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區 教研 《探索性活動區活動教師的導入》
文字稿
老師們,大家都知道探索性活動區就是老師通過投放各種高低結構的材料,使幼兒通過與材料的互動作用獲得物體屬性和事物關系的知識,并探索發現客觀世界物理經驗的活動場所,在這樣的活動區內可以讓幼兒養成初步的探索能力與探究精神,讓幼兒從中獲得主動發展。我們老師對于活動區材料的投放已經有了一定的研究,那么環境材料準備好以后怎樣讓幼兒進入活動區開展活動呢?大家是怎么做的呢?
我平時一般會先介紹一下活動區的一個材料,因為我覺得科學活動區材料不同于其它的一些活動區材料,有的時候是孩子們沒有接觸過的,所以我通常會先介紹一些材料,甚至有的會也說一些,討論一些玩法。
我倒是覺得有一些探索性的材料我覺得我們老師只要把它放在教室當中的某個角落,然后讓小朋友自主探索就可以了。
你覺得是不需要過多的介紹的。
對。
但是我平時在做的時候,我會像楊老師一樣,先介紹一下活動區的一些材料,除此之外我還會介紹一些活動區的玩法,特別是針對小班的一個年齡段的孩子,我覺得這樣的話可能對他們的一個操作性是更強一些的。
剛才幾位老師的交流,我發現有的老師認為有一些活動區在開展活動前是不需要我們教師介紹的,那么讓幼兒自主地去探索就可以了,而有的老師認為是需要介紹的,要以一種直接導入的方式來開展活動,那么這種直接導入的方式具體是怎樣的呢?大家能不能結合日常工作當中的一些實例來具體地談一談呢?
那就還是我先來說吧,因為我剛剛也是直接導入的一種方式,因為我們小班前一段時間在進行一個《好聽的聲音》的這樣的一個主題,在這個主題當中我們創設了一個“看得見聲音”這樣的一個探索的一個活動,在投放材料的時候我是直接把這些材料還有包括這個游戲的一個玩法是介紹給孩子的,告訴孩子玩這個游戲的時候首先需要用到的是錄音機和紙片,然后玩這個游戲的時候要先把這個紙片撕開,放在這個碗上面,然后就是聽到聲音了以后,只要碗上的這個紙片有移動,就說明這個聲音其實是看得見的,那么在介紹這個游戲的時候我是直接把這樣的一個玩法是告訴了我們的孩子的,因為我是想讓他們在這個活動當中操作性更加明確一點,不是讓他們去玩撕紙的,因為小班的孩子他可能會對撕紙更感興趣,不是去玩撕紙的,是要通過這樣的一些材料發現聲音是看得見的,紙片是可以移動的這樣的一個過程,至于紙片是怎么動起來的,它跟聲音之間有怎么樣的一種關系,這個是我留給孩子更多的一個探索的一個空間在里面的,我是這樣子做的。
對,我在班級里也投放了這份材料,但是跟吳老師不一樣的是我一開始是把材料投放給孩子,讓他們直接去操作,但是發現他們就是把興趣點都放在了撕紙上,對聲音的探究比較少,所以之后我就調整了一個策略,是把材料和玩法都告訴了孩子,那么孩子們對聲音探索的目的性就更明確了,然后也關注到了聲音和紙片的一個關系。
剛才兩位老師都考慮到了小班孩子這個年齡特點的限制,他們參與這種探索性活動區的時候往往他們是沒有太強的目的性的,所以缺乏對活動的了解和認識,因此在活動前老師的做法就是向幼兒介紹了這個活動區的材料,包括可以怎么玩,那么直接切入主題這樣的話會方便孩子的探索,那么其他老師呢?也來談一談。
