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邀去一個小學做親職演講時,有個媽媽滿臉煩惱的發問:
“我兒子寫功課總拖拖拉拉的,每天都要混到十一點多才寫完,怎樣才能讓他肯寫快一點啊!”
“試著給他規定一個完成作業的時間,在規定時間完成作業后,可以看漫畫書、動畫片、玩電子游戲..做他愛做的事。”
幾個月后再度受邀到這個學校做演講,那個媽媽又站起來提問了:
“老師,你上次提供給我的那個方法沒用啊,我兒子只在施行這方法的第一次很快寫完功課,后來就又故態復明了。”
“你一定是在他在規定時間完成功課后,又要他再復習某樣功課、又多出點練習提給他做、或要他收拾書桌掃地清理房間或抽屜…總之又派給他了一些其他功課或工作對不?”
那位媽媽臉紅起來驚訝的說:
“老師你好利害,你怎么知道的?”
“因為我也做過娘!”
我們做媽媽的,常會在當發現原來孩子的慢是“裝出來”的后,往往就會忘了跟孩子的約定-
如果他能改變“慢郎中”的習性,他就可以嘗到快快完成作業后悠閑玩樂的甜頭。
當孩子發現“快起來”后的結果,不是令人開心的“獎勵”,而是讓自己還要做更多的課業和工作的“懲罰”,那個孩子還會愿意去做改變呢?
支招
在我家“慢郎中”女兒身上試行的幾個原則給媽媽們做參考-
1.給孩子一個能讓他安靜專心寫課業的桌子:最好能讓孩子有自己的書桌,替他營造出一個”學習”的氛圍,也能同時養成寫字讀書的正確姿勢。若真有困難,必須利用餐桌或其它家人的書桌,也讓他在寫作業時,擁有”絕對使用權”,要替他”凈空”桌上物,和不受到其它人的趨趕或干擾。
2.規定寫作業的時間與順序:查看作業量多少,跟孩子討論寫各科作業的順序,和估算要寫多少時間。寫作業的順序若跟孩子觀點有分歧,家長可略為讓步,讓孩子試行幾次,看結果如何后再跟他作討論;另外初期寫作業時間要安排得充裕些,以免孩子達不到要求,會因沮喪產生抵觸情緒。
3.將寫作業時間分段進行:小一、小二或剛開始施行的孩子以20分鐘為”一段”,小三以上的孩子可以延長為30分鐘,時間一到不管規定做也寫好沒有,都停下筆來休息十分鐘。在寫作業的這段時間內,不準說話聊天、喝水、上廁所、吃東西…分心做其它事,父母也要遵守不去打攪孩子做作業的安寧。
4.和他一起討論找出功課做得慢的原因,和如何做改進的方法。
5.找幾個孩子一起做功課:利用同伴的力量來相互督促。
6.給孩子學習“由慢變快”的時間:一個好習慣的養成可能需要一個月甚至更長的時間,但只要一朝培養完成,孩子一生都受益,所以媽媽們當心里著急時,就去想想一輩子和一、兩個月的差距,心就會平定了些。
6.一定要給孩子進步的獎勵:孩子一開始若在時間上掌控得不夠好,不要責罵,而是去和他檢討問題出在那;若能在規定時間內完成,要以口頭和肢體擁抱等給予贊揚,并信守答允他完成課業后可從事他喜歡的游樂的承諾。
【6大妙招讓孩子改變拖拉習慣】相關文章:
• 民辦幼兒園特色發展淺探
• 提高辦園水平 強化崗位職責
• 從求助到互助:"老師,請你幫幫我"之反思
• 幼兒園里的“幫班”行動
• 培養美工活動中幼兒創造力
• 兒童思維訓練的可行性方法到底是什么?
• 積極探索 勇于實踐 努力提高幼兒園信息化水平
• 對開展園際教研活動的一些新認識
• 幼兒園收費大掃描(二)
• 研訓一體中園長的角色定位(上)
• 教學反思:理解、關愛、尊重
• “三位一體”共同促進幼兒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