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通市銀花苑幼兒園 秦麗萍
走出幼兒園,走入南通,是課題研究的一大特點,兒童就是在與周圍環境的交互作用過程中得到發展的。通過鄉情教育使發展中的兒童與其所在的發展著的環境之間保持一種交互主體適應關系,從而激發孩子對美麗家鄉——南通的熱愛,讓美走進了孩子的生活世界和情感世界,從而培養孩子愛家鄉的社會性情感,形成良好的情感定勢。
一、培養幼兒愛家鄉的社會性情感的依據和目的
在瑞吉歐人的眼里,兒童是社會的一份子,是社會與文化的參與者。兒童具有巨大的潛能,他們并非只有單純的需求,他們富有好奇心、創造性,具有可塑性。他們有著強烈的學習、探索和了解周圍世界的愿望,他們是在與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中主動地構建自己的知識與經驗,主動地尋求對這個復雜世界的理解的。
人是自然的產物,幼兒更具有親近自然的本能和需求。當幼兒和大自然親近時,總顯得格外的情緒高昂、舒心歡快。因為,在大自然的懷抱中,他們可以不受拘束,盡情地玩耍、自然地探索。幼兒期是其社會認知、社會情感、社會技能發展的關鍵期,許多人把幼兒看作是“未成熟”的人,忽略幼兒對生活的感受,其實,幼兒作為社會未成熟者,扮演著社會文化學習者的角色。幼兒對本民族文化有著好奇心、觀察的興趣,積極的情感。陳鶴琴說:“‘活教育’的課程是把大自然、大社會做出發點,讓學生直接向大自然、大社會去學習。
每一個地區都蘊含著豐富的本土文化資源,南通作為一個歷史文化悠久的城市,蘊含著許多寶貴的教育資源:自然景觀、特產文化、人文精神等等,我們及時地去發現去挖掘去利用,有目的地選擇幼兒感興趣的題材,將這些本土特色資源根據幼兒年齡特點進行精心選擇、設計,并引用到課堂教學中,讓幼兒通過多種形式,了解社會生活的基本形式,適時地將幼兒從“課堂中”帶到“社會情景中”來,幼兒不但開拓了自己的視野,領悟本土文化的特色,體味社會生活中的各種情緒情感和態度,為以后進入社會,適應社會環境打下基礎,而且幼兒在對家鄉情景的感知與理解,體驗與領悟中,從感性上了解社會的結構和社會分工等經驗,并利用各種創造性活動表現社會文化,有利于幼兒心理社會化進程的發展,使社會性情感得以遷移,激發了幼兒對家鄉的熱愛,為幼兒了解社會、認識社會、熱愛社會搭建了一個有效的平臺。
今天的幼兒是未來的建設者,幼兒對社會的態度直接影響到他們在未來的行為。《幼兒園教育綱要(試行)》在社會領域教育目標第5條提出“愛父母長輩、老師和同伴,愛集體、愛家鄉、愛祖國”的要求。在內容與要求部分的第7點提出“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引導幼兒實際感受祖國文化的豐富與優秀,感受家鄉的變化和發展,激發幼兒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為此我們充分挖掘社會生活中豐富的教育資源,抓住幼兒這一人生最佳的教育時光對幼兒進行社會文化熏陶,促進幼兒社會性發展。讓幼兒在社會活動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培養良好的社會性品質。同時提出了研究目標:
1、順應新《綱要》的精神,按照新《綱要》的目標要求去研究幼兒愛家鄉的社會性情感教育。
2、通過綜合實踐活動,增進與社會的密切聯系,豐富幼兒的實踐經驗,培養幼兒的獨立性、自主性和合作性,使每個幼兒在社會性方面都能得到充分發展。
二、、培養幼兒愛家鄉的社會性情感的方法途徑
如何通過鄉情教育,引導幼兒感受大自然的秩序,感受社會中的美,體驗自身和社會的一致性,使他們的精神和心理回到社會中呢?在美麗如畫的日子里,我和孩子一起踏著家鄉的腳步,奏響了“愛與美”的主旋律。
(一)、共享自然景觀,以境激情
《綱要》指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南通的山美、水美、南通的美無處不在,課堂中的講述又如何給孩子以美的感受呢?那只有與孩子邁出課堂,走進大自然、步入社會,在生活中與周圍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相互作用,讓美與生活同在,才能感受到美的存在,從而通過環境美來激發幼兒愛家鄉的情感。
一次次我帶著孩子們去走一走南通的路,看一看南通的橋、南通的塔,踩一踩南通的濠東綠地,和孩子們一起欣賞環西廣場上燈火輝煌的夜色等等,孩子們就象小鳥一樣走進了自然、社會的懷抱。在這個過程中,不僅有觀察,也有體驗;不僅有認識,也有感悟。孩子們打開了觸覺的、視覺的、聽覺的各種感覺的通道,體驗南通的自然美。通過游覽、參觀,孩子們興奮極了。他們知道了南通好玩的場所、好看的景點,孩子由近及遠地感受家鄉及大自然的美好,領受到家鄉的山山水水、江海河川的美麗風光,充分感受到生活在美麗家鄉中的快樂。南通自然的美與幼兒充沛的生命相互交融和協調,帶來了美的愉悅和共鳴,使家鄉的自然景觀成為情感中難以割舍的一部分。
(二)、了解特產文化,以物激情
幼兒是主體,體驗是認知內化的催化劑,它引領主體從物境到情境、再到意境,有所感悟。只有主體體驗參與的教育活動和過程,才能真正激發人的情感,才能激發真正的情感。為了進一步激發孩子對南通的熱愛之情,課題研究活動又從特產文化入手,讓孩子在品嘗南通的小吃、制作藍印花布、跳海上迪斯科的同時,油然而升——南通真好!