我上次是做過這樣一個科學探索的一個活動區,那么我在材料的提供方面,首先就是考慮到運用了不同的材料,那么我的這個游戲的一個名字就叫《小動物探險》,然后我主要是想讓孩子們了解一個磁鐵是有穿透性的這樣一個現象,那么我在創作材料的時候就運用了你們看上面有不銹鋼板,木板,還有那些就是無紡布,還有就是有機玻璃的這樣一些材料,那么我創設完這樣一個場景以后我就跟孩子們說了“你們看這里有好多的小動物,小動物的腳下面有一塊小鐵”,就是回形針其實,“那么這個鐵是哪些東西可以吸住它們呢?”那么孩子在小班的時候有過這樣的一個經驗,磁鐵是可以吸住鐵的,但是這些小動物自己不會走路,它們如何來到,河對岸去呢?那么小朋友就想到用磁鐵,磁鐵就可以讓小動物走過去的,那么我就用這樣一個問題的情境讓孩子們就是說尋找到磁鐵,然后吸在小動物的腳下面,慢慢地走到河對岸,然后在走的過程當中孩子們就在探索,磁鐵是可以穿透這些不同的物質的,那么我就是簡單的在孩子們在玩的時候就提了這樣一個問題,就是說如何讓這些小動物到河對岸去,那么孩子們就是通過這樣一個問題情境就開始尋找自己的一些探究的方法了。
我還是比較同意朱老師剛才說的,她用的是一種問題的情境,因為這是在我們海桐的那個大廳里面的,我同樣帶小班小朋友也去玩過這樣的游戲,但是我也運用了這樣一種問題的方式,但是小班孩子好像似乎有的聽明白,有的還聽不明白,所以我那個時候就是說在問題情景的一個基礎上面我又增加了一個這樣的一個方法,我就是帶著孩子拿著這個吸鐵石,我手里還拿著那個回形針小動物,直接放在上面我先演示給他們看了一遍,馬上孩子們就感興趣了,然后更多的孩子就會跟著我一起去互動,去一起玩了,我是這樣。
就是同樣的活動內容,然后老師要根據不同的年齡段的孩子的特點來創設不同的導入。
對,還運用了一些語言上的一些啟示去告訴他們。
那么我來談談我的看法,其實我非常贊同剛剛小班中班幾位老師的那種觀點,但是對于我們大班的小朋友來說,我覺得像你們剛剛說到的那種介紹材料,介紹玩法,或者問題情景導入,這種好像對我們大班來說。
缺乏挑戰。
太簡單了一點,就是說如果都告訴他們了,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探索的興趣就會降低了,我記得在我們大班我也搞過一個科學探究的實驗,就是噴泉實驗,我今天拿來給大家看一下,就是一個類似這樣的,就是我們知道這個實驗,對于我們成人來說就知道往這個吸管里面吹氣然后水會從另外一個吸管里面出來,然后呢?但是我給大班小朋友呈現的時候,我就告訴他們請你做一個跟我一樣的瓶子,然后想辦法讓里面的水從吸管里面噴出來,這時候對大班孩子來說對他們就有挑戰了,他們首先會觀察我是用什么材料做的,然后我這個口是怎么封的,用什么材料,是怎么封,是要全部封起來還是有洞洞的,然后這兩個吸管是怎么放的,然后做好了以后這個水怎么出來呢?是倒出來還是吹出來?因為看到吸管的孩子一般性會去吹它,那么一般性這樣如果吹它一般會冒泡泡,對吧?水是不會出來的,那么怎么才能讓水出來呢?是這個吸管調整?是全部拉出來,是全放水里,還是一根高一根低?一根高一根低會吹哪一根吸管呢?這些過程其實對大班來說是很有挑戰性的,我覺得像這種給他們一個任務以后,讓他們自己去探索比較適合大班的孩子。
孩子更有自主性了。
任務一給到他們,他們看到這個瓶子然后這個樣子,他們會有非常大的興趣想去探索,想去制作,然后這個過程當中對大班來說,整個過程是非常有挑戰,有趣味的。
聽了剛剛兩位老師的介紹,我感覺這個磁鐵的實驗和噴泉的實驗她們老師導入的方法是相似的,都是引發孩子圍繞一個問題進行導入的。
你覺得她們運用的這種直接導入的方式是比較相似的。
對,是有一些相似。
那大家覺得呢?你們對這個問題是怎么看的呢?
