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往是人的需要,也是社會對人的要求。一些獨生子女在家里像個小太陽,但走出家門后膽小、自卑、孤僻,交往能力明顯較弱。怎樣讓幼兒融入到集體中去,成了一個大家關注的問題。由于孩子生活的社會空間主要是幼兒園和家庭,所以,文章就幼兒在幼兒園和家庭兩個方面簡要論述了幼兒交往能力的培養。希望通過幼兒園老師和家長的共同努力,來提高幼兒的交往能力。
“交往是人類的必然伴侶。”人的一生中大部分的時間是在與別人的交往中度過的。所以說交往既是人的需要也是社會對人的要求。
目前隨著居住在高層建筑的家庭越來越多,在小家庭的環境里,對獨生子女社會性的發展確實很不利。他們成天都和大人生活在一起,很少接觸兒童們自己的世界。大人對孩子總要讓他三分,事事為他著想,給予的很多,而孩子卻很少付出,在這種條件下成長的孩子就容易意識不到他人的需要和利益,性格也容易產生孤僻、只顧自己的毛病。若多讓他到兒童集體生活中去鍛煉,實際交往的經驗本身就能教會他必須克制自己服從集體,否則人家就不喜歡他,不樂意和他相處。
未來社會同樣的需要我們的下一代人具有社會交往和活動的能力,然而今天的獨生子女恰恰缺乏與人交往、合作的機會,他們身上或多或少地有著不合群、自私等表現。幼兒將來能否積極地適應各種環境,能否協調好與他人與集體的關系,能否勇敢地擔起社會責任,能否樂觀地對待人生等,決定于幼兒期的生活積累和受教育狀況。而幼兒階段的教育比傳播知識、訓練技能更重要、更根本的任務,就是培養幼兒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活潑開朗的性格和良好的社會品德,增強社會性,提高幼兒社會適應和交往能力。因此,在幼兒園和家庭教育中教師和家長應加強對幼兒交往能力的培養,使幼兒成為順應時代發展的人。
孩子生活的社會空間主要是幼兒園和家庭,所以要想培養好幼兒的社會交往能力
一、引導幼兒處理好人際關系,培養交往能力。
人要生存發展,就必須與他人發生聯系,進行交往。與他人聯系與交往,就牽涉到處理人際關系問題。從某種意義上講,幼兒生活的社會空間主要是幼兒園,在幼兒園里幼兒接觸最多的對象是他們的老師和同齡群體。因此,引導幼兒處理好人際關系,就必須從處理好師生關系和同伴關系入手。
(一)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教師常常忘記,品德首先是在人們相互交往中形成的。偉大的義務感,只有當它能在生活實踐的每一步中得到生動體現時,才能成為人的行為準則。在培養未來的一代人時,我們應當首先在個人領域,即在青年人靠良心的驅使而產生并得到控制的相互關系領域里,培養最純潔,最富有人道主義的情感。”在幼兒園環境里,老師在幼兒心目中的占有獨特的重要地位,教師對幼兒的態度和行為,直接影響孩子交往能力的培養和發展。因此,作為幼兒教師要熱愛、尊重幼兒,多一些愛心、細心、耐心和童心。對待那些性情活潑、開朗、交往能力強的幼兒要給予充分的贊揚和肯定,促進他們進一步的發展。對待那些內向、膽小、交往能力較弱的幼兒要理解和鼓勵,以親切的語言與和藹的態度激發他們參與活動和交往的欲望,積極了解他們心理上的需求,幫助他們克服對交往的畏懼心理,營造一種友好和諧的氛圍。老師的一個點頭、一聲贊許、一個微笑、一下撫摸、一個擁抱等,都能給幼兒帶來親切、溫暖和快樂的感覺,對幼兒交往能力的培養與發展起到積極的作用。要想處理好師生關系:
1、寬松的環境是教師與孩子交往的前提
良好的環境就象孕育生命的土壤,沒有土壤給予的養分再美的花朵也不能生長。教師要建立平等、民主、尊重、自由、合作、和諧的伙伴型的師生關系,營造安全、輕松、愉快的氛圍,讓孩子放松心情,愿與教師親近,為有效的溝通埋下伏筆。其中有兩個重要因素是教師必備的:a、接受,也稱信任、賞識。尤其當孩子失敗或犯錯誤時,教師要有一顆包容的心,不能珍視錯誤的人永遠不會成功。不能讓孩子感到老師不喜歡我、討厭我,從而產生自卑封閉的心理,甚至排斥教師暗暗與教師抗衡,給相互間的溝通帶來阻力。我們要全身心地接受所有的孩子,與他們之間形成暢通無阻的溝通渠道。b、愛心。人人都希望擁有愛、喜悅與幸福,而孩子則更希望在愛與關心中成長。這里所說的愛不是溺愛、偏愛,而是博愛。把由衷的愛灑向每一個孩子,凡事站在孩子角度去思考,設身處地地體察孩子的內心世界,讓孩子感受到教師的體貼、關注與溫情,使孩子愿意靠近、信任教師向教師敞開心扉。
