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安錦城中心幼兒園 鄧芳
幼兒利他行為是學前期社會性教育的重要內容,本文通過對幼兒利他行為觀察,結合調查,以獲取幼兒利他行為現狀和家長對幼兒利他教育現狀的資料,提出有效培養幼兒利他行為的一些方法和策略。
[關鍵詞]:3至6歲幼兒利他行為調查研究
一、問題的提出:
21世紀的競爭,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人的生存能力的競爭。培養幼兒與他人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對他們適應未來社會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教育方面,如今談得較多的是如何培養幼兒的求知欲、學習興趣等,卻對利他行為的培養談之甚少。
利他行為是一種出于自愿的有利于他人的親社會行為,如助人、謙讓、分享、撫慰、仗義等。這些行為存在一個共同點:就是“替他人著想”,使別人獲得了利益和方便,兒童的個性發展和社會化過程都離不開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系,而利他行為使同伴的關系變得協調。新《綱要》社會目標明確指出“幫助幼兒正確認識自己和他人,養成對他人、社會親近、合作的態度,學習初步的人際交往技能。”所以,幼兒利他行為的培養應該成為幼兒教育中的重要課程。
現在的幼兒大都是獨生子女,絕大多數在“眾星捧月”的氛圍里成長,有的家長在教養子女方面存在一些不足,他們的自私言行和一些社會上的個人思潮影響著孩子,促使一部分幼兒只知索取,而不知給予。例如小朋友在公車上跟老人搶座位,在幼兒園與同伴打架等,這些現象讓人擔憂,這無論是對孩子將來自身成長和事業成就,還是對國家、對社會、對家庭都是有害而無益的。
基于此,本研究力圖通過觀察幼兒利他行為,結合調查,以獲取幼兒利他行為現狀和家長對幼兒利他教育現狀的資料,為有效的培養幼兒利他行為提供一定依據。
二、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臨安市錦城中心幼兒園全體幼兒為觀察對象,年齡3~6歲。
<二>研究方法和步驟
1、第一階段:用各種研究方法了解幼兒利他行為表現情況,為期3個月。
、偈录臃ǎ哼x擇幼兒自由活動和游戲的時間進行觀察,等待利他事件的發生,一旦出現便進行記錄。記錄內容:利他者與受利者的性別。利他行為的類型。各年齡階段總的觀察時間相等。共記錄191例事件,其中小班45件,中班、大班分別為64和82件。
②問卷調查法:了解家長的育兒態度和對孩子利他行為的培養情況。
、壅勗挿ǎ哼x出20名幼兒為利他型幼兒,7名幼兒為非利他型幼兒.對其家長進行調查。
2、第二階段:探索培養幼兒利他行為的有效方法,為期半年。
、俳巧缪莘á谝魄橛柧毞á奂钤u價法④行為強化法⑤家園互動教育法
三、調查結果與分析
〈一〉幼兒利他行為存在類型差異
表1幼兒利他行為類型次數表
小班
中班
大班
次數
百分率%
次數
百分率%
次數
百分率%
助人
7
15.6
20
31.2
33
40.2
謙讓
10
22.2
18
28.1
28
34.1
分享
25
55.6
17
26.6
11
13.4
仗儀
2
4.4
4
6.3
7
8.5
撫慰
1
2.2
5
7.8
3
3.7
各年齡段利
他行為總數
45
64
82
根據表1顯示出幼兒利他行為類型的特點如下:
1、助人行為在小中、大班的發生比例都較高,分別占15.6%,31.2%,40.3%,隨著年齡的增長呈上升趨勢。我認為這是因為助人行為與幼兒自身利益無明顯沖突,反而能使幼兒獲得自身能力的肯定,滿足他們的表現欲,因而幼兒樂意幫助他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但也正如此,使得幼兒有時為了表現而不考慮對方的真正需要,最終導致爭執事件的發生。這樣的現象在小班較多見,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幼兒會逐步學會克制自己的表現欲望考慮被幫助者的真正需要。
2、謙讓行為在所有利他行為中占了較大的比例,比例分別為22.2%,28.1%,34.1%。隨年齡增長略呈上升趨勢,但上升幅度不大。