我覺得就是乍一聽上去好像是相似的,但我覺得其實還是不同的,比如說就是剛才朱老師提到的這個磁鐵的這個活動,我覺得老師就是考慮到了中班孩子的年齡特點,因為中班孩子的話他們的操作能力、探索能力,包括他們參與活動的這種投入性、積極性,雖然說比小班是有了明顯的提高,但是我覺得還是需要老師把幼兒就是帶入到一定的情境當中,然后用問題的形式讓他們去觀察、去思考,然后引發他們去進一步探索。
是的,我也同意張老師的觀點,特別我覺得是在中班上學期的孩子,因為他們剛剛從小班過渡到中班,這個時候的孩子可能對他們來說還是比較適合給他們創設一個問題的情境,還有剛才這兩位老師的例子當中我覺得有一個很本質的區別,就是中班的孩子可能這個問題是由老師引發出來的,而她剛剛那個噴泉實驗當中的問題可能是通過交代了一個任務以后,孩子自己在探索的過程當中自己發現問題,然后自己去解決問題,這個問題是來源于孩子的,我覺得這是一個很本質的區別。
我是在想如果你在中班你去用這樣的一種交代任務的一種方法,有可能孩子看到這個任務但是他中間他不會有那么多的一種問題在里面,他自己不會有問題出來的,而是要老師去引導問題的。
更多的會求助于老師
我再補充一點,不好意思,就是我感觸很深,因為中班和大班由于他年齡特點是不一樣,就像剛才我們張老師也好,楊老師說到的,就是說中班孩子可能更多的是你給他一個問題情境,直接激發他一個探索的興趣,但是大班孩子年齡特點是什么?比如說他們喜歡挑戰,他們喜歡接受任務,這時候我給他一個任務意識在這里面,給他一個任務,那么他在完成這個任務的過程當中他是自發地去發現問題,然后去解決問題的,那么這兩者其實還是有區別存在的。
剛剛幾位老師都分析得很到位了,那么我們也可以簡單地來回顧和梳理一下,剛剛大家同樣都講到了,運用到了一個直接導入的方式來開展探索性活動區,那么還是有不同的做法的,我們來梳理一下,就像剛剛小班吳老師說到的,方法一運用比較多的就是一種語言啟發法,這樣的方法可以幫助幼兒理解材料和玩法,就是相對來說小班可能會運用得比較多,老師通過更加細化的一種語言的導入,直切主題,可以幫助幼兒來探索。那么方法二就是問題情境法,就是通過各種問題,老師來預設幾個問題來啟發幼兒尋找這種探索途徑。方法三就是任務交代法,引導幼兒自主探索,我覺得就是在大班幼兒上面體現的活動當中會體現更多一點,這樣的話可以讓幼兒關注任務交代法,引導幼兒自主探索,就是讓幼兒在明確了玩法和材料的基礎上,開始關注這種方法的引導,激發孩子自主地去探索,更加體現大班幼兒的這種自主性。那么剛才我還記得有一些老師認為有些探索性活動區活動在開展前是不需要教師介紹的,老師往往是通過一種間接導入的方式來開展的,那又是什么樣的一種情況呢?老師們能不能也用一些例子來談一談?
