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隨著特殊兒童的教育問題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關注,特殊兒童的音樂教育對特殊兒童的發展也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面對我國特殊兒童音樂教育仍然較為落后的事實,本文通過對特殊兒童音樂教育中律動教學的研究,聯系《特殊兒童藝術教育》的課程收獲以及自己的實踐經歷,摸索了一些律動教學的方法與意義,希望能對特殊兒童的音樂教育有所啟發和幫助。
【關鍵詞】 智力落后兒童;律動教學
這學期我們選修了張馨老師的《特殊兒童藝術教育》這門課程。通過前半個學期的學習以及自己查找的一些資料和文獻,我們對特殊兒童有了初步的了解:特殊兒童是指在生理上或心理上有缺陷的兒童,也稱身心障礙兒童或殘疾兒童,如聽覺障礙、視覺障礙、智力障礙和肢體殘疾兒童等。特殊教育的對象是有特定學習障礙、智力落后、言語和語言受損、情緒困擾、聽力受損、肢體受損、孤獨癥,大腦受傷、盲但不聾、盲且聾、綜合障礙和健康受損等幾類的兒童。其中智力落后兒童屬于發展障礙兒童中的一類,由某些疾患或其他因素導致中樞神經系統損傷或未能得到正常發育,表現為大腦功能發育障礙或遲緩的一種狀態。又稱智力低下,在醫學多稱"精神發育不全"。與正常兒童比較,智力落后兒童的個性心理有一下幾個特點:學習動機缺乏;需要發展不平衡;無法形成正確的自我評價;具有偏激的心理狀態。此外,固執、自私、冷漠、違拗,性格缺乏靈活性等也是智力落后兒童常見的個性特點。在情感特征方面,他們會有抑郁的情緒、對周圍事物恐懼的情緒,還經常亂發脾氣。那么這些兒童對音樂有沒有興趣呢?律動音樂教學對他們又有著怎樣的影響呢?
一、智力落后兒童的音樂教育現狀
弱智學校的音樂教學的內容,主要是節奏教學和歌唱教學兩項。
(1)節奏教學。包括律動,如伴隨音樂走步和跳躍運動;結合節奏,如用小組合奏形式進行的合作表演活動,用打擊樂器為熟悉的歌曲作伴奏式的演奏練習。
(2)歌唱教學。弱智兒童的歌唱教學與一般兒童的歌唱教學相比,在學習程度和方法方面要適應他們的實際,困難在于引導他們理解歌詞的內容,為此要選擇淺易、形象的教材;同一首歌曲要反復多次練習,并借助直觀的教學工具(圖片、照片、幻燈片、錄像等)進行教學。
為了更好好地開展教學,張老師為我們安排了一次實踐課程,以親身的體會、直觀的感受來豐富我們的經歷。2012年11月5日上午九點半,我們10藝術教育專業的21名同學在張老師的帶領下參觀長寧輔讀學校。校長為我們介紹了特殊學校課程管理與課堂教學手段。教學主要依據上海市輔讀學校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對學科課程進行指導規劃。我們大致閱讀了學科課程指導綱要,有數學、語文、運動與感知三個大方面。特殊學校還緊缺一個方面的教育--那就是音樂教育。音樂是一個讓人快樂和容易體現自身滿足感和幸福感的課程。比起其他學科,特殊孩子可能對音樂甚至美術有更多的興趣。同時,藝術也能夠激發孩子們的潛能,讓他們更好地發展。校長對我們表示期待,希望我們藝術教育專業的同學將來有機會能夠從事特殊兒童藝術教育,這不僅對自己是一個挑戰,也是對特殊教育的巨大貢獻。
可見,音樂教育進入特殊學校,形成教學大綱,有較好的教學成果,還是個很長的摸索實踐的過程,需要教師和教育部門的共同努力。
二、律動教學在音樂教育當中的意義
律動一詞的意思表示"良好的節奏感"。音樂律動是一種在聆聽聲音與音樂的過程中,透過全身的活動去培養人的音樂感及感受力,從而增強人們的聽力,集中力,思考力,表達能力及節奏感外,更可以通過參與,理解音樂上的細微差異,培養人們對樂器的興趣及感受音樂整體上的協調感。
世界著名的音樂教育家達爾克羅茲特別強調"要為幼兒創設一個自由、寬松便于交流和共享的音樂學習環境。""體態律動"教學可以讓教師與幼兒更好地交流,而且有足夠的空間可以讓幼兒活動,如在音樂欣賞中幼兒跟隨音樂做動作時,更深刻地理解音樂、表現音樂,幼兒也就可以有動作的交流,也可增進同伴間的交流,活躍了課堂,增強了集體的凝聚力、向心力,有利于幼兒集中注意。
