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園是企業辦園,隸屬于青島港集團有限公司。多年來,局領導非常重視幼兒園建設和發展,本著“小有所育”的造福原則,在軟件和硬件上不斷加大投入,使幼兒園得以迅速發展,成為首批省級示范幼兒園、首批青島市“十佳”幼兒園、青島市幼兒園教研先進單位和學前教育先進集體等。今年又成功接待了全國政協委員及幼教專家的現場調研,近年來,在市教研室、區托幼辦領導、老師的具體指導下,我園以優化一日活動為途徑,探索實施養成教育課程,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下面,圍繞三個方面向大家作以匯報,敬請各位專家、同行給予批評指正。
一、養成教育課程的理念、原則和方法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六歲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時期,凡人生需要的重要習慣傾向、態度多半在六歲以前培養成功,這個時期培養得好,以后只要繼續培養上去,自然會成為社會的優秀分子”。亞里士多德也有一段精彩的論述:“播種一種行為,收獲一種習慣,播種一種習慣,收獲一種品格,播種一種品格,收獲一種命運。”人的一生是由無數的行為所構成的,行為優秀不是優秀,習慣優秀才是真正的優秀。可見,從小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對于健全人格的培養是至關重要的。
目前,由于父母的過分溺愛嬌慣、包辦順從,造成了孩子性格孤僻、獨霸、任性、依賴、唯我獨尊等不良傾向,這些弊端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孩子心靈狀態和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基于以上的認識與分析,我園選擇養成教育為本園的教育特色,并把它做為實施素質教育的突破口,在課程研究中我們不斷探索科學的教育方法,通過教會幼兒獨立自主地做人、做事,來完成“四育”發展目標,最終形成了本園獨特的育人風格。在多年的實踐中,我們始終以“一日活動即課程”、“生活即教育”為指導思想,并在活動中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潛移默化地滲透養成教育,使園本課程逐漸趨于科學化、生活化、自然化,使幼兒能夠自主、愉快、文明、向上全面和諧的發展。
根據《綱要》精神及幼兒行為習慣養成的特點,我園制定了養成教育課程的一些基本原則和方法:
1、科學性原則。樹立科學的發展觀,遵循幼兒身心發展特點和行為習慣習得規律,對幼兒實施養成教育。
2、過程性原則。過程性是指實施活動中的有效性。即重過程=重結果,甚至理解為過程是締造結果的關鍵。
3、針對性原則。就是《綱要》中倡導的因材、因人、因事施教的原則,教師應緊密聯系幼兒發展,及時發現、引導,有目的、有針對性采取教育策略。
4、反復性原則。突出活動的長效性、持續性。因為習慣不是一朝一夕養成的,幼兒習慣的形成過程往往會出現反復,教師必需花費較長的時間、較多的精力,持之以恒地進行引導教育,才能達到我們預期預設養成目標。
四種基本方法:方法內含著一個科學地、系統地自主做事的實施過程,即引起興趣,通過實踐獲得經驗弄懂為什么要做,做什么、怎樣做,做出的成果。旨在使幼兒成為自愿、自主、主動的實踐者、管理者。