我來說吧,就是我覺得我們是可以給孩子創設一個探究的這樣一個環境,然后利用環境的一個暗示作用,讓孩子在這個場景當中能夠主動地去探索,這個時候可能老師的這種導入就可以退后了,讓這個活動的場景來做一個不說話的老師。那么我這里也有一個我們活動的一個照片,這是我們孩子們在探索《光和影子》的這樣一個科學區當中我們給孩子創設的一個情景,我們給他們搭建了一個黑影城堡,然后在這個黑影城堡的里面我們給孩子提供的材料是,一個是手電筒,一個是小動物的一些模型,還有這個上面的一張圖片是一些手影游戲的照片,那么通過這些情景的創設讓孩子與這些材料進行互動,引導孩子,鼓勵孩子自主地去探索,然后在活動當中我們發現孩子們他們一進到這個小黑屋里面,他們就會很自覺地就去找一個手電筒,然后把這個手電筒照在這些小動物的模型上面,然后他們這個手電筒會從不同的方向去改變這個光源的位置,然后他們也會發現當手電筒的位置改變了,這個小動物影子的方向也會改變,那么從這個操作的過程當中孩子們他們就自主地就明白了這樣一個,就是豐富了孩子這樣一個經驗,就是光源的變化和影子變化之間的這樣一種關系,那么在整個的活動當中,老師其實是沒有進行任何的導入活動的,我們就是利用了這樣一個情境來暗示孩子。
其實這樣的活動很多,我們都會運用在教室的探索活動區里面,其它活動區也會用到,其實孩子們沉浸在這樣的一個環境里面,他們就會自主地激發他們的興趣,然后激發他們的探究的欲望。
他們一到這個地方,他們就很愿意去。
只要教師通過創設一種很生動、形象、逼真的那種游戲性的情景,讓幼兒身臨其中,那么在這樣情境的暗示當中,教師真的是不需要過多地導入活動的,教師也不需要說什么話,幼兒自然而然就能夠投入到這種探索活動當中,而且他們也是通過自己的操作能夠很快地發現一些有趣的現象。
就是在我們大班的主題活動中有一個這樣的主題叫“有用的水”,然后水里面我們經常主題包里有這樣的一個活動,就是“烏鴉喝水”的活動,這個活動可能小朋友在家里面也聽過,然后老師在集體活動中再來進行一個這樣的講解,講故事一樣的方式,但是對于烏鴉怎么樣喝到水這個現象其實小朋友是非常想知道的,也愿意自己動手去嘗試的,所以在講完這個故事以后,我們就會提供這樣一個探索的活動區,把故事中的一些材料,比如說礦泉水水瓶,很深的水杯,想讓小朋友想辦法把這些水取出來,比如說可以提供一些小石子,故事里面的材料,還有小朋友也可以自己去尋找一些材料,比如說沙,泥沙,還有紙片,或者棉花等等投放在一起,那么他們自然而然地愿意去探索,愿意去嘗試了。
其實就是像這種類型的一些方法其實在我們科學探索活動當中用得還是比較多的。因為對于集體教學活動來說的話,它有它的一個目的在這里,然后它其實也不會很深入,那么我們可以看到對孩子的進一步探索來說它其實起到了一個引子的作用,那么孩子經過集體教學活動之后,我們再投放這些材料進去的話,它其實起到兩個作用,一個是讓孩子深入地去探究,然后另外一個其實是可以拓展孩子探究的內容,只要把材料投放進去,孩子們就有興趣去玩了。
其實很多科學活動的延伸活動其實都可以運用在這個。
就剛剛老師說到這這些,就是有些活動是我們集體教學活動的延伸,那么老師在探索性活動區當中投入了這些材料,幼兒一看就知道如何操作了,老師也不需要過多地導入,這種高低結構轉化的活動也就不需要我們教師直接的導入了。還有沒有其它的實例來討論?
