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作為老師,在幼兒整個的探究過程中扮演著觀察者、支持者、參與者、合作者的角色,留心幼兒日常生活中的平常時刻,捕捉幼兒的興趣,挖掘不平常的教育契機,通過一次次問題的提出、討論、解決、實踐,推動問題的深入和發展,與幼兒形成學習共同體,使幼兒的探究之旅趣味橫生。
“小花園里的鳥窩”設計教學活動案例——讓教師和幼兒成為探究共同體
在設計教學活動過程中,我們需要關注幼兒自主地選擇感興趣的問題開展研究活動,激發并形成他們關注自己的生活、關注周圍的社會、關注自然的環境等的意識,使他們能主動地親近自然、融入社會和認識自我;并引導幼兒積極地體驗問題的探究過程,使幼兒在發現問題并嘗試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一些積極的情感體驗,從而更加激發其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時,通過對問題的合作式的探究,培養幼兒的團隊精神與合作意識,逐步提高與他人交往的能力,學會與他人實現知識和經驗的共享。
因此作為教師,我們不僅要創設時間和空間讓幼兒成為探究活動的主人,還要善于傾聽幼兒內心想法,親身參與幼兒探索過程,與幼兒共同為探究的進展而高興,為探究的等待而焦慮,從情感上、行為上、思維上與幼兒共振,成為探究活動的真正學習共同體。
案例一:給小鳥做個家吧——“驚異”幼兒的“驚異”,萌發探究的問題
在幼兒園的小花園里,有一片與社區共用的小樹林,那抹美麗的綠色總吸引著孩子們前往游玩,或捉個迷藏,或乘個陰涼,或漫步在小徑上聞聞花香。這天的午后,我和孩子們又坐在樹陰下聊著天,他們七嘴八舌地講著自己了解的關于動物的故事,孩子與動物似乎總有不解之緣,所以當前開展的《動物》主題已研究了近三周,他們還是興趣盎然,目前他們的研究熱點是動物的家。只聽牛牛說:“我有一本書,上面講蜜蜂的家叫蜂巢,很漂亮的,我們人類都沒它造得好。”元元趕緊說:“我知道蜘蛛的家就是自己織的網,我上次在奶奶家親眼看到過的。你們沒看到過吧?”“蝙蝠的家是山洞。”“我知道鱷魚的家在沼澤地,它很兇的,我看過這個電視的。。。”孩子們的聲音此起彼伏,我一邊聽,一邊忙著記錄這些“真知灼見”,忽然,“啾啾啾啾,唧唧唧唧”,隨著一串清脆的鳥叫聲,幾只小鳥撲楞楞飛了過去。孩子們的注意力一下被吸引了,“快看,小鳥!”天天大叫一聲,所有的孩子都站起來,叫到:“小鳥,小鳥!”小鳥被這齊刷刷興奮的聲音嚇跑了。“哎,飛走了,不見了。”孩子們失望地坐下,談話又繼續開始了,這一次,小鳥成了主角。“我考考你們,誰知道,小鳥的家在哪里?”晶晶的問題剛問出來,就得到了眾多的回應:“這誰不知道,是在樹上,是鳥窩唄。”“張老師,我想到一個好辦法,要是我們給小鳥做個鳥窩,那小鳥不是天天跟我們在一起了嗎?”晶晶叫了起來,小臉被自己絕妙的想法漲得通紅。“我也要做,我也要做。”孩子們一聽做鳥窩,覺得太有意思了,都紛紛跳起來表示贊同。我心中一動,這確實是一個不錯的提議,既能讓孩子在操作中體驗人與鳥類的情感,又能把前階段關于動物的家這些書本經驗,獲得一次具體的實踐機會,讓孩子們近距離地真實地走進鳥的世界。于是,我也開心地憧憬:“這個想法真有意思,要是我們給小鳥做了家,我們的小樹林那就更美了,每天都能聽小鳥唱歌。不過,什么可以做鳥窩呢?”