1、游戲法:游戲是幼兒最基本的活動,也是最有效的教育途徑,因而我們在實踐中運用了大量的游戲方法來有效地、自主地引導幼兒愉快的學習和生活。例:幼兒正確規范地脫襪子,為不使幼兒造成穿錯、找不到、不會脫、脫不下依賴等現象;我們為幼兒配備了一個邊說、邊做、邊脫的游戲兒歌:卷襪子(縮起小脖子,拉長小鼻子,彎起小身子,住進小房子);一次性有效的解決了幼兒規范脫襪的良好習慣。穿脫套頭的衣服,同樣一首兒歌達到有效的教育價值,鉆洞洞:“一個大洞洞,一個中洞洞,還有兩個小洞洞。穿衣服看仔細,先鉆大洞洞,再鉆中洞洞,最后小手鉆小洞。”另外,我們還在游戲中采用了“實物配對法”幫助小班幼兒區別左右鞋子(把一個完整實物圖樣如:大蘋果平均分開分別貼在左右鞋的內側,幫助幼兒對應圖樣穿正鞋子)。事實證明,在生動有趣的游戲化的活動中,幼兒學得輕松愉快、積極主動,得到良好行為的發展。
2、實驗法:主要通過一些簡單易行的小實驗,使幼兒了解有關的常識,明確為什么要做,并通過親身體驗、感知、激發幼兒想做、要做、自己做的強烈愿望。比如,讓幼兒比較洗過手的水和干凈的水有何不同;漱口水與清水的不同;喝水的多少與小便顏色的不同等。
3、角色扮演法:讓幼兒通過各種角色的扮演,比如,鼓勵幼兒扮演《小弟變干凈了》、《小熊撥牙》中的不同角色,從而獲得內心情感體驗和相應的知識。通過分析、判斷進行思維轉換,正確給自己定位,并從中引發幼兒如何做、怎樣來做、主動積極的良好行為。
4、強化鼓勵法。遵循科學性、反復性原則,運用一些長效的、自然的、操作方法(包括一張小粘貼、稱贊、喝彩、鼓掌、親吻、微笑等)。正面積極賞識的對幼兒獲得的點滴進步收獲,給予及時的肯定、鼓勵和支持,使幼兒的良好行為習慣得到強化鞏固和發展
二、實施養成教育的具體做法與收獲
(一)營造良好的環境是促進幼兒行為習慣養成的基礎。
重視環境的營造。幼兒是在與環境相互作用中獲得發展的,環境影響人,改變人,塑造人。
1、人際環境。
人與人之間相互關心、平等合作是影響幼兒潛能發揮和習慣養成的制約因素。在營造良好的人際環境中我園主要以強化尊重教育為手段,抓師幼民主平等和諧關系的建構,共同營造自信、互助、友好、向上的氛圍。老師強化尊重教育和關懷意識,在教育實踐中以愛心、知心、誠心、細心、耐心、恒心貫穿養成教育始終。
2、物質環境。為了抓實抓好養成教育,讓環境成為一部立體多彩富有吸引力和約束力的教科書,我園把環境創設和管理的主動權交給了教師和幼兒,讓幼兒成為環境的主人,鼓勵他們自己動手創設、美化、管理自己的環境,使幼兒在創設中接受教育,在管理中培養了良好的習慣。
如:一塊小桌布、小桌墊,師幼共同制作的餐巾紙小筐、桌花,餐前花瓶、餐巾紙、消毒清潔巾的擺放、輕音樂的播放以及餐后漱口擦嘴、沖刷餐具等等,共同營造著一種溫馨、舒適、自主發展的育人環境;衛生紙筒下的兩條橫線標記,(一條是大便用紙,一條是小便用紙)讓幼兒得到了警示,懂得節約,形成了自主管理的氛圍。
(二)活動是培養幼兒良好習慣的重要途徑。
在實踐中,我們認為一日活動各環節是實施養成教育的主渠道,而且充分體現了每一個細微環節、點環節最大化的教育價值,今天重點介紹我園自主式進餐活動,我們通過“兩餐兩點”活動為每個幼兒搭建了一個會選擇、能合作、促發展育人平臺,創新豐富的活動載體,充分發揮各種活動最大的教育效能:即從吃飽、吃好——吃精——吃得營養——吃出品位——吃出文化——吃出品質——吃出思想來逐步遞進、提升,達到保中有教、教中有保、真正體現保教結合,保教融合教育原則。
1、餐前金話筒:在就餐前讓幼兒講趣聞、講常識、講天文、講地理,抒情抒義,旨在讓孩子有一個良好的、愉快的情緒,進入進餐的環節,并動態理性地滲透各領域課程;
2、餐前一觀:飯菜全到位前讓幼兒有一個全面的感性的認識,了解掌握飯菜的搭配,以便孩子合理地自我調配選擇;
3、餐前一洗二檢:先洗手,自查手是否洗干凈、口杯內是否有漱口水;
4、餐前環境營造:桌布、桌墊、桌花、桌巾,教師佩帶的三角巾、掛兜圍裙,肯德基服務形象,氣氛渲染,音響效果;
5、餐中品、思、議:讓孩子在就餐中看看都有幾種菜?幾種配料?它們是什么樣?自己吃了多少?口味如何?缺點啥?有無小建議?