三、律動教學對智力落后兒童的意義
智力落后兒童的生活經驗非常有限,事物表象十分貧乏,主動地欣賞音樂對他們老說是有一定的難度的,更別說什么想象力和創造力了。智力落后兒童最容易感知的音樂元素就是節奏。在他們的生活中,無論是起床睡覺、走、跑、吃喝……處處充滿了節奏。節奏就在人們的生活里,弱智兒童的情感從節奏培養是非常重要的。
律動教學有助于促進他們肢體的協調性,有利于他們的身體發育。也可以積極主動、潛移默化地豐富他們的知識、開闊他們的眼界,促進語言能力的提高和思維想象能力的發展。因此,他對于智力落后兒童發展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過針對智障設計的律動節奏系列訓練使其在視、聽、動、想一連串的活動中,豐富了多感官刺激,增加了感知信息,擴大了感知容量,對大腦活動的機能起到不斷的不同程度的刺激作用,促進了他們感知能力的發展;通過訓練還增強了兒童的注意力,音樂的聲響直接通過大腦,不需語言直接跳入腦海,所以就能很快地吸引兒童的注意力。由于聽、唱、視、記憶等多種活動交替進行,使注意力得以保持較長時間,注意的持續時間逐漸增長,同時由于有意注意的多種感官參與,鍛煉了注意的分配能力,使注意范圍擴大,使兒童從無意注意逐漸向有意注意發展;兒童還通過節奏模仿、歌曲記憶增強了中樞神經的控制力,促使兒童的短時記憶向長時記憶發展;通過訓練還培養了兒童的思維想象與整體協調性,經過看、聽、動等感知活動,獲得信息進入大腦轉為抽象概念,在內心感覺上進行判斷組織材料變為指令,經過聲帶唱出來,發展了兒童的想象力和思維能力,促進了個體的肢體與大腦的協調性;音樂訓練還使兒童產生了積極的社會性學習,促進情緒的改變,完成一個學習目標時,就會產生出自信心,使智力落后兒童產生了鮮明的情感體驗,使自我的情緒不斷改變,從他控變自控,由注重自我到注重整體活動和他人行為;訓練活動也體現了智障和孤獨癥兒童語言能力和交往能力的提高,按節奏說話,用旋律記憶歌詞,輔助矯正了兒童的語言障礙,促進了智障人際情感方面的交往能力。
四、在智力落后兒童中開展律動教學的方法
(1)視聽結合,直觀感受
音樂是聽覺的藝術,尤其是對智力落后的兒童來說,直觀的感受,形象的畫面更能夠吸引他們的注意與興趣。因此,老師在教育的過程中,要學會利用多媒體技術,將文字、圖片、動畫、影像等結合起來,并親自示范律動動作,通過手偶劇或者是屏幕的播放,讓智力落后兒童理解音樂。
(2)化難為易,貼近生活
智力落后兒童畢竟和正常的兒童有所區別,所以在教學的過程當中,老師應該把律動的動作簡單化生活化。
(3)集體教學,融入社會
對于輕度智力落后的兒童來說,集體教學有助于他們交往能力的提升。對于中度智力落后的兒童來說,集體的教學有助于他們感受自我,體驗同伴之間的情感,在集體活動過程中找到自己的價值所在,體驗成功的樂趣。
五、總結
律動教學不僅使智力落后兒童在課程中關注自己、提高自信心,而且有利于他們的身心健康的發展,值得在特殊教育的藝術課堂上推廣。
參考文獻:
[1]楊婧,關于特殊兒童音樂教育的幾點思考[J],教師[M],2010.6(總第69期)
[2]張玉,弱智兒童音樂教學初探[J],中國當代教育理論文獻,P841-P843
[3]晉兆瓊,淺談現代教育技術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運用[J],中國當代教育理論 文獻,P843
[4]張慶陽,張樂,音樂教學中探索特殊教育的實踐與思考[J],教育與人才[M], 2011年7月,第10卷第20期
[5]張海濤,音樂體感活動矯治智力落后兒童情感障礙的個案實踐[J],音樂治療實踐課程實施途徑多樣化研究,JXJG-08-9-10
【律動教學在智力落后兒童音樂教育中的作用】相關文章:
• 形體美育,秀外惠中
• 在幼兒舞蹈實踐教學的嘗試
• 幼兒園音樂教育的新模式
• 淺談幼兒的音樂欣賞
• 選擇孩子喜歡的早操音樂
• 打擊樂教學初探
• 小小音樂家
• 在韻律活動中培養小班幼兒的想象力
• 幼兒園音樂欣賞教學淺析
• 幼兒音樂教育中新教材的點滴體會
• 實踐主題背景下音樂活動的感悟
• 幼兒舞蹈表現力的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