我想來介紹一個小班的一個案例,大家可以來看一下照片,活動的名稱叫《聽聲音》,其實玩法是很簡單的,就是小朋友們把那個,各種各樣的,我提供了各種各樣的一些材質,小朋友可以通過敲擊、碰撞,去探索各種材料它們碰撞會發出哪些聲音來。比如說有積木,棉花,鐵質的,木制的,樹葉等等都在里面,然后我們其中的一個班級在之前的時候就提供了這些筐,然后里面放了各種材料,我們發現孩子們一開始是無目的的,他會在那里操作擺弄,然后我們老師也去通過了語言的啟示告訴他們把這些材料碰一碰,玩一玩,聽聽它有些什么聲音,但是很多孩子他還是會在那里到最后就變成搭積木了或者怎么樣了,各種各樣的這種狀況出來,那么后來我們年級組當中也進行了一些討論,然后我們就把材料給調整了,大家來看第二張的照片,那么這張照片當中我們是把那些筐,就是黃色的筐的材料都放在這樣一個桶狀的下面,一根一根的管子是塑料做的一種管子,然后還提供了小朋友球,就是有玻璃球、海綿球、木制的小球,玻璃彈球,孩子們到了這個環境以后他很自主的,他就會去拿著球扔進這個管子里,然后就自然而然地聽到了會碰出各種各樣的聲音,那我覺得在這樣一個案例當中,我得到的一個啟示就是有的時候老師在提供探索性活動材料的時候,不光是豐富性上面你要多考慮,材料的一個投放,材料的一個擺放上面你也要去考慮,怎么樣起到一個暗示作用,能夠讓孩子們進入這樣的一個區域,看到這些材料他就能夠去進行科學的探索,而并非需要老師很多的導入,起到一個很好的導入作用,通過材料暗示。
其實這個材料就等于是老師,它在代替老師說話。
對,就是你剛才是情景說話,我是用材料在說話。
它就是在告訴小朋友你要從我這里扔下去。
對。
然后扔下去自然而然小朋友就聽到了不同的材料會發出不同的聲音。
他也不會像之前那樣去拿積木去拼搭,去玩了。
所以我覺得像這樣的一些探索性活動區當中,因為老師肯定會創設這種適宜的環境,包括提供豐富的材料,那么如果在這個基礎上請孩子去就是探索一些材料的特性的時候,那我確實是覺得老師是不需要去直接地導入的,只要讓孩子去通過跟材料的互動,他就可以發現一些現象。
舉一個例子,因為我們這個應該到了大班都會做過,就是關于紙的特性的一個探索,其實那個時候我們就提供給孩子各種類型的紙,然后孩子拿到這些紙之后,他其實就會去大膽地去探索這些紙的一些特性。像類似于這種材料的話,其實只要提供給他們就可以。
對,就是要讓幼兒去探索這些材料的特性,或者說有一些實驗現象是比較明顯的,那么就讓幼兒直接去探索就可以了,老師是不需要直接的導入的。好,那么剛剛大家又說了那么多的例子,我們再來回顧一下,大家又針對了間接導入的這種形式來分享了一下,我們也梳理了幾種方法出來,方法一就是情境導入法,通過一種情境去激發幼兒探索的興趣;方法二就是高低結構轉化法,大家應該剛剛也想到了,是通過這種集體教學活動的延伸來延續幼兒這種探究熱情;方法三就是材料暗示法,引導幼兒與材料的互動,這種讓幼兒直接探索材料的特性的一些科學實驗就可以直接讓幼兒去探索了。老師們,通過我們剛才的交流分享,我們發現大家在開展探索性活動區活動前都是有很多的思考的,我們要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活動區中高低結構的材料,探索內容的難易程度,以及教師對活動預設的目標來判斷是否需要教師的導入,那么有些活動是需要教師用不同的方法直接導入的,而有些活動操作性比較強,實驗現象比較明顯的,那么就不需要我們教師直接導入,可以通過環境的暗示間接導入,更好地發揮幼兒在活動中的自主性。那么今天正好我們陳老師也帶來了一份中班探索《哪里有空氣》的活動材料,先給大家看一下材料,有關中班《哪里有空氣》的科學探索的活動,我們先來看一下有哪些材料,請陳老師來給大家介紹一下。
是這樣的,最近我們班開展了一個關于空氣的研究活動,系列活動,在這里我在教室里提供了這些活動材料,這些材料有的是孩子們從教室里搜集來的,有的是從家里帶來的,主要有這邊,這里是實驗操作性的材料,有小積木,木制的小積木,還有塑料的夾子,平時小朋友玩的橡皮泥和吸管,還有這邊是一些輔助性的材料,比如說這里有冰棒棍、小勺子、橡皮筋、剪刀,還有一些保鮮袋,還有這里平時經常喝到的水等等,主要是這些材料。
上面彩色的是什么?
上面的一個一個是放大鏡。
最下面那個是什么?
