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伴隨著教育改革進程在國內各個階段的教育環節中的層層深入,幼兒教育作為基礎教育中的核心環節,逐漸成為了社會工作人員和研究者們普遍關注和重視的對象。幼兒教育體制的革新有利于新一代接班人的健康成長,而鑒于當前幼兒教育模式中存在的突出問題,需要我國教育部門及時汲取他國的成就精華為我所用,以盡快實現對本國教育模式的革新與飛躍。美國是教育大國,具體溯及到幼兒教育模式的改革中,將中美幼兒教育的兩種模式進行標準化的對比評估,從優劣對照中取其優點,無疑是改革過程中的必要之路。
【關鍵詞】幼兒教育;教育模式;標準比較
幼兒教育的問題在當今幼兒園中屢屢出現,并引發了社會的高度關注與教育人士的普遍擔憂。中國幼兒園教育中的模式體制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才需求的逐步擴大,非但難以為中小學教育的穩進推行奠定良好的基礎,在幼兒一生的成長中都有可能形成潛在的負面影響。在教改的推行過程中,借鑒他國為改革方針中的重要環節。因此,需要要適度借鑒日本、美國等教育大國的經驗,達到對其理論精華為我所用。如果說高校教育的改革需要借鑒日本之外,那么幼兒教育的模式標準則需要向美國看齊。
一、幼兒園教學模式在標準比較中體現的根本差異
(一)知識性與聯想性的差異
中美兩國在幼兒園的教學模式的標準比較中,實質上體現出理性教育和感性教育之間的差異與區別 。中國的幼兒教育傾向于知識的灌輸,而美國的幼兒教育則意在培養幼兒的發散思維和現象能力。前者導致了中國幼兒的算數和識字能力在與世界各國的幼兒展開橫向比較的過程中穩操勝券,想象能力和創新思維卻連前百強都難以躋身。后者引發了美國幼兒在想象力和創新思維層面的發達,對于理論知識的基本功底則嚴重不合格。也就是說,兩種教育的局限之處都在于存在著一邊倒的傾向,與日本、挪威、芬蘭等國家相比較而言,兩種幼兒教育模式的優勢和詬病都顯而易見。2013年美國一位家長曾經將自己的中國籍的幼兒家教告上了法庭,理由即是理論知識的過于刻板,束縛了孩子原有的想象意識。例如孩子在未得其真傳之前,看到圓圈會聯想到雞蛋和太陽,而如今卻只能認識英文字母“O”。由此可見,兩種教育理念的沖突聯結點是何其明顯。
(二)早熟性與正常化的差異
馬克思曾經說過:“中國人是早熟的兒童,白種人是正常成長的兒童,而黑人是一直沒有長大的兒童。”具體延伸到中美兩國幼兒教育的內容模式中,這種論斷便恰如其分。古代的私塾教育和蒙學教育,中國幼兒便要以有限的腦力空間包容大量的成人化的知識信息和道德理念,當前的幼兒園內也仍然沒有擺脫算數和語言二分天下的格局,小學課程在幼兒階段提前教育的現象在中國幼兒園中比比皆是,這就造就了幼兒的腦力負擔,而一些必要的做人道理則被忽視一旁。正如梁宏達先生所說的那樣:“當前的中國教育,幼兒學習小學課程,小學生學習初中課程,初中生學習高中課程,高中生學習大學課程。而到了大學,大學生最最缺乏的,反而是幼兒時期應當灌輸和講授的課程。”一些幼兒教師受功利主義傾向的誤導,對幼兒教育也會產生“出名要趁早”的誤區,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卻帶來了不利的影響 。相比之下,美國的幼兒教育則顯得有條不紊。幼兒園課業很少,除了禱告上帝需要背誦《圣經》外,其余的教育內容絕大部分來自于禮貌道德和戶外運動。因此,鄭淵潔先生提示“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實質上就是對幼兒教學由“左”傾錯誤轉向正常標準的呼吁。
二、中國幼兒教育對美國教育模式精華的汲取原則
(一)竭力培養幼兒的想象能力
全面的教育才能利國利民,同樣健康的幼兒教育,才能為國家打造嶄新的希望與棟梁之才。中國的幼兒教育在知識方面的成就固然是可取的,但由于想象能力的缺失,導致幼兒發散思維能力的極大削弱,客觀上便為應試教育的取締工作增添了沉重的負擔,并在長遠發展中扼殺了一大批潛在的科技人才,也不利于民族文化藝術的拓展和飛躍。中國的幼兒教育需要向美國學習的,首先就是竭力培養幼兒的想象能力。在灌輸理論知識的同時,教師要力主脫離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和拘泥,多開設一些戶外或第二課堂性質的人文課程,開拓幼兒的視野,放寬幼兒的意識能及度,這樣才有助于幼兒在腦力教育上的健康成長,并有助于在初高中階段以一種嶄新的思維方法,去博取更好的學習效果。
(二)“去小學化”的教學方針
在具體的幼兒授課環節中,中國的幼兒園要在正常化的標準上力求與美國幼兒園看齊,實行“去小學化”的教學方針。美國幼兒在課堂里并不學習多少知識,更不用面對無休止的作業,而是在戶外運動中將社交意識和身體健康培養意識盡早脫離于萌芽狀態,并且教師對其反復陳述的并非對字母的識記,而是類似座右銘似的教誨,例如:“如欲想在以后成就大事,每天最早要五點起床。富有了一些之后,才可以七點起床。要隨時愛護你們的父母,每天要力爭做一件好事或者有成就的事。最需要你們記住的是:不論何時,上帝總會保佑你們的。”顯然美國幼兒教育更側重的,是針對幼兒的道德和勵志層面的人文教育,而到了大學才是理論學術教育的巔峰。中國教育的流程則恰好相反,以此并引發為教育和社會層面的種種問題和危機。這種教育局面務必得到改變,各大幼兒園要漸次剔除有關小學方面的教學內容,讓教育活動的進行更為合乎客觀規律的運作模式。
三、結論
綜上所述,中國與美國在幼兒園教學模式的標準比較中,中國的幼兒教育雖然存在著一定程度的優勢地位,但如欲加快實現人才強國戰略和科教興國戰略的推行,就必須要摒除過于獨立自主的探索渠道,而是在借鑒他國理念的模式標準上,積極與本國教育現狀的結合,方可全方位地推行幼兒園教育的先進化和前衛化,創新與健全幼兒教學體制,并讓新一代接班人在良好的學習環境下健康成長,并且全面提升個體素質。
參考文獻:
[1]冀永慧,嚴仲連.中美幼兒園個性教育之比較[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1,3(5):24-27.
[2]吳進善.中美外語教育現狀比較及其對我國外語教育改革的啟示[J].鄭州輕工業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2):108-112.
【中美幼兒園教育模式標準比較研究】相關文章:
• 幼兒園大班班級管理策略談
• 淺談幼兒園舞蹈教學實踐
• 幼兒園區域活動的設計與指導
• 幼兒教師職業倦怠產生原因及策略
• 幼兒教師口語課教學質量探析
• 立體繪本創作培養幼兒想象力的對策
• 學前教育本科生教育措施
• 幼兒園與家庭合作存在的問題
• 農村幼兒園家園共建的探索
• 幼兒園適宜環境的創設
• 幼兒園教師教育實踐研究提綱
• 蜀都幼兒園:愛的大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