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教案《認識牛》含反思適用于大班的科學主題教學活動當中,讓幼兒通過圖片、視頻和游戲活動,進一步獲得與牛相關的知識和信息,認識牛的外形特征,初步了解牛的反芻現象,能夠積極參與活動,大膽用語言表述自己的意見,快來看看幼兒園大班《認識牛》含反思教案吧。
活動目標:
1、認識牛的外形特征,初步了解牛的反芻現象。
2、通過圖片、視頻和游戲活動,進一步獲得與牛相關的知識和信息。
3、能夠積極參與活動,大膽用語言表述自己的意見。
4、對牛有濃厚的興趣,熱愛生活樂于探索。
過程再現:
播放牛的叫聲,激趣,導入——幼兒兩兩合作,觀察牛的照片,交流牛的外形 —— 師幼共同小結——觀看牛咀嚼的視頻,了解牛吃東西的習性——在游戲“考考你”中,了解牛的相關知識——了解牛與人們生活的關系
觀摩反思:
1、科學活動分為兩類:觀察認知型的科學活動、實驗操作性的科學活動(即做中學)。活動《認識牛》是典型的觀察認知型的科學活動。
2、從活動過程不難看出,此活動的大環節和以往認識動物的科學常規活動大同小異,都是先觀察外形、再了解生活習性等,最后了解它和人們之間的關系。但是,從細節上來看,這堂課還是有挺多新意的。
3、游戲“考考你”中,當教師拋出第一個問題時,幼兒基本上都答出來了,分不清誰先誰后,因此每人得到一塊糖果獎勵。教師非常睿智,及時調整了游戲規則,即:會的人先舉手,由第一個舉手的人先回答,回答正確可得到獎勵。在這樣的狀態下,競賽的實質才得以體現,幼兒才更有動力開動腦筋。人人獲獎的競賽就不是競賽。
4、活動體現了綜合性,它滲透了語言、數學領域。例如:在幼兒兩兩觀察牛的照片時,教師提出了觀察的方法——從頭到腳觀察,并按從頭到腳的順序進行講述,滲透了語言;在幼兒介紹牛的外形前先要指出自己觀察的是PPT上第幾行、第幾張的照片,滲透了數學。
5、這堂課還比較有時代氣息,因為牛已經不再單純的是一個名詞,它已經衍變出了形容詞,“牛”就是“棒”的意思,體現了這個時代語言的一個特點。
借鑒之處:
1、采用兩兩合作觀察照片的方式,而不是集體觀察投影上的圖片,優勢在于:一方面,這樣可實現較短時間內觀察對象的多樣性,大大提高了一定時間內的信息量;另一方面增加了同伴間的交流機會。
2、將牛的生活習性常識設計成“考考你”的游戲,幼兒在搶答的過程中,愉快地了解到了關于牛的一些知識。在游戲中學習正是我們所希望看到的。
3、這次科學活動中體現了良好的師幼互動,教師始終是平等和孩子對話,充當了一個好的觀察者、引導者、合作者,幼兒的學習動機被較好地激發了出來。這一點是我目前比較欠缺的,作為新教師,我對孩子的關注還不夠,反饋還不是很積極、有效,非常值得我學習。
小百科:牛科動物的共同特點是體質強壯;有適合長跑的腿;腳上有4趾,但側趾比鹿類更加退化,適于奔跑;門牙和犬齒都已經退化,但還保留著下門牙,而且下犬齒也門齒化了,三對門齒向前傾斜呈鏟子狀,由于以比較堅硬的植物為食,前臼齒和臼齒為高冠,琺瑯質有褶皺,齒冠磨蝕后表面形成復雜的齒紋,適于吃草。
【幼兒園大班教案《認識牛》含反思】相關文章:
下一篇:幼兒園大班教案《傳聲筒》含反思
微信客服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