分析:教育契機總是來得那么似乎沒有預兆,卻又那么必然,最近階段對于動物主題的經驗讓孩子們的話題越來越有共性,從對于動物方方面面的粗淺了解到現在執著于動物的家,關注的焦點越來越凸顯,而真正讓孩子們近距離地去觀察動物的家并且是持續觀察,從客觀條件來說具有一定難度。作為老師,一直在等待,等待那個機會,而空中偶然飛過的小鳥就這樣成為教育的關鍵因子,它是孩子們前段時間興趣的終結點,又是一次探究之旅的開始,孩子們對于鳥窩的驚喜之情,在老師的驚喜之情中得到強化。小花園的場地條件、時下的季節氣溫、孩子們的情緒經驗,真可謂天時、地利、人和,都激發了探究活動的開始——為小鳥做個家。
案例二:什么可以做鳥窩——“思考”幼兒的“思考,成為探究的伙伴
“什么可以做鳥窩?”冰冰搶著說:“鳥籠可以做鳥窩,我爺爺就用鳥籠養鳥的。”“我不同意,”千千反駁說“小鳥要是關在籠子里,不能出去玩,那太可憐了,它不會喜歡的。”“這倒是的,我們的鳥窩一定要是小鳥喜歡的,否則它不會留下來的。”我贊同地說。“那我覺得紙箱可以做的。”“我覺得籮筐可以做的。”。。。聽了孩子們你一言我一語,我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但是現在我們誰也不知道小鳥喜歡什么樣的家,要不,我們先把剛剛想到的辦法記下來,回去再想想辦法。”于是,我們就設計了一張小鳥喜歡的家的調查表,讓孩子們畫下了自己的想法,有的畫不出來的,就請老師用文字記錄下來。帶著調查表,孩子們回家了,他們想回去問問自己的家長或者查查資料,并把調查結果記錄下來,與開始的想法比一比。我也悄悄地在全園搜集了幾只廢舊的竹籃子,幾個牛奶紙箱、幾只有點破損的塑料籮筐,增添在了材料區,并也上網去查了查這方面的資料。第二天,幾個孩子帶來了他們的“鳥窩”,有的是草編的飯蒲,有的是餅干盒,最離奇的是翔翔,帶來的是一只爺爺的布鞋,因為他堅決認為這會是一個暖和的窩,爺爺只好忍痛割愛支持他。當然,也有幾個孩子忘記了自己的調查,當其他同伴在分享他們的“鳥窩”時,他們著急起來,而材料區那幾種材料解了他們的燃眉之急,他們也選擇了自己的“鳥窩。”交流自己的成果時,毛毛的鳥窩讓其他孩子打開眼界。只見在這個竹籃子里,鋪了一些樹葉和剪得短短的絨線,毛毛介紹說:“這樣小鳥的蛋就不會破了,小鳥還可以舒服一點。”本來已準備把鳥窩掛出去的孩子們有的改變了主意,他們決定回去再查查清楚,鳥窩里可以放些什么,讓小鳥開心。說來也巧,我被派去到農村的合慶幼兒園支教,于是,我就帶回了一些稻草放在了材料區。孩子們收集來的鳥窩圖片以及自己的調查表也成了班級環境中的又一熱點,成了孩子們喜歡去涂涂抹抹的地方,問題樹上關于鳥窩的問題也越來越多。經過幾天的準備,一只只風格迥異的鳥窩掛在小樹上,當然,也有一只是例外,被擺在了地上,那是浩浩的,他覺得放在草地上說不定小鳥會更喜歡。那么,小鳥會來嗎?
分析:探究活動中,教師不僅僅是觀察者、引導者,她還應是個行動者、合作者,這樣才能更加真實地了解幼兒的所思所想、體驗幼兒的所喜所悲,積累探究的事實和經驗。對于幼兒園的孩子來說,往往會隨著情境的變化而忘記自己的研究興趣和問題,教師提供調查表,引導幼兒通過畫的方式及時記錄自己的問題,物化孩子的想法,提醒他們自己需要研究的問題。對于孩子的研究興趣,教師也有研究的熱情,也去搜集相關資料和文獻,也去搜集廢舊籃子和紙箱進行猜想,還在外出帶教時帶回稻草,示范作為研究者的有心和堅持,這所有的行為都有形無形地在孩子心中烙下烙印,鼓勵著孩子自己的探究。
案例三:小鳥會來嗎——“嘗試”幼兒的“嘗試”,滿足探究的需求
