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作品欣賞是幼兒語言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幼兒文學作品內容廣泛,題材包羅萬象,通過各種表現形式巧妙地讓幼兒懂得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惡丑。優秀的幼兒文學作品既有幽默和智慧,又有勇敢的精神、純真的情感,能給幼兒以美的享受、美的感染、美的陶冶。
新《綱要》強調:“幼兒語言的發展與其情感、經驗、思維、社會交往能力等其他方面的發展密切相關,因此,發展幼兒語言的重要途徑是通過互相滲透的各領域的教育,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去擴展幼兒的經驗,提供促進語言發展的條件。”立足于新《綱要》的精神,組織、實施幼兒欣賞文學作品活動應該途徑多樣,努力調動幼兒的欣賞興趣和創造性想象空間。
一、豐富幼兒生活經驗,感受作品表達的情感
幼兒只有在一定生活經驗和認知結構的基礎上,在動態的語言環境和內涵豐富的生活內容中才能處于積極的學習狀態。無論是優美的散文、詼諧的兒歌還是生動有趣的童話故事,其欣賞活動都不能脫離幼兒的生活經驗。如果欣賞文學作品與幼兒的生活經驗割裂開來,幼兒就無法真正感悟文學作品所表達的情感、內容,更談不上從中獲得美的體驗。因此,在欣賞文學作品之前,教師要注重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去擴展幼兒的生活經驗。
1.比較與記錄
當文學作品的內容涉及一些數學、科學知識時,教師要提前開展此方面的活動,引導幼兒通過探究活動,以比較、記錄的方式建構這些知識,為理解文學作品內容、感受作品表達的情感奠定基礎。
如在學習童話故事《月亮姑娘做衣裳》前,為了讓幼兒更加直觀地感知月亮姑娘每天都在變化,所以裁縫師傅沒法給她做衣裳的故事情節,教師可以提前讓家長和幼兒在一個月內連續地觀察、記錄月亮的變化,為順利開展教學活動做經驗準備。在童話故事《小熊想長高》中,熊媽媽讓小熊和小樹比高矮。過了很多天以后,小熊又和小樹比,結果哭著跑回來:“我怎么越長越矮了?”為了幫助中班幼兒理解這個內容,教師在活動前開展了幼兒與同伴之間相互比高矮,通過測量、記錄了解自己的具體高度以及“我和小樹比高矮”、“我和桌子比高矮”、“我和門框比高矮”等活動,讓幼兒在比較、認識高矮的基礎上理解小樹和小熊一樣都會長高,感受自己長高了的快樂。
2.感知與體驗
兒童詩和散文以其精練、富有音樂性的文字,描繪和展現幼兒的生活和周圍世界,表現了幼兒真摯的感情,充滿了情感美、意境美。為了讓幼兒在欣賞過程中獲得審美的眼睛,能體驗、享受語言美帶來的愉悅,可以帶領幼兒在生活中、在大自然中探尋周圍世界的美,讓他們親身體驗作品所表達的意境。
譬如引導幼兒學習《落葉》這篇充滿了溫馨和關愛基調的抒情散文時,教師就可以帶幼兒感受大自然的變化,觀察小樹葉離開大樹媽媽時的樣子,讓他們用自己的動作模仿小樹葉下落的姿態;在草地的落葉上走一走,打個滾,感受落葉帶來的奇思妙想;觀察屋頂上和小河里的落葉,說一說它們像什么,并撿一些落葉回來布置活動室……總之,引導幼兒用自己的眼睛尋找周圍世界的美,把美的體驗帶進散文教學中,這種融感知、探究和表演為一體的學習方式能夠加深幼兒對作品意境的理解。
二、調動幼兒已有經驗。理解作品的主題
幼兒欣賞文學作品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教師,教師引導幼兒欣賞文學作品的內容、方式等直接影響幼兒欣賞的效果。教師是作品與幼兒之間的“中轉站”。因此,教師要積極借助具體的形象,如玩具、圖片、影視圖像以及背景音樂、自身的體態語和提示語等,調動幼兒已有的生活經驗,幫助他們理解文學作品的主題。
1.聲情并茂,激發幼兒的欣賞動機
文學是以“感染”、“誘惑”的方式被接受的,文學教育的過程實際上就是情緒感染的過程,而“要想讓幼兒感動,自己應先感動”。教師要加深對作品的體驗與理解,反復朗誦作品,把握作品的情感基調,用抑揚頓挫、聲情并茂的語言,用能傳情達意、富有感染力的肢體動作,激發幼兒的欣賞動機。如在《夢》這首詩歌的教學中,教師以夢幻般舒緩動情的語調和聲音,以陶醉的神態和體態語,以情激情,以情染情,以情移情,不僅渲染了這首詩歌的意境,同時也把幼兒帶人了一個與自己的生活經驗息息相關的、熟悉的夢的境界,使幼兒對詩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2.視聽結合,帶領幼兒進入作品意境