最下面,這個是泥土,還有這里是水。其實就是要讓小朋友探究空氣在哪里,泥土里,土壤里有空氣嗎?水里面有空氣嗎?我們的周圍能不能讓我們找到空氣在哪里,驗證幼兒的這種想法。
空氣是無處不在的。
對。
但是就是一開始的時候,我們也拍了一段錄像,就是老師沒有用任何直接導入的方式,就是讓幼兒直接看到這些材料以后自己去探索,那么今天我們把錄像也帶來了,我們先來看一看就是老師在沒有任何導入的情況下,孩子的在操作以后的反應是什么樣子。
這是我在小朋友操作前把這些實驗材料都放在了一起。
他們吹出了泡泡。
一開始他們對吹這個實驗,玩水非常感興趣,但是他們沒有發現到其實他們吹出來的是什么,到后面,繼續往下。
他們覺得很有趣的。
因為有聲音,而且這個現象也非常的明顯。
飄的,是把旁邊的東西放進去了。
開始放夾子了。
沉的,玩沉浮了。
開始一樣一樣把東西放進去了。
他們對沉與浮的實驗非常感興趣,完全就是和老師的預設完全不一樣。
大致就是這樣,大家看到了這是我們老師預設的,想要通過各種材料讓幼兒來找一找《哪里有空氣》這樣一個活動,但是老師在沒有直接導入的這樣一個形式下,你們看到孩子是有些什么樣的反應呢?他們找到哪里有空氣了嗎?
我是看到孩子們把吸管放到水里面,然后不停地在吹,對這個動作非常的有興趣,然后還看到他們后來就把各種各樣的材料都放到水里面,看看這個是沉的,這個是浮的。
就關注到這個沉浮的現象。
他們還說出來輕的東西是浮在水面上。
飄的。
重的是沉下去。
因為在小班的時候我們沒有開展過任何關于水方面的探究性的內容,所以小朋友說到的都是很多用了飄,還有沉下去。
是他的已有生活經驗。
他們是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來講述他們的發現的。
他們還把沙子,是吧?
泥土。
放進去之后其實有個男孩子想去看看,它其實已經化開了。
他說化開來了。
那我看了這段錄像倒是有一個疑問,就是既然這是一個找空氣的活動,對吧?剛才陳老師說,但是好像從孩子的這些反應當中,好像他們所進行的一些活動,一些探索跟目標好像沒有太大的關系,除了那個吹泡泡,水里面的空氣,好像就這一點跟目標還稍微有點聯系,其它的反應好像都有點偏離老師原本預設的目標。
但是大家有沒有發現其實老師提供的這些材料也適合孩子們玩這些沉浮的游戲,還有包括溶解的這個實驗的這個游戲,所以就是說老師在沒有交代就是說孩子這個任務的時候,孩子們通常是以自己的意愿在玩,那么但是大家也不可以否認,他們玩出來的這些現象也是科學現象其中的一些就是很有價值的部分。
對,這個就是在老師提供材料之前,可以不直接導入,通過這樣的活動可以了解孩子的一些興趣點,但是我們今天還是要回到我們今天這個老師在開展探索性活動前活動,到底該用怎么樣的方式來導入呢?大家也看到錄像當中老師預設的目標就是想要讓幼兒通過各種的材料來尋找到哪里有空氣,但是老師沒有用直接導入的方式孩子往往就是去會偏離一些目標,那么就是想問問大家,今天我們可以一起來頭腦風暴一下,如果是你的話你覺得可以用一些怎樣的方式來進行直接導入,讓孩子更好地找到空氣,大家可以來想一想。
我覺得就是說看了剛剛這段錄像使我一下子想到就是說我們之前說到過一個直接導入的方法叫任務交代法,對嗎?
任務交代法。
我覺得這里面的老師完全可以用這個方法,在活動之前老師只要給他們布置一個任務,請你在水里,我們身邊,或者泥土里找一找哪里有空氣啊?孩子有了你這個任務以后,他們的操作的目的性就更強了,這種探索就更濃烈了。
對,他的目的性就更強。
沈老師說的很有道理,所以我在提供材料的時候往往也會很矛盾,不知道老師們是不是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到底是直接放在那里等待小朋友出現這樣的實驗,這樣的老師需要他們生成的?還是就繼續等待他們去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就是這樣,然后發現一些問題和現象出現。
因為這是中班的孩子,你們覺得如果要比如說要直接導入的話,什么方法比較合適?因為對于中班孩子來說,可能交代任務或者怎么樣,他們還不知道怎么玩,怎么去探索,那么這個情況下你們覺得有什么好的辦法讓中班的孩子能夠有興趣,在活動區進行一種自主的探索?