好的環境牢固了師生關系,建立了情感的紐帶,在師生之間架起了一座溝通的橋梁。
2、言語溝通
言語溝通造就了人類文化,是溝通領域中最絢麗的花!因為語言是人所獨有的藝術。教師與孩子用言語溝通時應掌握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尋找孩子感興趣的話題。對孩子來說,興趣是參與一切活動的動力。針對幼兒年齡的特點與實際情況,教師要選擇新鮮、有趣的話題引起孩子對交談的興趣。如組織孩子討論今天的學習內容遠不如和他們交流動畫片的情節那么具有吸引力。第二、語言的兒童化。了解孩子語言發展的水平與特征,這點非常重要。在與幼兒用語言溝通時,語言的組織及措詞要有兒童的特點,符合兒童的認知水平。避免使用過于成人化的語句交談,講些孩子無法理解的話,孩子是無法與你產生共鳴的。第三、傾聽。要認真傾聽,耐心聽完孩子的話,因為沒有聽就沒有了解,就無從回應。不要隨意打斷孩子的發言,急于表示自己的意識和指示。聽清楚后再做回應。讓孩子感到你是他傾訴的對象,有話可以講給你聽。第四、鼓勵孩子開口。在引導孩子的講話中,提問要有啟發性、指導性,避免無意義、低級的提問,如美不美呀?好不好呀?高興不高興呀?等等。提問要能先引發孩子思考,再去組織語言回答。教師及時給予表揚贊賞,使孩子想開口、敢開口、要開口。第五、圖文并茂。純文字溝通對孩子來說不適宜使用,但有時可以休用圖畫或圖畫與文字共同表達的形式。比如:過分內向的孩子不要一開始就迫他必須開口,不然有可能適得其反。教師可以先用圖畫或者簡單的文字與他交流感受,引導他走出閉塞的心境,再做有聲語言的溝通。
3、非言語溝通
目光交流。眼睛是洞察人類心智的窗口,能顯示人類最明顯、最準確的交際信號,人的喜怒哀樂都能從眼神中顯示出來。孩子的目光有時充滿好廳、滿懷希望、企盼,有時會流露出失望、無助或恐懼,教師要用目光做出積極的回應,孩子會從你的目光中讀懂你的心,眉目傳情、心靈互動。教師也可以巧妙地將目光交流與有聲語言相結合,幫助傳遞信息、表達思想。目光是贊許,是鼓勵,是熱愛,也是提醒和關心。
面部表情與身體動作。在與孩子溝通中,教師要學會控制自己的面部表情,增強溝通效果。美學家認為:在大千世界的萬事萬物中,人是最美的,人的千姿百態的言行舉止中,微笑是最美的。有這樣一位教師,她教過的孩子都是說最喜歡她,為什么呢?因為她總是對孩子微笑。教師要學會微笑,微笑既是和藹、親切,也蘊含著熱情、開朗。孩子需要教師的微笑,就象嬌嫩的花朵需要陽光雨露一樣,從微笑中體會到友善、喜愛。當然有時也需要變換表情,表情達意。
不要讓孩子仰視你,由于教師身高的原因我們要經常采用半蹲或俯身的姿勢,近距離地與孩子平起平坐,讓孩子感到更安全、更貼心。手、臂及身體的其他動作也能與孩子溝通。比如安撫性、鼓勵性的觸摸:拉拉孩子的小手、拍拍孩子的小臉、摸摸孩子的頭、摟摟他等等。這些看似漫不經心的小動作,會帶給孩子莫大的安慰與支持。
衣著和裝扮。教師著裝要體現得體兩字。既然我們交往的對象是孩子,那么我們的著裝首先要符合孩子的審美特點。比如孩子喜歡鮮艷的色彩、明快的造型,不喜歡黑色、灰色、低色調的服飾等;其次還要便于活動。教師所穿的衣服不能束縛手腳,阻礙教師投入到幼兒的游戲中去,教師要能與孩子一起玩、一起動,在積極歡樂的氣氛中了解孩子、積累友情。試想,如果幼兒教師穿一身深色的職業裝、一雙高跟鞋,孩子會感到她不是我們的伙伴,無形中拉開了彼此間距離。
(二)建立良好的同伴關系