正如《綱要》所支持:“各項領域的內容要有機聯系,相互滲透,注重綜合性、趣味性。”讓幼兒從小接受南通的特產文化藝術的熏陶,透過特產來了解南通,促進南通文化在幼兒精神世界的交匯。
初春時,利用南通有名的板鷂的進行家園活動——孩子和家長一起去文峰公園放風箏。孩子們走在綠綠的草地上,輕松愉快地說說笑笑、跑跑跳跳。“放風箏啰!”不知哪位家長也高興地喊了起來,于是孩子們就和家長開始放風箏了。家長和孩子一樣,都很興奮。有的爸爸拽著風箏線拼命地跑著,孩子們在后面追著、喊著,望著飛上天的風箏,孩子們都歡呼起來;有的媽媽和孩子一起放,小手拉著細細的風箏線,把風箏放上天,孩子們甭提多激動了。累了,大家就在草地上休息,摸摸小草,聞聞花香,還紛紛用相機記下這快樂的一刻呢!孩子們通過自己的眼、手、耳認識到大自然是多么的五彩繽紛,多么的奧妙有趣。回園后,孩子紛紛談論著自己的快樂,似乎他們的快樂充溢著整個活動室。是的,大自然才是孩子們喜歡的,也是最好的課堂。有了快樂的心情,孩子們又認識了各種各樣的風箏,知道了南通是中國風箏四大產地之一,南通的哨口板鷂是最有名的。他們還把快樂畫了下來,你瞧,孩子們的畫紙上多了一片片綠綠的草地、藍藍的天空,又多的一個個放風箏的小娃娃。
藍印花布是我們南通又一藝術精品,不僅在國內有名,而且已經走向了世界。在對幼兒進行這一方面的教育時,我們首先從“美”入手,讓幼兒去欣賞各種美麗的藍印花布制品,如:時髦的藍印花布套裙,可愛的藍印花布做的小老虎,實用的藍印花布小背包……孩子們一看到這些就有些愛不釋手。于是我們就讓孩子做回美的使者,當上了小模特兒,穿著、戴著、拿著這些藍印花布的制品,瞧,孩子們多神氣呀,個個使出最大的本領,向大家展示著南通的這一藝術瑰寶,仿佛在說:“用藍印花布打扮我,我是最美的!”接著趁著孩子們的好奇心,向他們簡單地介紹了藍印花布繁瑣的制作工藝,讓他們知道藍印花布的用途和優點,這下孩子們更對藍印花布留有一絲神奇。不僅如此,我們還給孩子們提供充分的機會,嘗試著讓他們自己動手印染、扎染。可別小看他們的一雙小手,在認真地操作后,他們的作品可真夠美的。一塊塊白布,在孩子們細心地折疊,用線纏繞后,經過染色,都成了五顏六色的花布,還形成了各種美麗的圖案呢!他們手拿自己的勞動成果相互媲美,孩子們甭提多有成就感了!