6、餐后“五清”:清桌(擦桌子)、清盤(刷餐盤)、清嘴(漱口)、清腸(喝水)、清場(協助教師送餐盤、清掃、擦拭地面),旨在讓孩子通過以上的參與,培養良好的衛生習慣,懂得珍惜別人的勞動。
養成教育是完成素質綱要目標點金石。
在以上活動中,孩子由被動變為主動,由被管理者變為管理者,在整個自助餐活動中,孩子們的發展不僅體現在自我服務、自我管理上,而是通過自助餐,讓孩子們學會了更多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
一是學會自理。自助餐讓孩子成為就餐的主人,每個孩子就餐時,都要自己鋪桌布、擺放小花、餐巾紙,要會熟練使用鑷子、勺子、叉子,要會快速刷干凈自己用的盤子。實踐證明,小班的孩子能做到的,大班的孩子做得更好。
二是學會選擇。在每個人的生活中,隨時都要面臨各種各樣的選擇,而選擇將決定成敗,因此從小培養孩子學會選擇,將受益終生。自助餐的形式,讓幼兒在愉快的進餐中學會了選擇。
三是學會節制。節制是一種秩序,一種對欲望的控制,是許多成人都難以做到的。而我們幼兒園的孩子,面對自己非常喜歡的菜肴,個個都能作出理智的選擇,他們都知道營養均衡的道理,所以,每一名幼兒都能像紳士一樣,有條不紊,不貪不厭,選擇適量。
四是學會分享。自助餐使孩子們嘗到了分享的快樂。每次自助餐結束的時候,我們都能看到幾個小朋友一起分享自己喜歡的蔬菜、水果的場面。令人感嘆,人的本性是群體的、合作的。
五是是學會輪流。自助餐是一項自主性很強的活動,假如孩子們不會輪流,場面將無法控制,在實踐中,孩子們逐步懂得了輪流是最快的方式,所以每個孩子都能有序地選擇。
六是學會節約。每次當我看到孩子們吃完自助餐,盤子干干凈凈的時候,我就不由得從心底里敬佩他們,欣賞他們!
能自理、會選擇、能節制、會分享、能輪流、會節約成為我園自助餐活動的培養目標。我們給孩子營造的是高雅的就餐環境:輕松的音樂、漂亮的桌布、溫馨的小花、精致的叉盤,孩子們說,就像來到“肯德基”。這里沒有推搡、沒有爭搶、沒有打鬧,一片溫馨和諧,孩子在這種潛移默化的熏陶下,變得行為得體,舉止高雅。這正是我園開展自助餐的真正意義所在。
(三)家長的支持與配合,是促進幼兒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的催化劑。
在實施養成教育課程中,我們深切的體會到養成教育離不開家長的配合與支持,否則,將會事倍功半。為此,我們首先與家長達成共識,轉變家長的觀念,使家長認識到幼兒養成教育的重要性,明確自己的責任。其次,采取行之有效豐富多采的家庭教育指導活動,使家長掌握科學的引導管理方法,以更好地促進幼兒行為習慣的養成。如:主題活動《與時間賽跑》,指導家長在家庭中與幼兒共同協商,制定一份《家庭行為習慣記錄表》,每天由家長和教師觀察、督促幼兒,并和幼兒一起對遵守作息時間表的情況進行評價在相應欄目中以小粘貼形式給以肯定和獎勵,其內容:早晨自己起床、用什么方法、入園時間、看電視時間(形式)、為家庭做了什么事、獨立完成了什么任務、睡覺時間、書包整理等;教師每周一次總評,“幸運轉轉轉”獎項:最高獎主可獲得幸運轉盤機會,最后可獲得當班長,勞動委員,或配帶一周老師手表,以及得一張大粘貼等獎勵。在家園教育互動中培養了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教育效果得到了家長的認可,進而得到了家長充分的理解與支持。
三、思考與體會:
我們的體會有五點:
一是達成一種共識。
幼兒教育在某種意義上講就是一種養成教育,養成教育是提高幼兒素質的關鍵,我們更加堅定了走養成教育課程之路、促進幼兒全面發展的信心和決心。
二是樹立一種責任。
實施養成教育,家長和教師、幼兒園和家庭有著義不容辭的責任。
三是找到一種途徑。
幼兒是在活動中獲得發展的。經過幾年的實踐,我們終于找到了養成教育的的最佳途徑:一日活動。
四是抓實每一個環節。
在一日活動中從點、從細抓實每一個活動環節。如:點名活動。
五是進入一種狀態。
通過養成教育,孩子們進入了一種良好的狀態: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發展的狀態。
六是達到教育的整合。
養成教育不僅培養了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同時,在其過程中,也培養了幼兒做事的成功感、自信心和健康自主文明向上的品質,達到教育的有效整合。
幼兒園只是在課程實踐中做了點滴模仿與滲透工作,因此,我們會以此為新的起點,向更高的領域邁進。在上級領導的鼓勵和支持下,帶上全體教職員工的心愿來進一步完善、優化、精化各個教育環節,使園教育課程科學、系統、創新、趨于更完美。
【以一日活動為途徑,實施養成教育課程】相關文章:
• 責任心的來源
• 隨機教育中培養孩子的自信心
• 淺談如何培養幼兒的積極情緒
• 如何使孩子成為領導者
• 幼兒社會性培養的設計思路
• 寓行為培養于生活實踐
• 如何對幼兒進行德育教育之我見
• 《農村幼兒交往能力的初步培養》研究報告
• 淺談幼兒早期品德教育
• 幼兒快樂情感的培養策略
• 淺談幼兒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