我想還是回答剛才陳老師一個問題,因為剛才我們在之前的一個討論當中也說到了,類似于關于物質的一些特性的這樣的一種科學現象的話,那么比較適宜的就是運用剛才我們說的不要有過多的一種導入在里面,讓孩子們充分地去玩,那么所以我覺得在今天的這樣的一個活動當中,名字就叫《找空氣》,那么它并非是在這種各種各樣材質當中去發現空氣,而是要通過這些材料去尋找生活當中哪些地方是有空氣的,在這樣的一個背景下面,如果你不去把這樣的一個任務告訴他,就給他這樣的一些材料,那么孩子們就會有今天的這樣的這種現象,他就會去尋找這些材料,水有些什么特性,泥土有些什么特性,那么我覺得這個應該說也是不違背的,我的一個建議,我的一個做法有可能就是會像今天這樣先給孩子們去玩一玩,看一看孩子們運用這些材料他能夠找到空氣嗎?用什么方法找到,然后我在此基礎上面然后我覺得要進行一定的導入,那么用的導入的一個方式,我想到的一個方式我覺得還是之前我一開始我就表觀點,就是說我覺得科學活動性的材料它出于一種材料的有很多科學道理在里面的,所以我覺得要把這些材料先要給孩子們先要介紹一下,有些什么材料,可以找到空氣嗎?你覺得可以怎么找空氣?我覺得討論是沒有關系的,孩子們無論是用什么方法,他說得對也好,說得錯也好,都沒有關系,在討論當中或許孩子就會得到啟發,那么他在玩的過程當中有可能就會找到空氣了,我是這樣想的,還是用語言啟發。
語言啟發問題。
我覺得我們是不是可以通過在材料這方面動一些腦筋,比如說我們可以讓材料起到一些暗示的作用,我剛剛看到錄像當中有那個保鮮袋,塑料袋,然后有那個橡皮筋,其實老師的目的是不是讓孩子就是去抓空氣,然后用橡皮筋扎起來。
有這樣一個作用。
但是因為老師沒有直接導入,因為中班上學期的孩子他不一定能夠想到這么多的方法,那我覺得如果我們可以在周邊放一些我們制作好的以前進行過的空氣娃娃,然后放在旁邊,那么就算你老師不說,孩子一進入這個角落,看到這個是空氣娃娃,然后他可能就會用塑料袋也去模仿地去做一個出來,那么他就知道這個里面可能裝的是空氣。
用材料的暗示。
對。
我還想到了可以提供一個打氣筒。
也是一種材料,對不對?
我覺得就是除了這個,是不是可以提供一些圖片,那么這些圖片上其實也是暗示孩子可以怎么玩,比如說我提供一些降落傘的圖片,或者是提供,比如說張老師剛才的空氣娃娃,可能是做好的空氣娃娃,甚至是馬甲袋,或者是小朋友在玩的時候產生的一些現象的一些圖片,那么孩子們其實多去觀察之后,他們就在想他們在玩什么呢?這些東西到底會玩出什么好玩的呢?他們會發現原來是在跟空氣玩,那么這時候他再去取放這些材料的時候他可能就想到我用這材料原來去玩玩跟空氣有關的一些探索性的游戲,那么它目的性就會加強了。然后我又得到的另外一個啟發是什么呢?因為我剛才在看那錄像當中其實我們很明顯就發現孩子一直圍在這個水這里在玩,但是旁邊有什么呢?旁邊有泥土,但是我覺得旁邊這個吸管放得很好,為什么?因為這個小朋友拿著吸管就在水里面,然后他其實就玩了一個吹泡泡,發現泡泡這個游戲,那么這給我的啟發是什么呢?其實這么多的材料,剛才陳老師也介紹了,她其實要小朋友去找三種形式的一個實驗,比如說一種是泥土里的空氣,一種是水里的,還有一種是身邊的空氣,那么我是不是可以把這些材料合理組合一下呢?比如說關于水的,我就放一個水的筐,然后邊上放一些可以跟水配合起來一些輔助材料。
就可以把這一筐水放大。
不是,我指的是分類,把這些材料分三堆放。
三個家。
對,水三個家,這是關于水和輔助材料的家,這是泥土和它輔助材料的家,那邊是,比如說像張老師說的那個生活當中空氣的一些材料放在一起,然后再好的辦法,配合一些圖片這樣子,那么是不是孩子到了這里之后他就可以通過材料的暗示他就能夠比較目的性地,有興趣地去探究了呢?這是不是對中班孩子來說也是個好辦法。
