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名稱:了凡四訓(xùn)-第三篇 積善之方6
故事內(nèi)容:
怎樣叫做端曲呢?現(xiàn)在的人,看見謹(jǐn)慎不倔強的人,大都稱他是善人,而且很看重他;然而古時的圣賢,卻是寧愿欣賞志氣高,只向前進(jìn)的人,或者是安份守己,不肯亂來的人。因為這種人,才有擔(dān)當(dāng);有作為,可以教導(dǎo)他,使他上進(jìn)。
至于那些看起來謹(jǐn)慎小心卻是無用的好人,雖然在鄉(xiāng)里,大家都喜歡他;但是因為這種人的個性軟弱,隨波逐流,沒有志氣,所以圣人一定要說這種人,是傷害道德的賊。這樣看來,世俗人所說的善惡觀念,分明是和圣人相反。
俗人說是善的,圣人反而說是惡;俗人說是惡的,圣人反而說是善。從這一個觀念,推廣到各種不同的事情來說,俗人所喜歡的,或者是不喜歡的,完全不同于圣人。那還有不錯的嗎?天地鬼神庇佑善人報應(yīng)惡人,他們都和圣人的看法是一樣的,圣賢以為是對的,天地鬼神也以為是對的;圣賢以為是錯的,天地鬼神也認(rèn)為是錯的,而不和世俗人采取相同的看法。所以凡要積功德,絕對不可以被耳朵所喜歡的聲音,眼睛所喜歡的景象所利用,而跟著感覺在走;必須要從起心動念隱微的地方,將自己的心,默默地洗滌清凈,不可讓邪惡的念頭,污染了自己的心。
所以全是救濟世人的心,是直;如果存有一些討好世俗的心,就是曲。全是愛人的心,是直;如果有一絲一毫對世人怨恨不平的心,就是曲;全是恭敬別人的心,就是直;如果有一絲玩弄世人的心,就是曲。這些都應(yīng)該細(xì)細(xì)的去分辨。
怎樣叫做陰陽呢?凡是一個人做善事被人知道,叫做陽善;做善事而別人不知道,叫做陰德。有陰德的人,上天自然會知道并且會報酬他的。有陽善的人,大家都曉得他,稱贊他,他便享受世上的美名。享受好名聲,雖然也是福,但是名這個東西,為天地所忌,天地是不喜歡愛名之人的。只要看世界上享受極大名聲的人,而他實際上沒有功德,可以稱配他所享受的名聲,常會遭遇到料想不到的橫禍,一個人并沒有過失差錯,反倒被冤枉,無緣無故被人栽上惡名的人,他的子孫,常常會忽然間發(fā)達(dá)起來。這樣看來,陰德和陽善的分別,真是細(xì)微得很,不可以不加以分辨啊!
怎樣叫做是非呢?從前春秋時代的魯國定有一種法律,凡是魯國人被別的國家抓去做奴隸;若有人肯出錢,把這些人贖回來,就可以向官府領(lǐng)取賞金。但是孔子的學(xué)生子貢,他很有錢,雖然也替人贖回被抓去的人回來,子貢卻是不肯接受魯國的賞金。他不肯接受賞金,純粹是幫助他人,本意是很好。但是孔子聽到之后,很不高興的說:這件事子貢做錯了,凡是圣賢無論做什么事情,都是要做了以后,能把風(fēng)俗變好;可以教訓(xùn),引導(dǎo)百姓做好人,這種事才可以做;不是單單為了自己覺得爽快稱心,就去做的。現(xiàn)在魯國富有的人少,窮苦的人多;若是受了賞金就算是貪財;那末不肯受貪財之名的人,和錢不多的人,就不肯去贖人了。一定要很有錢的人,才會去贖人。如果這樣的話,恐怕從此以后,就不會再有人向諸侯贖人了。
子路看見一個人,跌在水里,把他救了上來。那個人就送一只牛來答謝子路,子路就接受了。孔子知道了,很欣慰的說:從今以后,魯國就會有很多人,自動到深水大河中去救人了。
由這兩件事,用世俗的眼光來看,子貢不接受賞金是好的,子路接受牛,是不好的;不料孔子反而稱贊子路,責(zé)備子貢。照這樣看來,要知道一個人做善事,不能只看眼前的效果,而要講究是不是會產(chǎn)生流傳下去的弊端;不能只論一時的影響,而是要講究長遠(yuǎn)的是非;不能只論個人的得失,而是要講究它關(guān)系天下大眾的影響。