孩子們全身心地積極地參與活動,體驗活動的樂趣,初步感受了家鄉特產文化的獨特魅力,體驗了多彩的家鄉生活。孩子們通過從各種不同的特產視點的積累、延伸、交匯,構成對家鄉南通的立體的、統一的認識,最終使幼兒融入到體驗生活的情感精神過程中,在與兒童的“視界融合”的境界中,熱愛生活、熱愛南通。通過活動,我們發現,只有放飛孩子,讓孩子走進南通這個大社會、大自然,鼓勵孩子在認識南通多種特產的同時,充分地動手、動腦,孩子了解的才會更多,思考的才會更多,才能更進一步的激發孩子的愛家鄉的社會性情感。
(三)、感受人文精神,以人激情
社會學習理論認為,兒童是通過觀察和模仿來學習的。兒童身心尚處于成長期,情感日益豐富,他們很容易被榜樣人物的精神事跡所打動,常常產生與具體的道德形象相聯系的情感體驗。因此,我從與幼兒密切相關的體育入手,通過多種方式引導認識南通籍的世界體育冠軍,在情感上激起他們對冠軍人物的肯定和認同,并貫徹到自己的日常行為中。
1、創設體育情境,介紹南通籍的世界冠軍。
寬松的體育環境是幼兒無拘無束地進行活動的前提,也是幼兒認識體育冠軍的必要心里準備。首先,通過組織幼兒參觀、游覽等活動,感受冠軍們的生活環境和訓練場所。其次,活動室的環境是開放的,我們精心構思活動室的每塊墻面、每個角落,充分利用空間,讓活動室環境處處感受到體育的信息,處處有冠軍的身影,讓孩子們“童言無忌”地看著圖片進行談話活動。他們首先從心底里喜歡上這些南通籍的運動員,因為這些人都是有本領的,是南通的驕傲。
2、以身體練習為主,加深了解世界冠軍。
在課題研究時,我們不僅僅是讓幼兒認識這些世界冠軍,同時利用這些冠軍的影響力,加強幼兒的體育鍛煉。如:幼兒喜歡球類運動,晨間活動時他們常常在一起玩球,戶外活動中也是如此,于是在此基礎上,我向幼兒介紹了第一位獲得世界杯女排冠軍的南通人張潔云,同時號召幼兒向這位阿姨學習。孩子們在驚嘆這位阿姨本領大的同時,也激發了自身鍛煉的欲望,于是一個個你爭我搶的從學拍皮球開始了。他們不僅僅是尋求快樂,更多的是一種堅持不懈的鍛煉,是一種進取的精神。幼兒在練習時也深深地感受到冠軍們的辛苦,一種敬佩之情從心底而升,從而加強幼兒體育鍛煉和激發幼兒的愛家鄉的情感和自豪感。
在課題進行的短短時間內,孩子們似乎是情動于中且形于外,他們不僅僅是認識了這些世界冠軍,同時利用這些冠軍的影響力,加強了體育鍛煉,培養了孩子們的成功感、自信心、愉快等積極的情感體驗,從心底發出感慨:南通人真有本領!
三、研究的體會與思考
1、《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強調幼兒的生活價值,強調從生活中發掘教育的內容。家鄉,是孩子們生活和學習的重要背景之一,我的課題研究就是讓孩子們用自己的眼睛去感受家鄉的美麗,讓教育回歸真實的生活,讓孩子回歸自然的環境,讓孩子對家鄉有豐富的感性、理性認識。事實證明,充分利用豐富的社會資源,能讓孩子關心生活、關心社會,使他們在了解家鄉生活的過程中,輕松愉快地融入南通這個大家庭,幼兒愛家鄉的社會性情感伴隨著他自身活動的豐富而更快地發展。
2、在這些活動中,我們驚喜的發現,以方案教學為主要模式,根據兒童的生活經驗和興趣,確立活動的主題,編制主題網絡,課程的不斷發掘、拓展為教師、孩子提供了與環境、與已有的知識經驗共同整合的廣闊空間,這樣讓孩子自主性的表現,給孩子提供了充分參與的機會,他們不僅置身其中充分體驗、感受和發現家鄉的自然美,而且親身實踐,他們大膽、天真、無拘無束地表現童心、童趣。家鄉的美,孩子們的情,也隨著課程的深入不斷在成長。
在“我驕傲我是南通人”活動中,我們把更多的活動時間留給孩子操作、思考和表達,幫助孩子認識、了解自己所處環境的文化特性,學會尊重自己的傳統文化,形成文化認同感。
活動中,孩子們用自己的行動創造地表現做為一名南通人的自豪和驕傲。有的拿起畫筆畫下了張謇先生創辦的南通博物院,展示南通“第一”的重要位置;有的用積木搭建成南通新型立交橋,旨在祝愿南通能有更快的發展;有的設計出各式各樣有關南通的名片,希望向外界更好的宣傳介紹南通;還有的……真是形式多樣,各有所愛。教師則順著孩子引,讓孩子試著自己走,給孩子以主體地位。
3、結合孩子們的實際情況,制定切實可行的研究計劃,并靈活地執行。使鄉情教育情景化、過程化、活動化、經驗化。在這個過程中,不僅有觀察,也有體驗;不僅有認識、也有感悟。通過體驗與理解,融入到體驗的精神文系之中,在與兒童的“視界融合”的境界中,對于孩子們來說,體驗是他們對待世界更為普遍的一種方式,一個體驗的世界充溢了幼兒自身的生命,他們盡情、忘我、不知疲倦,他們分享快樂。同時,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和反應,尊重他們的發展水平、能力、經驗、學習方式等方面的個體差異,因人施教,與家庭配合,共同促進孩子愛家鄉南通的社會性情感的發展。我們及發現孩子們鐘愛南通的理由很多,有的孩子對南通吃的特產表現得熱情,有的孩子對南通的服飾表現得情有獨鐘,還有的孩子對南通有名的建筑物、路、橋表現得非常高的興趣。我們仍給孩子獨立思考的余地,鼓勵孩子自己解釋自己的對熱愛南通的獨特表現意圖,使教師和孩子之間留下了互動生成活動的空間和導向,使孩了對家鄉保持一種純正的熱愛之情。孩子們的這些不同方式地表現、創作性地表達都是基于平時活動中對家鄉的理解和感知和對豐富日常生活的聯想的基礎之上,也是對情感和生活有所體驗的前提下進行的。
【通過鄉情教育培養幼兒社會性情感】相關文章:
上一篇:傾訴——幼兒排解焦慮情緒的好方法
下一篇:幼兒園也需要國防教育
微信客服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