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免费观看网欧美片-成人免费观看视频-成人免费观看男女羞羞视频-成人免费观看的视频黄页-成人免费高清视频-成人免费福利片在线观看

欄目分類

小編推薦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幼教論文 > 社會論文

運用角色扮演培養幼兒利他行為

社會論文    日期:2016-12-21    作者:無用的me
【www.888bfw.com - 幼兒園社會論文】

  一、問題的提出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決定》中指出實施素質教育“要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利他行為是人類社會活動中的高尚行為,是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發展的動力,也是共產主義品德教育的核心。《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也明確指出: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幼兒樂意與他人交往,學會互助、合作、謙讓和分享,富有同情心;幫助幼兒正確認識自己和他人,養成對他人和社會親近、合作的態度,學會自律和尊重他人等等。由此可見,培養幼兒利他行為已作為五大領域之一、社會的教育目標來實現了。自從一九七○年代以來,利他主義的研究日漸盛行。研究焦點主要在于同理心的探討,以及兒童“觀點取替”(PerspectiveTaking)能力的了解。此研究目的,在于發現兒童社會化的歷程,并尋求兒童社會發展的策略,藉以增進其社會適應。

  因此,幫助幼兒克服自我為中心,培養幼兒利他行為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和社會意義。

  二、利他行為的涵義

  “利他”(Altruistic)行為,是不求回報的高品質利社會(Prosocial)行為的一種表現方式,也是一種道德情操的外在表現,并構成其社會能力的一種層面,它能增進幼兒之人際關系和社會適應。是能使他人受益的社會行為。人們在交往中表現出來的謙讓、幫助、合作、分享等有利于他人和社會的行為。利他行為是一種自愿的,以他人為目的親社會行為,它有助于人與人之間高質量的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以適應社會生活的要求。

  巴托(Bar-Tal,1982)對此的定義是“不求外在回報的施惠于他人之行動”。因此,最高品質的幫助行為是一種利他的行為。利他行為是人類社會活動中的高尚活動,是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發展的能力,也是共產主義道德品質教育的核心。利他行為的過程不是自發的過程,需要有計劃、有目的精心培養。幼兒的利他意識行為習慣,不僅為幼兒成長打下良好的基礎,也是提高國民素質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幼兒利他行為的培養,是幼兒社會性發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幼兒的健康成長將發揮重要作用。

  三、角色扮演法的界定

  角色扮演(Actout)是一種使人暫時置身于他人的社會位置,并按這一位置所要求的方式和態度行事,以增進人們對他人社會角色及自身原有角色的理解,從而有效地履行自己角色的心理技術。

  角色扮演法使人們能夠親身體驗他人的角色,從而更好地理解他人的處境,體驗他人在各種不同情境下的內心情感。心理學家證實,只有一個人內心世界具有了與他人相同或相似的體驗時,他才知道在與別人發生相互聯系的過程中該采取怎樣的行動和態度。因此,角色扮演法在發展幼兒利他行為能力方面有著尤其重要的作用。

  四、教育實施的部分內容

  近兩年本班幼兒利他行為培養的過程中,我們運用角色扮演,開展各類活動,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

  (一)組織主題活動,豐富幼兒利他行為的感知體驗。

  主題活動(Subject),即在一個階段中,以一個教育目的為主題,制定教學計劃。這個計劃是在認識周圍生活的基礎上,開展系列活動,將幾個方面的內容有機地組織起來。如“愛父母”主題活動,父母是幼兒身邊最親、最熟悉的人。通過談話《全家福》、詩歌《原來是你》、故事《好孩子》、歌曲《不再麻煩好媽媽》、繪畫《我的爸爸媽媽》等活動,讓幼兒認識父母的工作,感受父母工作的認真,勞動的辛苦,父母的勞動給他人帶來的好處,以及父母工作之余還要操勞家務、關心照顧孩子,使一家人幸福生活而付出的勞動。中班上學期的情境表演《爸爸媽媽下班回家》,使幼兒懂得尊敬父母,聽父母的話,自己會做的事自己做,能幫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由此引出《我愛……》系列的主題活動,對幼兒進行愛的感知教育。幼兒通過角色扮演,有了愛的感知體驗,在幼小的心靈播下了“愛心”的種子,誘發幼兒愛父母、愛老師、愛同伴、愛周邊的人、愛幼兒園、愛集體、愛社會的情感。