“小鳥會來嗎?它喜歡我們的窩嗎?”自從我們的鳥窩掛出去,這兩個問題成為孩子們最關心的話題,而每天的戶外活動時,他們也總要悄悄地去察看一下,是否已有小鳥來安家。有的孩子離園的時候,還不忘拉著家長來看一下。為方便家長對整個研究探索活動的支持,我們在家長園地、家長論壇上不斷地上傳我們的活動照片和孩子的精彩發言,并提請家長肯定孩子的研究熱情。一連幾天,都是失望,孩子們沒有發現小鳥的蹤跡。于是,孩子們又開始了新的討論:怎么吸引小鳥來?雯雯認為應該把鳥窩裝飾的漂亮一點,五顏六色地小鳥就會喜歡。馬上遭到了毛毛的質疑:“小鳥能知道這是彩色的嗎?”(是啊,小鳥也能象人類一樣,看到的世界是彩色的嗎?)飛飛提出可以錄一點小鳥的聲音放放,這樣小鳥以為它的好朋友來了,就會來找朋友的,在家養過鳥的冰冰則提出可以象她爺爺一樣,在鳥窩里放點玉米粒、米粒等一些吃的東西,還可以放點水,這樣小鳥就會來了。幾組孩子就按自己的想法開始行動了。在孩子們的請求下,我在網上下載了自然界小鳥的叫聲,可什么時候放呢?怎么放呢?聰明的孩子們想到在做操之前,請放音樂的苗老師幫忙用大喇叭放,他們派了三個代表去說服了苗老師。于是,每天早上,清脆的鳥叫聲就響遍了美麗的校園。終于,在一天早晨,康康激動地跑來告訴我們大家,在鳥窩里,他發現了鳥屎。呼拉拉,我和孩子們都開心地跑過去,圍在了那個“幸運”的鳥窩旁,欣賞著小鳥留下的蹤跡,放在籃子里的食物也吃的沒幾粒了。“我們成功了!”孩子們興奮地跳了起來,“小鳥喜歡我們的家。”
分析:有時一個小組的探究行為,隨著孩子們的互動,它總會牽涉到其他的問題,比如其他人的支持或環境的支持,此時,作為探究者的教師,就要為孩子的探究創設寬松的條件,滿足孩子們的探究創想,同時又要讓孩子嘗試自己解決問題。既不使孩子問題解決得太方便,失去發展的機會,又不要使問題解決困難太多,挑戰太大,讓孩子失去繼續探究的興趣和勇氣。因此,教師通過對家長的有效宣傳,擴大了探究的資源和支持力量,為孩子的探究營造良好氛圍。另外,對于早操前播放廣播,由于牽涉到全園,教師私下已與苗老師溝通過,并照會其他班級我們的想法,取得他們的理解,增強了孩子探究的信心,從而使孩子解決問題的方法得以實踐和落實。但讓孩子自己嘗試與苗老師溝通,一方面明晰他們行為的原因,又鍛煉他們與人溝通交往的能力。
案例四:鳥窩壞了怎么辦——“體驗”幼兒的“體驗”,推動探究的深入
孩子們的喜悅沒有維持幾天,一場大雨后,他們難過地發現鳥窩被雨水沖壞了,那些紙箱做的鳥窩爛了,浩浩放在草地上的那只都找不到了。“鳥窩壞了怎么辦?”我也難過地問孩子們。看到辛苦幾天的成果就這樣沒了,幾個小姑娘都快哭了。“張老師,我有個發現,竹籃子做的沒有爛掉,鐵盒子做的也沒有爛,就是里面裝滿了水。”強強突然說。“是嗎?你的觀察真仔細,我們也來認真看一下,是不是真象強強說的那樣。如果是真的,看來,下次我們在選材料的時候,還真得好好動動腦筋。”我認真地說,“那現在我們怎么來保護剩下的幾只鳥窩呢?”一直習慣于分組活動的孩子們還是決定采用分工合作的辦法。經過討論,我們分成了三組,一為材料組,負責修補外殼以及填充鳥窩里的小樹枝等;二為食物組,負責給鳥窩里添水添食物;三為打掃組,負責鳥窩的清衛工作。組長經過演說,投票競爭上崗,組員自由選擇。三組都各自取了好聽的名字:彩虹組、朵拉組、博士組,并制作了一張輪流值班表,(孩子們參照了“我要升小學”的小小課程表的格式)畫了必須做的幾件事,并且規定誰忘記做兩次,就會被開除出去。鳥窩就這樣在小花園里生根了,也許是孩子們的執著和真誠感動了小鳥,真的,有幾只小鳥在孩子們的鳥窩里安家了。