“集體生活是兒童之自我向社會化道路發展的重要推動力;為兒童心理正常發展的必需。一個不能獲得這種正常發展的兒童,可能終身只是一個悲劇。”幼兒入園之后接觸最為頻繁的對象是他們的同齡伙伴,幼兒之間的互相作用對其社會化發展在某種意義上講,更勝于幼兒與成人之間的交往。因此教師必須有目的、有計劃地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創設幼兒交往的客觀環境,為幼兒提供充分交往的機會,以利于建立良好的同伴關系。
1、自由活動。在自由活動中,教師要為幼兒提供大量的活動材料,并有意識地提供些需要與別人共同協作才能玩的環境。如棋類、角色游戲、表演、故事等材料,讓幼兒自選活動內容,自由地組合,在活動中保持愉快的心情,主動參與活動,調動孩子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活動中逐漸培養交往意識,學會與小伙伴友好交往的技能。教師在組織自由活動時,要注意觀察了解幼兒活動時的情況,恰當地引導,成為幼兒活動的參與者和協調指導者,促進幼兒友好交往,提高幼兒的交往能力。如在建構游戲中,有些幼兒不顧別人的需要,隨便去拿別人的游戲材料,立即會受到同伴的直接拒絕,在某種程度上是削弱了幼兒自我中心化傾向,但同時也會出現爭、吵、哭、告狀等現象。教師發現苗頭要注意引導其觀察別人的需要,啟發他想一想,如果別人拿了自己需要的材料,自己會怎樣對待?你需要的材料能用什么代替?如果別人不需要,你要怎樣才能讓他人愿意給你?從而讓幼兒懂得要克服自我中心化的言行,采取友好態度才能與同伴交往。
2、教育活動。有針對性地開展教育活動,需要教師在各領域的教學中,有意識地結合平時幼兒交往中發現的問題,利用教材進行教育,并通過一些交往的情境,讓幼兒分別處于不同的位置,扮演不同的角色,在特定的情景中去辨別、體驗、理解、感受他人的情感。比如:根據某些孩子想獨占玩具而爭吵打架的現象,教師可編一個故事:“大家都想玩的玩具壞了”,通過讓幼兒聽故事扮演故事中的角色,組織幼兒討論:玩具壞了怎么辦?搶壞了玩具大家的心情會怎么樣?想玩的玩具只有一件,但大家都想玩怎么辦?協商的語言應怎樣講?教師也可以有意識請經常爭搶玩具的孩子扮演故事中的角色,讓他懂得好的玩具大家一起玩、輪流玩,共同游戲時要遵守規則。
3、日常活動。在幼兒園日常生活中,教師要有意識注意觀察和引導幼兒人際關系中的良好行為,樹立榜樣,同時鼓勵幼兒多交朋友。當出現矛盾時,請同伴與當事人共同討論解決問題,老師不要直接干涉,只是給他們一些建議,引導其觀察、體驗別人的情感,引發其自身解決問題的動機與能力,減少對成人的依賴。
為了擴大幼兒的社交范圍,教師還可以帶孩子們到其他班去與別的小朋友和老師交朋友。每天戶外活動時,老師也應該鼓勵他們去和別班的小朋友一起玩,這樣可以鍛煉幼兒處理好人際關系的能力。
二、家園同步教育,強化幼兒的交往能力
幼兒教師應注重家園聯系,使家庭和幼兒園形成教育培養的合力。如今大部分家長比較注重幼兒個體智力的發展,忽視孩子的社會交往能力的培養。因此幼兒教師要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兒童教育觀,為幼兒在家庭創設良好的社會交往能力。家園協同培養幼兒的交往能力,主要應做好以下兩個方面的工作。
(一)引導幼兒家長積極參與幼兒交往能力的培養。幼兒園教師可通過家長開放日、家長會等形式,向家長宣傳培養幼兒交往能力的重要性,增強家長創設交往環境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并說明家長的社會交往態度對幼兒的影響,要求家長給孩子樹立友好交往的榜樣。還可以通過不同的形式,有目的、有計劃地向家長介紹有關培養幼兒社交能力的方法和信息,也可以組織家長暢談交流經驗和體會,以提高家長的教育能力與培養技巧。
(二)指導幼兒家長從以下五個方面培養幼兒合作交往技能,以促進其社會性的發展,為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及適應未來的社會需要奠定基礎。