  (二)促進伙伴交往,喚起幼兒利他行為的情感共鳴。

  交往(Associate)既是人的個體需要,也是現代社會對人的要求。伙伴關系是幼兒生活中的重要社會關系,它對于幼兒心理發展起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幼兒只有在與同伴的互動過程中,才會認識到他人的觀點和需要,學會了解別人、約束自己;學會付出、接受,同情和友愛。如常見的“大帶小”活動,這種活動為獨生子女創造了一種類似兄弟姐妹在一起的角色扮演機會,讓幼兒在生活、勞動、學習、游戲、交際等方面互相體貼、互相模仿、共同努力、共同分享,從而喚起其利他行為的情感共鳴。年長的哥哥姐姐由于集體榮譽感或競爭意識的作用,他們會表現出較高水平的自覺性和意志行為,并逐漸協調自己與他人的不同認識,學會理解和幫助他人,這也為年幼的弟弟妹妹提供了可塑又可及的榜樣作用。在“六一”Party中,平行班的幼兒帶來了形形色色的糖果、糕點、水果、飲料,集中在一起布置成“文昌美食節”。各班都有幼兒自由扮演經理、柜長、禮儀小姐、服務員、顧客等角色,相互邀請。在活動中學會使用“歡迎您”、“請坐”、“歡迎下次再來”等禮貌用語,學會招待客人的基本方法。請客人吃東西,看自己表演節目,學做小主人……幼兒在這豐富多采的活動中,從小懂得與同伴交往,不能只顧自己的利益和需要,還應照顧他人的利益和需要,做到心中有他人,提高了幼兒樂群、親友、合作、共享等積極交往的能力。

  (三)滲透日常生活,提高幼兒利他行為的意志行為。

  《綱要》中指出:社會領域的教育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幼兒社會態度、情感、意志、行為的培養,尤其應滲透在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之中。日常生活包含了幼兒從進園到離園的一段時間內的各種活動。這些活動都是自然的、隨意的,像澆灌花草一樣,慢慢在幼兒的心中滲透。“滲透”方式最易被幼兒接受和認同,能激發利他行為的情趣,增強利他行為的意識,形成利他行為的習慣。

  “孔融讓梨”的故事對于每一位炎黃子孫而言大概不會陌生。我們將這則我國傳統美德的中華小故事,在午餐、午點的時候講給幼兒聽,并創設相似的生活環境,讓幼兒進行角色扮演,引導幼兒在現實生活中獨自處理問題,讓幼兒體驗,作出選擇,領悟謙讓,讓謙讓的真諦駐入人心。

  幼兒對“值日生”的擔任興趣濃、熱情高,但往往興奮一段時間后就不那么積極認真了,歸結原因缺乏責任感。為此,老師利用晨間時間改選值日生,通過換位談話,萌發幼兒的責任感;一事一議,提高幼兒的責任意識;評價過程,增強幼兒的責任感。由于滲透了責任感的教育,幼兒不僅保持了對值日生工作的興趣與熱情,而且更加關心班集體,不斷轉化成為集體、為他人服務的實際行動。

  上述兩例活動,雖沒有經過精心設計安排和長期的規劃,但我們把利他行為的目標放在了日常生活中,借助日常生活不斷重復的特征,日積月累,潛移默化地形成和鞏固了幼兒的利他行為。

  (四)注重區域游戲,發展幼兒利他行為的移情能力。

  游戲(Game)是幼兒園的基本活動,也是孩子們喜聞樂見的活動。游戲可以培養他們應有的品質。幼兒在游戲中共同體驗挫折與成功,能增進幼兒之間的團結合作和親密感情,并學會敏感地識別他人情感的變化和喜愛集體生活,發展幼兒利他行為的移情能力。