眾所周知,由于幼兒語言理解水平比較低,在欣賞過程中需要有具體可感的形象作為媒介。因此,欣賞文學作品活動可以借助圖像和背景音樂來豐富幼兒的欣賞過程,使其充分進入作品意境,加深情感體驗。如學習詩歌《我家小池塘》,教師可以挑選肖邦的《小夜曲》作為背景音樂,同時配上多媒體動畫,讓幼兒在教師創設的形象生動的情境中,獲得視覺和聽覺上的享受。舒緩、優美的音樂伴隨教師聲情并茂的朗誦把幼兒帶入了詩歌柔美的意境;栩栩如生的動態畫面活靈活現,呼之欲出,緊緊抓住了幼兒的注意力……幼兒情不自禁地回味起自己對小池塘的觀察和體驗,在此過程中增強了對作品主題的理解以及對作品意境的感受。
3.談話講述,引起幼兒情感共鳴
在文學作品欣賞過程中,通過提問、談話、講述、討論的方式幫助幼兒理清思路,展開想象的翅膀,創編故事情節是必不可少的環節。如大班故事《小馬過河》的教學中,教師可采用分段講述的形式,從故事的開頭講到“唉,還是回家問問媽媽吧”,然后提出問題:“媽媽會對小馬說什么呢?”引導幼兒圍繞話題展開討論。由于活動前幼兒已經探究了大小不同的物體與水的深淺之間的關系,所以在這里運用談話、討論的方式能夠幫助幼兒調動已有經驗理解作品情節,為后續環節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與人物產生情感共鳴奠定了基礎。
三、再現生活經驗,創造性地表現作品
著名語文教育家張志公先生曾指出:“文學無論是創作或欣賞,需要一種源于生活實際而又超脫于生活現實的創造性的思維能力。”欣賞文學作品,不但應直接領略語言的形式魅力,更重要的是在想象中體會作家創造的藝術形象,再現讀者的生活經驗。因此,教師要根據文學作品的豐富內涵,發揮幼兒的觀察力、藝術想象力和表達能力,鼓勵幼兒用自己的方式創造性地表達對文學作品的理解。
1.音樂和繪畫
文學作品欣賞的方式之一是進行藝術轉換創意。即將作品的文學意象通過音樂、繪畫等藝術形式進行轉換,豐富幼兒的欣賞過程,培養幼兒的藝術想象力和創造力,使其充分進入藝術境界,從而加深情感體驗。 如欣賞散文《落葉》以后,教師可以和幼兒一起在音樂中扮演落葉,開展表演游戲;也可以組織幼兒制作圖書,用大自然中的落葉、手中的畫筆和剪刀描繪出一幅幅落葉作品畫,一起制作成《落葉》圖書,放在語言區開展朗誦活動。幼兒通過快樂的舞蹈、有韻律感的動作、紙上的涂涂畫畫,再現了自己的生活經驗,自由地抒發了情感體驗,在這一過程中他們的認識、想象、美好的愿望都得到了真實流露。
2.動作和表演
在文學作品欣賞中,幼兒不僅要用耳朵聽,用眼睛看,還要用嘴巴說,用手做,用身體來演。教師在組織活動時應給幼兒“動作扮演”的機會,讓幼兒通過自身的動作、聲音、感覺等來表達對作品的感知。不僅如此,幼兒對扮演故事中的角色也非常感興趣。他們常常樂此不疲地自己設計道具,如在手工區制作角色頭飾或者角色配飾后,就會來到表演區,自發地和同伴一起分派角色,共同表演故事情節。教師要關注幼兒的表演,引導幼兒把平時積累起來的生活經驗創造性地再現于表演中。
總之,幼兒文學欣賞活動與幼兒的生活感受、生活經驗緊密相關。教師應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去拓展幼兒的生活經驗,引導幼兒在生活中體驗,在生活中再現,在生活中創造,讓幼兒通過接觸優秀的幼兒文學作品,感受語言的豐富和優美,加深對作品的體驗和理解。
【以多種途徑引導幼兒欣賞文學作品】相關文章:
• 淺議幼兒語言教育活動的組織原則
• 小班語言能力培養之我見
• 在閱讀中體驗繪本故事的快樂和有趣
• 興趣引導閱讀,閱讀促進成長
• 利用兒童智力學具培養幼兒兒歌創編能力
• 幼兒雙語教育問題探討
• 幼兒園“雙語教育”組織淺析
• 評優課活動:觀摩實踐語言教育活動的感想
• 充分利用講故事促進幼兒的語言發展
• 幼兒語言教育中早期閱讀教具和學具的制作
• 運用多種方法指導早期閱讀
• 如何讓幼兒快樂識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