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開放性園本課程的構建與實施論文
[論文摘要]幼兒園開放性園本課程是為適應兒童全面發展的需要而構建的多元、動態的課程,它以培養幼兒良好的自我意識、健康的個性、良好的能力為重點,在課程目標的確立、課程資源的利用、課程實施形式的設計和課程評價的實施等方面體現出多元性和開放性的特點。
[論文關鍵字]幼兒園課程多元性開放性
當前社會的發展和變革要求教育走向開放,要求為個體的發展提供更加廣闊的空間,最大限度地激發個體的發展潛能,同時兒童的發展又具有差異性和獨特性,這都要求幼兒園課程需要充分滿足兒童個性發展的需要,為兒童全面、自由的發展創造條件,為兒童主動、積極的發展拓展空間。為此探討并構建一個開放性的園本課程體系就顯得很有必要。
幼兒園開放性園本課程旨在充分挖掘幼兒園、家庭、社區環境中的教育資源,讓教師、家長、幼兒共同參與課程的建設和評價,充分整合和利用園內、園外的多種教育資源,讓幼兒在豐富、開放的教學環境中獲得積極的學習經驗,身心得到充分的發展,因此在園本課程目標的確立、課程資源的利用、課程實施形式的設計和課程評價的實施等諸方面都要體現出多元性和開放性的特點。
一、園本課程目標的開放性
幼兒園課程的終極目標是促進兒童的全面發展,但全面發展不是讓每個兒童在所有領域得到同等程度的發展,而是要在尊重兒童自身發展的規律,充分關注兒童全方位的發展的基礎上,重視不同幼兒發展的優勢領域,使每個幼兒富有個性的發展。為此我們在園本課程目標的確定上十分注重課程目標的層次性,通過層層遞進的課程目標來指引開放性課程的建構與實施。
首先依托《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中的相關內容,我們從健康、語言、社會、科學和藝術五大領域出發,進一步細化了八大園本課程目標,分別是語言智能、數理邏輯智能、空間智能、音樂智能、身體運動智能、人際關系智能、自我認識智能、自然觀察智能。這八大課程目標涵蓋了對兒童總的發展要求;其次,以八大課程目標為依據,我們根據各年齡段兒童發展的特點和規律,制定了各年齡段的分段目標,在分段目標里除了包含有兒童在特定時期應該達到的共性目標外,還突出了兒童可能的個性化發展目標;第三,將個性層面目標進一步細化后,我們制定了短期的課程目標,再從短期的課程目標衍生出具體的主題活動目標,最終落實為具有可操作性的行為目標。以數理邏輯能力的培養為例,它首先包含兩大目標:熱愛數學、開發潛能。這又由三個方面組成:形成一定的數學能力,形成一定的思維品質,形成良好的個性品質。具體到行為目標則主要包括以下能力的培養:運算能力,包括對數學感興趣、擅長統計、喜歡測量;推理能力,包括善于歸類、善于定量分析、善于發現規律;質疑和驗證能力,包括好奇好問、探求實證等等。
二、園本課程資源的開放性
園本課程資源的開放性指根據課程改革的.要求和幼兒發展的需要,挖掘園內外各種課程資源的教育潛力,靈活運用各種承載教育元素的課程素材來構建開放性的課程內容體系。在具體的實踐中,我們作出了以下探索和嘗試。
(一)有效運用自然資源
園所周邊豐富的自然資源可以被開發為課程實施的場地和素材。兒童在與周圍自然環境接觸的過程中,通過切身的田野實踐活動感受著大自然的神奇,激發了他們探究的好奇心的同時,也使他們的性情得到陶冶。通過直接地感知不同時節自然變化的規律,兒童也逐漸形成了一定的科學意識和美學素養。因此,回歸自然,將自然融于課程,會使課程內容更具豐富性、社會性,使孩子們在體驗、實踐中開闊視野,初步形成良好的勞動意識、價值意識,增強動手能力、自主能力,懂得珍惜勞動果實,學會尊重他人,從而使兒童的個性得到良好發展。
(二)充分利用本土特色資源
本土特色資源既是幼兒園園本課程資源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彰顯幼兒園園本課程特色性和適宜性的核心元素。我們在研討、設計、組織各種主題活動時,力求適應幼兒的學習興趣和愿望,結合兒童已有的學習經驗,充分考慮如何將具有本土特色的物質文化資源整合到課程實踐中。如我們將幼兒園周邊歷史悠久的絲綢文化開發為園本課程特色資源,從絲綢原材料的獲得到絲綢的生產,將絲綢的整個生產環節逐一分解,創設了諸如“美麗的布”“蠶的一生”等主題活動。這不僅活化了教學方式,增強了兒童的活動興趣和自主探索與學習的積極性,同時也激發了孩子熱愛家鄉的情感。
(三)合理開發社區、家庭資源