  移情(Empathize)是體驗他人情緒情感的能力,是一種替代性的情感反應,也就是一個人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識別并體驗他人情緒、情感的過程,移情是幼兒利他行為的重要促進因素。如:構建活動時,黃澤文缺了一扇“門”,他推倒了小屋的“樓房”,從中拿走了一塊積木。我沒有批評澤文,而是就地取材,編排了情境表演“搭積木”,讓澤文和吳浩成擔任主角,互換了角色。情境的再現,角色的換位,澤文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從而學會站在別人的角度看待問題,培養了幼兒接受他人觀點的能力,逐漸學會替他人著想。又比如:每次游戲開始,幼兒都奔赴到各個區角,原先的椅子放在教室中間,既阻礙幼兒活動,也不整齊美觀。直到有一天的游戲評價,朱老師扮演“無奈的小椅子”,在全班幼兒面前尋找“椅子司令”,這是一個多么富有誘惑力的角色。從此游戲中幼兒爭著擔任,不僅把小椅子排得整整齊齊,有的還推陳出新,把多余的椅子排到“醫院”布置成“侯診大廳”。我們及時抓住呈現在眼前的助人情景進行放大,發揮其輻射作用。

  (五)密切家園合作,構筑幼兒利他行為的展示平臺。

  家園合作是家庭和幼兒園發揮各自的優勢,共同完成對幼兒教育任務的活動。幼兒利他行為的培養,離不開家長的理解和支持,家園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構筑幼兒利他行為的展示平臺。

  在幼兒園開展的親子活動中,家長來園和幼兒一起唱歌、跳舞、畫畫、運動,扮演角色,參與游戲,這既讓家長感受到濃濃的親子之情,也對幼兒園的教育教學有了進一步的理解和認識。在“我為爸爸媽媽露一手”活動中,讓幼兒親手剝橘子、夾花生給爸爸媽媽吃,還為爸爸媽媽送上一句祝福的話,家長感受到了幼兒的進步和成長,對幼兒利他行為的培養有了更為深刻的體會。有些家長主動放棄休息,如:殷天宇、金源的媽媽,為班級縫被子、做玩具、給魚兒喂食等。在家也以身作則,為幼兒樹立了良好的榜樣。在家長的帶動和監督下,“我為爺爺奶奶洗腳”的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幼兒主動為爺爺奶奶端水、捶背、拿拖鞋、擦腳等,家長欣喜的發現自己的孩子在家中變得越來越懂事,越來越會體貼人了。

  在幼兒有了點滴進步后,我們和家長總是以“好人好事記事本”、“愛心榜”、“星星欄”等形式,激發幼兒的成就動機感,幼兒也從中品嘗到了做有益于他人的事帶來的快樂。就這樣在我們和家長的積極鼓勵和配合下,到了中班,絕大多數幼兒學會了主動關心他人。在組織的“給身邊老人送溫暖”、“為福利院同伴送愛心書”、“給貧困地區孩子捐衣物”、“環保小衛士”等社區活動中,幼兒感受深刻,切身體驗到了人世間的真情所在,品嘗了利他后的愉悅,陶冶了幼兒高尚的情操。

  五、反思

  1、進行幼兒利他行為的培養,要關注到幼兒發展的新起點。即創設情境,扮演角色,進入體驗,獲得發展。

  2、實施幼兒利他行為的培養,要根據幼兒的年齡發展特點,進行從感知——體驗——移入——產生利他行為的更為理性的研究。

  3、反思幼兒利他行為的培養,要提升教師的教育素養,通過角色扮演,親歷探究,換位思考,在活動中獲得自我成長。

  4、堅持幼兒利他行為的培養,要深化課題的研究,拓寬活動渠道,優化教育資源,掌握較為科學的研究方法,取得更為顯著的成效!

  主要參考資料:

  1、《發展的起點——試析幼兒狀態教育》王序蓀,《教育探索》98年第二期。

  2、《從情境教學到情境教育的探索與思考》李吉林,《學校教育案例全書》

  3、《教育的時空》張志先,《學校教育案例全書》

 

【運用角色扮演培養幼兒利他行為】相關文章:

• 幼兒非智力因素發展淺談

• 幼兒告狀行為的研究及對策策略

• 如何在教育活動中滲透情感教育----我的困惑與反思

• 讓孩子學會分享

• 幼兒園師德論文:讓愛與教育同行

• 家園互動型游戲------培養交往能力的途徑

• 在愉快的教學中學會常規

• 傾訴——幼兒排解焦慮情緒的好方法

• 通過愛來教育幼兒

• 如何培養幼兒的合作意識與能力

• 幼兒園里的愛國主義教育與升旗儀式

• 讓幼兒擁有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