剛剛幾位老師都針對了這個中班《找空氣》的這個活動想出了一些導入的方法,有的是選擇了就是我們剛剛說的這種直接導入,用語言的啟發,任務的交代或者就是問題的設置之類的,直接導入讓幼兒操作更具目的性一點,有的幾位老師認為就是可以用一種間接導入的方式,通過材料的調整,材料的暗示,或者放大一些材料,規整一些材料,讓材料起到一個就是像蔣老師說的,就是作為一個不說話的老師,間接地導入這種活動。那么具體效果如何,我覺得還是要基于對孩子的了解和觀察上面的,我們可以在實踐中去驗證一下。今天通過大家的交流分享讓我們對這個探索性活動區活動教師的導入,導入的一些方法有了更深更全面的認識,那么我想請大家也用一句話來簡短地來談一談今天整個教研活動的收獲。
我先說吧,我覺得我們老師要做孩子探究的支持者。
我的感觸就是別看是一個導入活動,也許在我們平時當中覺得導入只不過是一個很快的一個過程。通過今天教研活動讓我感覺導入不可小覷,也許就是你的一個導入能夠影響到這次孩子活動的成敗。
對。
我覺得而且剛剛我們講到了很多導入的方法,最主要的還是要根據自己班級孩子的一個年齡特點,根據自己班級的孩子的一個活動情況,去選擇一種合適自己班級孩子的一個導入方法,合適自己班級就是這個探索區域的一個活動的一個導入方法。
經過今天的教研我感覺就是要根據材料的不同,還有年齡的特點來判斷是不是需要導入,然后導入的話是用哪種方法,這樣子使幼兒經歷了好奇,提問,嘗試,最后發現的一個過程。
我的一個感受就是導入非我們所理解的只是說話,其實導入有很多種方式,老師們可以自己去根據,就像剛才兩位老師說的,根據實際情況去運用。
我要謝謝各位老師幫我,因為這是我們班級的錄像,大家也為我想了很多的方法,在接下去的活動中我要進一步地去嘗試一下,看看不同的方法運用在孩子們的身上他們會出現哪些不一樣的情況,其實更多的是在教學實踐中老師需要去多觀察,多支持。
我覺得今天我們雖然梳理出了很多的方法,雖然說方法有很多,但是到底去選擇哪一種方法,這個方法到底是怎么用,我覺得今天我們其實也梳理了一些原則出來,我覺得在今后實踐當中大家還可以再繼續實踐,繼續反思,繼續梳理。
那我是這樣覺得的,我覺得我們在就是科學區這個活動當中,材料的提供和老師的這個導入方法其實是有聯系的,而且是非常緊密的,老師在那個材料提供的時候就在考慮如何導入,那么我覺得這個是在我們以后教研活動當中,可以在小教研當中也可以繼續探討的一個問題。
我來說,就是說在今天的這樣一個教研當中,其實我感悟最深的還是我們這本指南當中對于科學學習核心的一個感悟,因為在核心當中它提出科學學習活動是為了激發幼兒探究的興趣,體驗探究的過程,發展初步的探究能力,那么其實我們做的這么多的事情,也都是為了支持孩子的一個科學學習的核心而在做這樣的一些研究和探討,那么在今后不管是在導入環節還是在過程當中的支持環節,其實我們都不能脫離了這個核心。
謝謝大家,在開展探索性活動區活動導入的時候,其實不管我們老師說也好,不說也好,都是要基于對幼兒年齡特點的了解和對活動材料,活動目標的熟悉,選擇合適的導入方式,更好地促進幼兒的探索和發展,那么相信大家通過今天的頭腦風暴在以后的實踐中會形成更多更好的開展探索性活動區活動的導入方法,那么期待大家更多的經驗共享,我們以后再一起來教研,謝謝。
【探索性活動區教師導入活動的方法 ppt課件】相關文章:
下一篇:關于游戲的思考 ppt課件
微信客服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