幼兒園的開放性課程在空間性上強調要以兒童發展為線索,強調幼兒園與家庭、幼兒園與社區、家庭與社區、家庭與家庭之間的聯系。這不僅可以增強課程實施的有效性,同時也有利于社區、家庭同幼兒園的溝通和交流,最終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在園本課程實踐中,我們將社區的各種日常活動場景,如“超市”“銀行”等“搬進”班級,形成一個個的區域活動,而家長、教師則充當“導游”,為兒童在模擬的“小社會”中進行學習提供相關支持。另外,不同職業和文化背景的家長也被邀請成為教師的助手,協助完成各種活動材料、場地、信息和書籍等的準備工作。通過開放性地吸納家長、社區參與同本課程建設,更好地突出了園本課程的發展性和適宜性。
三、園本課程實施形式的開放性
開放性的園本課程注重課程實施的多元化,充分考慮各種學習形式的優缺點,從而形成各具獨特教育功能的課程實施模式。這不僅符合當前課程創生趨勢下,對兒童進行差異性發展教育的要求,客觀上也有助于幼兒教師專業素養的提升。為此,我們在實踐中改變了原來以集體教學活動為主的單一化、封閉式的課程實施形式,將區域活動與集體活動、個性化活動等相結合,形成了以下五種不同的教學形式:晨間個性化活動,包括晨間接待、體育鍛練,讓幼兒從自己的需要、興趣出發,選擇體育器材或探究性材料進行獨自或合作性活動;集體活動則以總的教育目標為主要依據,同時考慮幼兒的需要與興趣,以及可以利用的教育資源等因素,在相對固定的時間內,由教師引導以集體形式開展教育活動,但教育目標要求有層次性,能考慮不同發展水平的幼兒,提供的材料也要適宜不同能力的幼兒的需求;區域活動以幼兒的需要、興趣為主要依據,在活動室中劃分出一些學習區域,如積木區、表演區等,通過投放相關活動材料,制訂相關活動規則,讓幼兒通過自由選擇區域,與材料、同伴等積極互動,獲得個性化學習與發展;個性化活動則打破了原有的班級界線,完全從幼兒的興趣出發重組班級,如設立了水墨畫班、水粉畫班等,以促進幼兒的個性化學習;社區、家園個性化活動則包括了親子游園活動、社區參觀活動、親子運動會、親子集體遠足等。
四、園本課程評價的開放性
開放性的園本課程評價以《綱要》中的幼兒教育目標為依據,正確運用多元化的教育評價理論和方法,構建多元主體、多元視角、多種方式和多樣內容的評價體系,以此促進園本課程的健康發展。
(一)評價標準的多元化
我們吸收了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及其他發展心理學的研究成果,綜合幼兒園教師在教育教學實踐中積累的有關幼兒發展的經驗,建立起多元化的評價標準。如,除了關注幼兒動作發展、語言發展、社會意識狀態、數理邏輯思維、藝術喜好、認知情況等一般性的發展目標外,我們還關注了幼兒的生活衛生習慣和安全保健,如入廁盥洗、進餐等,改變了原來只注重終結性評價,用整齊劃一的標準來評價不同幼兒的評價模式,注重以多元的評價標準為指導,運用過程性評價,全方位把握兒童的發展狀況。
(二)評價主體的多元化
多元的評價主體包括教師、家長、幼兒及幼兒同伴。不同評價主體在溝通協商中增進了彼此的了解,形成積極、友好、平等和民主的評價體系,使評價不再是“一家之言”,而是理智、情感和行為的統一。我們將涉及幼兒發展的各種意見、觀點加以綜合,做到評價能真正反映幼兒的發展,真正促使幼兒在評價中得到更為適宜的支持,最終使他們的個性得到良好發展。
(三)評價方式的多元化
我們采用多種方法在真實的教育情景中對幼兒的發展狀況進行觀察記錄,并將評價與教育活動緊密結合,如采用軼事觀察記錄法,對幼兒在生活中表現出的典型事例進行詳盡記錄并加以分析,真實、自然地反映幼兒的發展現狀;采用個案追蹤記錄法,對個別幼兒進行較長時間的跟蹤觀察,記錄其成長的軌跡;采用作品分析法,對幼兒的各類作品進行分析,了解幼兒現有的發展水平;采用行為檢核法,定期對幼兒發展水平進行行為檢核;建立幼兒成長檔案,根據幼兒園教育目標和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和規律,有目的、有意識地收集各種反映幼兒成長的物品,客觀記錄、反映兒童的成長特點和狀態,結合教師科學合理的分析與解釋,在家長的密切配合下,使其成為改善教師教學、促進幼兒積極發展的教育工具。
【幼兒園開放性園本課程的構建與實施論文】相關文章:
上一篇:農村幼兒教育現狀與對策論文
下一篇:幼兒園科學教學研究論文
微信客服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