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知道什么是合作,它的書面解釋是這樣的:合作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個體為了實現共同目標而自愿結合在一起,通過相互之間的配合與協調而實現共同目標,最終個人利益也獲得滿足的一種社會交往活動。每個人又都知道合作的重要,在這里我還是想贅述一個小事例以示介紹(這是我在聽方明老師的講座中記下的):美國學者朱克曼曾做過一項研究,他發現自1901年諾貝爾獎金頒發以來的75年中286位獲獎者中2/3的科學家是與人合作獲獎的,這說明沒有互相關心、支持與合作就很難取得事業上的成功,1996年面向21世紀教育國際研討會指出:21世紀的成功者將是全面發展的人、富有開拓精神的人,善于與他人合作的人。
總之善于與他人合作是時代的要求是孩子日后發展所必須的品質,《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第二部分內容與要求中社會領域目標第二條提出:樂意與人交往,學習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同時也針對教師提出了我們要引導幼兒體驗與教師、同伴等共同生活的樂趣,幫助他們養成對他人、社會親近、合作的態度。基于以上方面,在本學期開展探究合作式主題活動,特別是分組探索中,我特殊留意引導孩子去合作探究,去學習合作。
一、利用生動活教材,培養幼兒的合作意識。
我覺得要合作,首先要有合作的意識,我曾經利用生活中一個活生生的小教材,幫助幼兒確立合作意識,一次戶外活動做完操,我帶孩子們在地墊上拍球,這時龐凱元神秘地來告訴我他發現了螞蟻,我過去一看果然有兩只螞蟻在同時搬花生聞聲而來的孩子們興奮極了,但誰都不出聲,蹲在那里觀看,興趣十足。我靈機一動馬上施教,“小朋友你們知道螞蟻在做什么嗎?”顯然他們有經驗,紛紛搶答“螞蟻要搬食物”“螞蟻要搬家”我說那你們看他們是怎樣搬大花生的呢?水到渠成答案自然引出,結論是一只螞蟻無法搬動較大的花生,但許多螞蟻就能把大塊事物搬走了,活生生的實例告訴孩子合作起來力量大的道理,我希望通過這個小事例去培養孩子們初步的合作意識。
二、通過分組活動的形式初步嘗試合作完成任務。
人是通過活動來實現個體社會化進程的,活動是個性形成發展的中介,活動中形成著個性,活動中表現著個性,因此,幼兒合作性的培養必然是通過活動來實現,而小組活動更是為孩子初步嘗試合作提供了一個寬闊的舞臺。孩子們在小組活動中,共同討論商量、統一意見、協調活動,合作自然產生。作為教師我既不能放過每一次讓幼兒合作的機會,更要有意識地為幼兒創造提供合作的機會。
在進行車的主題,研究車的構造特征時,我計劃提供一次考察汽車的機會,為了配合活動,我聯系請來了五位家長,把車開到幼兒園,讓孩子們參觀,并請他們耐心解答孩子們的各種問題。活動前請孩子自由分成五組,討論要觀察什么,回來后小組合作制作調查報告,先選出小組長,記錄員,然后孩子們開始記錄。關于調查報告,孩子們是有經驗的,因此操作起來,未顯生疏,當然在出現爭執問題時,我也要告訴孩子:小組成員要合作商量去完成一個調查報告。直到他們歪歪扭扭地簽上了自己的名字后,就在那里滿意地看著、指著、說著……雖然這只是初步的合作,但我已很滿足,隨之而來的一個個進步也沒有讓我失望。
在建造馬路時,孩子們提出了很多設想,我們全班分成了樓房組、大樹組、路燈組、天橋組、行人組、標志線組(經討論引導得出)。大家紛紛發表了好多意見,話音剛落,不容分說,大家動手操練起來。在指導樓房組時,我驚喜地發現組長張書涵小朋友竟然已經開始組織組員進行分工了。但我在觀察之后也發現他們有些不知如何去合理地分工、合作。我意識到現在是我出手指導的時候了,我首先和孩子們討論做樓房的幾個步驟;做幾個樓房等等,然后大家一起商量是各干各的好還是合作完成好。在達成共識后,做了如下分工:常鐘月、李靖松負責撕透明膠;楊書奇、何嫡閱負責粘白紙;張書涵、齊媛媛負責涂色。多好的流水線呀,雖然作品稚嫩粗糙,但那是他們合作的產品。同時漸漸地全班共同合作的熱鬧的馬路也在逐步竣工。孩子們的合作學習更加地豐富了,也深入了。
三、通過小組合作探索,體驗合作的快樂。
孩子們的潛力確實不可低估,作為教師我快樂極了,同時我知道孩子們在合作中也很快樂。還是在汽車的主題進行中,熱鬧的馬路建好后,孩子們如愿以償地安置了汽車(馬路的由來就是由為了安置帶來的玩具車建停車場引發的)又紛紛請愿要自己做汽車。當然還是分組,只見各個組開始搬小椅子圍成圈開會,探討制定計劃書,商量做什么樣的車,需要哪些材料等等。計劃書制定完就開始找材料制作,那份投入與專注真讓人感動,在觀察中,我經常聽到:“我在粘窗戶,你粘車門吧”。“我撕透明膠,你往上粘紙”。“車輪我涂,你剪行不”孩子們就一直這么情緒高昂地制作完善著自己的汽車,他們相互欣賞,學習著別人的優點,沉浸在合作成功的快樂中。
另外一次典型快樂合作是在恐龍博物館的整理過程中,孩子們發現用來搭建圍墻的積木上有很多灰,怎么辦呢?大家決定用抹布擦干凈,于是又出現了分工與合作,五名幼兒負責擦拭;兩名幼兒負責將積木運回室內,兩名幼兒負責將積木擺回積木架,這回孩子們似乎更加駕輕就熟了。
于是我更快樂了,諸如此類的合作,還有很多:積木區的一起搭建;蒙氏學具的兩人合作;在游戲間幼兒必須共同商量、友好合作,互相配合才能使操作順利進行下去。
這種種的合作不是教師刻意做作的,也不是孩子為了迎合老師而故意裝出來的。它是在一種和諧的氣氛中,在老師殷切的鼓勵中自然形成的,在合作中孩子學會了知識,掌握了生活規則,在合作中孩子形成了自信,成為了學習的主人;在合作中老師和孩子是師生,是朋友,是伙伴……
合作是幼兒未來發展適應社會,立足社會不可缺少的重要素質,在今后的工作中,我會針對指導出現的問題如:欠缺及時交流講評等方面繼續思考、探索。為幼兒提供更多的合作機會與幫助。我是幼兒教師,我要說:“只要心中有幼兒,有對幼兒的尊重,有對事業的熱愛,其實合作不難。我更要說:孩子合作著,我們支持著!孩子快樂著,我們幸福著
【感悟合作—關于幼兒在分組活動中合作行為的思考】相關文章:
上一篇:幼兒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下一篇:淺談如何培養幼兒的積極情緒
微信客服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