分析:探究活動中,孩子們總會遇到問題、挫折、阻力和失敗,作為探究者的教師,首先要從情感上與孩子產生共鳴,理解并體驗他們的傷心、困惑,同時,要針對該年齡段幼兒的發展水平和要求,引導孩子脫離困境,持續探究。作為教師,發現人人都有的鳥窩只剩下幾個,但孩子的興趣卻依然還在高峰,失去的孩子已在反思,沒失去的更加珍惜,合作的欲望自然而然在誕生。所以,結合培養大班合作能力的教育要求適時引導,既滿足了孩子內心的一種需要,又學習了合作的方法。在孩子們稚嫩的世界中,他們也在用自己的方式經營管理。
案例五:我們畢業了鳥窩怎么辦——“拓展”幼兒的“拓展”,持續探究的樂趣
日子總是過得很快,轉眼,孩子們就要升入小學了,在交流的時候,樂樂說:“馬上,我們升小學了,鳥窩怎么辦呢?”一石激起千層浪,孩子們圍繞著鳥窩的話題又一次展開了討論。“讓中班的弟弟妹妹接著管。”軍軍的話馬上得到了大家的同意。“那你們怎么讓弟弟妹妹愿意做這件事,而且還做得很好呢?”我追問。“我們做小老師,教他們。”“我們請他們來看鳥窩,很有趣的。”“我們把自己的辦法畫下,他們就明白了。”還有孩子對我說:“張老師,你去跟弟弟妹妹的老師說,讓他們管,他們總是聽老師的話的呀。”經過大家熱烈的商量,孩子們選擇了自己不同的辦法,三三兩兩的開始行動了。喜歡畫畫的幾個孩子決定畫下有小鳥的花園的景色,讓弟弟妹妹喜歡小鳥;會照相的孩子準備把現在的鳥窩拍下來,讓弟弟妹妹學習學習;幾個平時很喜歡講故事的孩子想到弟弟妹妹班里,去講小鳥的故事,介紹自己管理鳥窩的方法。幾個性格外向,善于與人交流的孩子想去帶弟弟妹妹參觀我們的鳥窩。看來,孩子們畢業了,小花園里清脆的鳥叫聲還會響起,因為又將有一批孩子會喜歡上可愛的小鳥。而偶然的一個發現,又讓我們這些即將畢業的孩子走進了梅園居委。因為他們在小花園散步時,發現了一些居民丟棄的煙殼、一次性筷子等垃圾,決定出一張愛護環境的倡議書貼在花園門口,號召所有的大朋友也來關心小鳥的家,讓干凈、整潔的小花園成為更多小鳥的樂園,也讓每一年冰幼的寶寶能聽到小鳥美妙的歌聲。
分析:當孩子在積累豐富的探究經驗時,往往會提出更多更深的問題,作為探究者的教師,可以選擇并拓展孩子的問題,使經驗獲得提升、應用和遷移。孩子通過選擇自己擅長的表達方式去宣傳自己的經驗和研究成果,既能讓他們相互間進行學習和分享,同時,通過表達,又一次的梳理了自己的感性經驗,感受了研究的樂趣。對于鳥窩的研究和實踐,使孩子們獲得的不僅僅是獲得了關于鳥窩的知識,了解了小鳥的習性,更重要的是在他們幼小的心靈中灑下了關注自然、關注社會、關愛環境的種子。
體會:
作為老師,在幼兒整個的探究過程中扮演著觀察者、支持者、參與者、合作者的角色,留心幼兒日常生活中的平常時刻,捕捉幼兒的興趣,挖掘不平常的教育契機,通過一次次問題的提出、討論、解決、實踐,推動問題的深入和發展,與幼兒形成學習共同體,使幼兒的探究之旅趣味橫生。確實,在幼兒的探究活動中,由于幼兒年齡小,興趣很容易轉移,活動的目的性不是很明確,任務意識較為淡薄,容易使探究活動無疾而終,因此,教師的作用就顯得非常重要,教師要善于發現,合理決策,適時支持,注重過程和方法的建構,讓幼兒想探究、會探究、愛探究,并且在此過程中,師幼成為探究共同體,使每一次的探究,都成為師幼智慧發展的搖籃。
【“小花園里的鳥窩”設計教學活動案例】相關文章:
• 利用現代信息技術 提高常規管理效益
• 孩子入學前應掌握的知識
• 教師要用愛心來教育學生
• 2007年家長問卷調查整改方案
• 耐心等待,讓幼兒獲得充分的體驗
• “三位一體”共同促進幼兒的發展
• 教學過程中園長如何制定工作計劃(三)
• 利用現代信息技術 提高常規管理效益
• 家園溝通讓孩子喜歡幼兒園
• 幼兒園教師教學心得體會
• 公開課評議的反思及策略
• 談園長的管理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