1、克服幼兒“以我為中心”的心理特點。在獨生子女家庭中,幼兒“以我為中心”的特點表現得尤為突出。針對這一特點,父母可以在平時的家庭教育中創設一定的環境,以防止這一現象的出現。如:經常有意識地讓孩子把好吃的東西分給家人或客人;有小朋友到家里玩時引導幼兒主動把好玩的玩具拿出來與大家一起玩;給幼兒買新玩具時可提醒幼兒主動邀請小伙伴一起玩;家長也要避免說“這都是你的”之類的話等,讓孩子經常體驗到共同分享的快樂。
2、克服攻擊與打架的習性。幼兒共同游戲時,常發生打架的現象,原因是幼兒期是社會性萌芽時期,開始喜歡伙伴和團體的游戲活動,同時心理發展又處于自我為中心的階段,缺乏社會經驗,兩者相沖突的結果,便產生了打架的行為。有些家長怕孩子吃虧,就向幼兒灌輸“跟別人搶”、“別怕他,跟他打”等意識,這樣的教育結果只能使孩子今后凡遇到矛盾時,只會粗暴地大打出手。因此,父母在平時的教育中就要注意引導孩子在遇到矛盾時,與同伴商量著共同想辦法解決。這樣不僅避免出現不愉快,同時也培養了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久而久之,孩子會具備理智地應付突變環境的能力,并成長為寬容、有修養的人,更能很好地適應將來的生活。
3、用規則游戲引導幼兒的規則意識。成人和孩子交往的過程中,孩子經常不能遵守游戲規則,成人也總是習慣于屈從幼兒的意志。而幼兒間就無法相讓,他們之間難以就某一問題達成一致共識,且互不相讓,不愿意向對方妥協。同時,三歲到四歲的幼兒團體之中,已開始呈現競爭的行為,并理解了“最好”的意義,幼兒想勝過其他玩伴,表示自己比別人優秀。因此,成人與孩子游戲時也要注意按規則進行,讓孩子養成規則意識從而減少合作交往中的沖突。
4、鼓勵幼兒盡可能多地與同伴交往。由于電視生動、直觀、形象,以“圖象和聲音”的完美組合經常把孩子吸引在電視機前。幼兒過多地看電視,減少了與同伴的交往,這會喪失較多的社會比較和社會交往、社會適應的機會。同時單門獨戶的單元住宅普及減少了幼兒游戲的場地,也限制了同伴間自由交往的機會。家長應多鼓勵孩子走出家門,到戶外與同伴交往,盡可能多地給孩子創造與同伴交往的機會。
5、刺激正確行為,強化幼兒良好的交往技能、合作性行為。當幼兒表現出良好的交往技能和合作性行為時,家長應適時適地地給予強化,使幼兒的良好行為得到鞏固。家長可運用撫摸、擁抱、獎勵等形式,對幼兒進行關注和表揚。父母還要引導幼兒學會關注同伴出現的良好行為,及教會幼兒進行恰如其分的自我表揚,以刺激正確行為,強化良好的交往技能、合作行為。
再聰明的孩子如果不懂得與人合作、交往,那只是一個“孤家寡人”式的神童。這種孩子不可能在將來有所作為。能與人交往并能很好地與他人合作交往的人永遠是快樂的人,不能與人合作交往則顯得孤獨和不幸。孩子只有具備較強的合作、交往技能,才能適應社會的需要,而成為一個幸福的人。只要家園密切配合,通過豐富多彩的社會交往活動,幼兒的社會交往能力與素質就能得到強化與提高。會交往的人如同擁有開啟人們心門的金鑰匙,也為我們的發展拓展了更廣闊的空間。學會交往,會讓每一個孩子在今后的成長中走出自己亮麗的人生。
參考文獻:
1、馬克思.E路文化網
2、蘇霍姆林斯基.教育名言薈萃——關于集體教育
3、陶行知.教育名言薈萃——關于集體教育。
4、李娟.《學會溝通》.《幼教博覽》2002年第10期
5、王曉霞.《家長應重視幼兒合作交往能力的培養》.《幼教博覽》2002年第11期
6、常曉梅.《淺議幼兒交往》.《幼教博覽》2001年第9期
【淺談幼兒交往能力的培養】相關文章:
• 淺談幼兒心理健康教育
• 孩子露臉多少≠老師的重視度
• 培養積極的自我意識,促進幼兒個性和和諧發展
• 孩子自信心的培養
• 幼兒園與幼兒的社會化
• 家園互動型游戲------培養交往能力的途徑
• 如何讓孩子學會分享
• 對幼兒愛心培養,促進幼兒社會性的發展
• 淺談如何培養幼兒自信心
• 淺談“關懷生命”的幼兒教育
• "調皮鬼"轉變記
• 愛祖國愛家鄉要從幼兒抓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