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離園活動時,家長總是急切地詢問幼兒喝不喝,然后拿起杯子接水讓孩子喝……特別是組織幼兒外出活動,家長更是關注突出,認為孩子餓點不要緊,但不能缺了水。針對家長對幼兒飲水的關切與關注,我們能否對現有飲水習慣進行調整呢?
一、研究過程
1.研究對象與方法:
選取小三班30名幼兒為研究對象。觀察幼兒一日飲水習慣、飲水量,并采用問卷向家長調查幼兒每天飲水需求情況。
2.研究過程:
實驗前,幼兒飲水習慣安排:一是每天上午、下午各有1次規定飲水時間,小朋友在教師組織安排下飲水;二是教師在活動前后及時提醒幼兒飲水,結果發現,有的孩子接水喝,但量不足,有的孩子貪玩不喝,有的孩子在喝水過程中戲水、玩耍。教師雖為幼兒創設寬松自主的飲水環境,但達不到應有的效果。
家長問卷會同幼兒園觀察結果得出:60%的幼兒能夠按需飲水,15%的幼兒需要成人的提醒能夠按需飲水,10%的幼兒自由喝水能夠滿足自身需要,5%的幼兒提醒也不飲水或不愿喝白水。科學研究表明:水能參與人體的生理功能,體液占人體重的70%左右,是維持正常生理機能所必需,即水參與事物的消化和吸收,輸送營養,參與體內代謝及代謝產物的排泄,參與體溫調節,保持器官、關節、韌帶、肌鞘等的潤滑,水是生命的基礎。我們調查與觀察發現,大多數幼兒飲水習慣滿足個體需求,而少數幼兒飲水是不能滿足個體需求的。可見,幼兒飲水需求存在個體差異。于是我們試圖設計一個表格,健康寶寶喝水統計表,把幼兒每天上午、下午喝水情況進行統計的同時,鼓勵幼兒多飲水,看看誰的星星多,當然也不能過量。幼兒飲水后貼星星,基本滿足幼兒生理需求。
二、研究結果與分析
喝水統計表實施后,我們進行觀察記錄及相關家長采訪調查,結果發現:
1、幼兒按需飲水的積極性提高了
方案實施前,幼兒按規定時間應飲水30人,實際喝水24人,每次飲水量0.5杯,自由飲水3人,每次飲水量0.5杯;需要提醒飲水4人,每次一杯,每天1位幼兒喝3杯水,最多喝4杯,占班級比例30%,最少喝水1杯,占25%。而新方案實施后,按規定時間應飲水幼兒30人,實際喝水30人。每次喝0.5杯,自由飲水8人,每次1杯,每天1位幼兒飲水7杯,最多9杯,占30%,最少喝4杯,占25%,另外飲水過程中爭搶、戲水現象明顯減少。可見,幼兒的飲水需求關注個體差異,只有針對性地滿足幼兒的需要,才會使幼兒健康成長。
2、幼兒行為習慣能力提高了
新方案實施前,雖然教師經常提醒幼兒飲水,但沒法掌握每一位幼兒飲水情況,如有的幼兒貪玩不飲,幼兒排隊擁擠、接水戲水玩耍,還有的幼兒就是不愿飲白水;而現在,孩子在飲水時,文明飲水,不擁擠、不戲水,飲完水后和教師一起貼星星,有的幼兒看到自己的星星少,就會在自由活動時自己補上飲水,然后告訴老師:“我又喝了一杯水,快給我貼上小星星。”
3、健康狀況得到改善
幼兒有了足夠的飲水,上火的孩子少了,患感冒、扁桃體炎的幼兒少了,尤其是那些易上火,不愿喝水的幼兒得到明顯改善。
4、家長非常認可并大力支持
新方案實施后,100%的家長支持,家長從幼兒回家后小便得知,孩子不缺水,有的家長還積極參與孩子的飲水活動,使活動開展得富有成效,增強了家園溝通。
【家園配合培養小班幼兒良好的飲水習慣之研究】相關文章:
• 培養幼兒的交往信心與能力
• 談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
• 責任心的來源
• 通過愛來教育幼兒
• 淺談幼兒園的素質教育
• 教師怎樣有針對性的對幼兒進行德育教育
• 對4-5歲幼兒人際關系的能力的研究
• 如何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 兒童合作能力培養的目標與策略
• 小班幼兒如何快速適應幼兒園
• 學習正確與他人交往
• 幼兒園人際環境對幼兒社會性發展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