實現教育目標。由此,我們需要反思教育價值的取舍及合理分配問題。面對眾多的教育元素,我們常常不愿舍棄,試圖將它們一股腦兒塞進一個教育活動中,深怕少了一個內容,孩子就會失去一次受教育的機會。試想,我們是否考慮了幼兒的實際接受能力?是否設想過他們在面對這些內容時會遇到多少困難?我想,我們是該放慢腳步,等等孩子了。
我的設計
設計意圖:
多米諾骨牌游戲蘊含著許多教育元素,比如,探索玩法,感受推力與傳遞,發現骨牌傾倒與擺放距離、位置、路線的關系,探索防止骨牌持續傾倒的策略,學習多人合作玩骨牌的方法,等等。對于初次面對多米諾骨牌游戲的幼兒而言,我認為本次活動應該以探索游戲玩法、發現科學現象為主。根據這樣的思考,也為了最大限度地發揮幼兒主動學習的積極性,我設計的活動主要分為三個部分:第一,探索骨牌的玩法;第二,感受骨牌游戲中有趣的科學現象;第三,運用已有經驗解決問題。
目標:
1.探索多米諾骨牌的玩法,感受游戲中力的傳遞這一科學現象。
2.能根據給定條件自主探索骨牌的排列方法。
3.能主動思考、細心操作、努力解決困難。
準備:
教具:一筐多米諾骨牌(或積木等替代物,20塊),一張圖紙(如下圖)。
學具:幼兒每人一個小塑料筐、20塊多米諾骨牌(或積木等替代物),一張圖紙(如下圖)。
過程:
一、認識多米諾骨牌
1.教師出示多米諾骨牌,引導幼兒觀察。
師:今天老師帶來了一樣玩具,你們認識嗎?你會怎么玩呢?
師:剛才有些小朋友說到了一種玩法,就是把積木排成一隊,用手指輕輕推動第一塊積木,讓排在后面的積木全部倒下。那你們知道應該怎樣給積木排隊嗎?
2.幼兒相互交流自己的想法。
二、初步探究多米諾骨牌的玩法
1.教師引導幼兒操作。
師:每個小朋友面前都有這樣的積木,請你們只拿出10塊去排一排,想一想怎樣排可以用手指輕輕推第一塊積木,讓排在它后面的積木也全部倒下。
2.幼兒操作,教師關注幼兒操作的方法及策略。
三、交流、討論
1.教師引導幼兒相互交流自己的方法。
師:誰來向大家介紹一下你是怎樣給積木排隊的?是不是只推第一塊,后面其他積木都倒了呢?你們都成功了嗎?有沒有遇到什么問題?
2.教師展示不成功的排列方法,引導幼兒討論。
師:這些積木為什么沒有全部倒下呢?你覺得是什么原因?怎樣排隊才可以做到全部倒下呢?
3.師幼共同小結:排隊時積木和積木之間要有空隙,空隙既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如果太大,前面的積木倒下時碰不到后面一塊,就不能推倒后面一塊積木;如果太小,積木擠在一起也不容易倒下來。
四、再次操作
1.教師引導幼兒再次操作。
師:這次,請你們用塑料筐里所有的積木排一條長龍,看看誰能做到只推倒第一塊積木,就讓后面所有的積木都能自己倒下。
2.幼兒操作,教師關注幼兒排列的方法及遇到的問題。
五、交流、討論有趣的傳遞現象
1.教師引導幼兒交流。
師:這次你們成功了嗎?有沒有遇到什么新的問題?在排積木的時候,怎樣做才不會讓排好的積木總是倒掉呢?(幼兒相互交流自己的經驗:排的時候要小心,身體不要碰到桌子或積木……)
2.教師引導幼兒討論。
師:你們知道為什么只要推倒第一塊積木,其他的所有積木都會自己倒下來嗎?
3.幼兒相互交流自己的觀點。
4.師幼共同小結:手指推的力量讓第一塊積木倒下去了,第一塊積木碰到第二塊積木時就把這個力量傳給了第二塊,就這樣它們不斷地把這個力量傳下去。
六、探索其他路線的排列方法
1.教師出示圖示,引導幼兒觀察。
師:灰太狼又
[1] [2] 下一頁
【放慢腳步 等等孩子】相關文章:
• 拼圖是“補腦的維生素”
• 新生兒日常生活游戲
• 幼兒游戲:空中搖擺
• 親子游戲四則
• 8則好玩的手指游戲
• 新生兒搖晃游戲
• 幼兒園小班手指游戲:小 白
• 找家(媽媽寶寶一起玩的益智游戲)
• 親子小游戲13則
• 7個月BB適合的七個潛能游戲
• 親子小游戲10則
• 嬰兒游戲:照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