觀察中發現,隨年齡的增長幼兒的謙讓水平發展到較高階段,中大班幼兒的謙讓出現了協商。我認為這與中班幼兒已具有較好的語言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關。在一次觀察中,兩人為誰先看一本《奧特曼》的書而爭執起來,陳昊天說“我先看,是我先拿到的。”章一凡說“這本書是我的,我要先看!”兩人爭得臉紅脖子粗,大家聽到爭吵聲圍了過來,有的說“別吵啦!你們可以一起看嘛!”有的說“石頭、剪子、布,贏的人先看,輸的人后看”。“好吧!那就‘石頭、剪子、布’”章一凡說著伸出了小手,“石頭、剪子、布”很快,兩人決出了勝負,看起書來。
3、幼兒期分享行為的發生率較高,分別占55.6%,26.6%,13.4%,小班幼兒較多表現為互換物品,互贈零食。有時甚至以同伴的玩具是否好玩為標準,做出互換的決定。這表明小班幼兒在行為上還未脫離“自我”這個中心,其動機水平較低,而中班的分享行為發生率僅占了26.6%,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可能是本班要求幼兒自帶玩具,年齡越大自帶玩具的人越少,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分享行為的產生,
觀察過程中,還發現幼兒對物品喜愛程度會影響到分享行為的發生。幼兒對感興趣的物品,在“新鮮”階段,較少做出分享或分享時間較短,反之,則較多做出分享。
4、仗義在幼兒期也有表現,發生率隨年齡增長而逐步提高,這是因為幼兒的道德認識不斷的在發展,對行為的判斷能力增強,于是表現出仗義行為增多。但總的看來,仗義行為發生率都不高。
5、撫慰在本次觀察中發生比例較仗義略高一些。但許多幼兒不太懂得如何去撫慰他人,在造成同伴痛苦后,出于害怕成人譴責或內疚等原因才表現出撫慰行為。
6、利他行為的發生頻率隨年齡增長而逐漸提高,但并非所有利他行為都隨年齡增長呈上升趨勢,如撫慰和分享行為就沒出現這一趨勢,這與亞羅的實驗結果相吻合。
〈二〉幼兒利他行為在某些方面存在性別差異,它涉及到利他者和受利者兩方面,那么利他者是否存在性別差異?受利者又是否存在性別差異呢?
結果見表(2)和表(3)
表(2)男女幼兒利他行為次數表(%)
年齡
小班
中班
大班
性質
主動
被動
主動
被動
主動
被動
次數
15
23
22
30
34
46
百分比
39.5
60.5
42.3
57.7
42.5
57.5
X2
均不顯著
表(2)顯示,各年齡段男女幼兒的利他行為發生次數不存在性別差異。
表(3)受利者性別情況表(%)
受利者
性別
同性
異性
次數
%
次數
%
小班
23
26.1
18
64.3
中班
65
73.9
10
35.7
X2
極顯著
表(3)顯示,幼兒對同性的利他行為明顯多于對異性的利他行為,經X2檢驗證明這種差異達到極顯著,并且這種差異隨年齡增長表現的愈加明顯。我認為產生這種差異是因為幼兒性別意識逐漸增強,加上他們的興趣存在性別差異,即男孩對某些事物更感興趣,而女孩則鐘情于另一些事物,這就使得幼兒與同性同伴接觸的時間較異性同伴多,當然對同性幼兒的利他機會也較異性幼兒多。
〈三〉利他型幼兒家長和非利他型幼兒家長教育態度存在差異。
教育態度的差異一方面表現在家長育兒態度上,另一方面表現在家長對孩子利他行為的培養情況上。那么,兩類家長的育兒態度究竟存在何種差異呢?調查結果見表(4):
表(4)家長育兒態度情況表
調查項目
利他型幼兒家長
非利他型幼兒家長
X2
人數
%
人數
%
家長對孩
子利他行
為的態度
贊成
17
85.0
5
71.4
顯著
反對
0
0
0
0
/
無所謂
3
15.0
2
28.6
不顯著
表(4)顯示,家長對孩子利他行為的接受程度與孩子的利他情況成正比。對利他行為持贊成態度的利他型幼兒家長達到85%,顯著高于非利他型幼兒家長所占比例。本次調查的家長中沒有對利他行為持反對態度的,對利他行為持無所謂態度的兩類家長所占比例均不高?梢,家長對幼兒利他行為普遍持接受(至少不反對)的態度,這對孩子表現利他行為非常有利。
我對持無所謂態度的家長做了進一步調查,以了解他們持此態度的原因,原因歸納如下:
1、“凡事不吃虧”的觀念已為大多數人認同,從而部分家長不愿孩子表現出利他行為。
2、競爭意識在當今社會的地位日趨提高,而利他行為與其有沖突,因此家長盡管看到利他行為的積極性,仍持無所謂態度。
3、社會上許多“好心反遭罪受”的事件令家長對利他行為望而怯步。
表(5)家長對孩子利他行為培養情況表
家長對孩子利他
行為的培養情況
利他型幼兒家長
非利他型幼兒家長
X2
【3—6歲幼兒利他行為的調查研究】相關文章:
上一篇:中班幼兒的獨立性培養
下一篇:讓幼兒在感受體驗中快樂交往
微信客服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