現(xiàn)在所為,雖然是善,但是如果流傳下去,對人有害,那就雖然像善,實在還不是善;現(xiàn)在所行,雖然不是善,但是如果流傳下去,能夠幫助人,那就雖然像不善,實在倒是善!這只不過是拿一件事情來講講罷了。說到其它種種,還有很多。例如:一個人應(yīng)該做的事情,叫做義,但是有的時候,做該做的事,也會做錯,做了倒反而壞事。
譬如壞人,可以不必寬放他,有人寬放他,這事情不能說不是義;但是寬放了這個壞人,反而使他的膽子更大,壞事做得更多;結(jié)果旁人受害,自己也犯罪;倒不如不要寬放他,給他儆戒,使他不再犯罪的好,不寬放他,是非義,使這個人不再犯罪,是義,這就叫做非義之義。
禮貌是人人應(yīng)該有的,但是要有分寸,用禮貌對待人,是禮;但若是過份,反而使人驕傲起來,就成為非禮了,這就叫做非禮之禮。
信用雖要緊,但是也要看狀況,譬如:顧全小的信用,是信;要顧全小信,卻誤了大事;反而使得大信,不能顧全,此變成非信了,這就叫做非信之信。
愛人本來是慈;但是因為過份的慈愛,反而使人膽子變大,闖出大禍,那就變成不慈了,這就叫做非慈之慈。這些問題,都應(yīng)該細(xì)細(xì)地加以判斷,分別清楚。
什么叫做偏正呢?從前明朝的宰相呂文懿公剛才辭掉宰相的官位,回到家鄉(xiāng)來,因為他做官清廉,公正,全國的人都敬佩他,就像是群山拱衛(wèi)著泰山,眾星環(huán)繞著北斗星一樣。獨獨有一個鄉(xiāng)下人,喝醉酒后,罵呂公。但是呂公并沒有因為被他罵而生氣,并向自己的用人說:這個人喝酒醉了,不要和他計較。
呂公就關(guān)了門,不理睬他。過了一年,這個人犯了死罪入獄,呂公方才懊悔的講:若是當(dāng)時同他計較,將他送到官府治罪,可以藉小懲罰而收到大儆戒的效果,他就不至于犯下死罪了,我當(dāng)時只想心存厚道,所以就輕輕放過他;那知道,反而養(yǎng)成他天不怕地不怕的亡命之徒的惡性。他以為就算是罵宰相,也沒什么大不了,一直到犯下死罪,送了性命。這就是存善心,反倒做了惡事的一個例子。
也有存了惡心,倒反而做了善事的例子。像有一個大富人家,碰到荒年,窮人大白天在市場上搶米;這個大富人家,便告到縣官那里;縣官偏偏又不受理這個案子,窮人因此膽子更大,愈加放肆橫行了。于是這個大富人家就私底下把搶米的人捉起來關(guān),出他的丑,那些搶米的人,怕這大富人家捉人,反倒安定下來,不再搶了。若不是因為這樣,市面上幾乎大亂了。所以善是正,惡是偏,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是也有存善心,反倒做了惡事的例子。
這是存心雖正,結(jié)果變成偏,只可稱做正中的偏;不過也有存惡心,反倒做了善事的例子,這是存心雖是偏,結(jié)果反成正,只可稱做偏中的正;這種道理大家不可不知道。怎樣叫做半滿的善呢?易經(jīng)上說:一個人不積善,不會成就好的名譽;不積惡,則不會有殺身的大禍。
書經(jīng)上說:商朝的罪孽,像穿的一串錢那么滿;就仿佛收藏東西裝滿了一個容器里一樣。
如果你很勤奮的,天天去儲積,那么終有一天就會積滿。商朝由開國一直到紂王,它的過失罪惡,到此時便積滿了,因此迅速亡國。如果懶惰些,不去收藏積存,那就不會滿。
所說的積善積惡,也像儲存東西一樣,這是講半善滿善的一種說法。
【了凡四訓(xùn)-第三篇 積善之方6】相關(guān)文章:
• 長長的故事
• 幼兒園教材中兒童故事的研究
• 《小猩猩》繪本PPT
• 《凱能行》繪本PPT
• 《桃太郎》繪本PPT
• 《小貓的嗝》繪本PPT
• 《朱家故事》繪本PPT
• 《我們的樹》繪本PPT
• 《鴨子,鵝》繪本PPT
• 《小狗塔菲》繪本PPT
• 《我和你》繪本PPT
• 《誰來我家》繪本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