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教案《彈性》含反思適用于中班的科學(xué)主題教學(xué)活動當中,讓幼兒操作后能夠進行材料整理,物歸原處,喜歡探索材料,能感知和發(fā)現(xiàn)彈性,活動中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和幫助別人的快樂,快來看看幼兒園中班《彈性》含反思教案吧。
活動目標:
1、喜歡探索材料,能感知和發(fā)現(xiàn)彈性。
2、操作后能夠進行材料整理,物歸原處。
3、活動中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和幫助別人的快樂。
4、培養(yǎng)幼兒敏銳的觀察能力。
設(shè)計思路:
該活動的素材來自于一本《軟皮球,砰砰砰》的畫冊,里面通過一個孩子玩皮球的情境揭示了彈性的定義——擁有彈性的物體都有恢復(fù)到原來模樣的能力。而我們的生活中也有很多有彈性或者用彈性的原理制造的物品,為幼兒所喜歡,或者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方便。因而它是一個不錯的科學(xué)活動的素材。
此活動的主目標為:“喜歡探索材料,能感知和發(fā)現(xiàn)彈性”,指向科學(xué)知識技能。第二條目標,圍繞我們教研組本階段的研究重點——“幼兒自覺整理物品”,考慮到本次活動中幼兒整理物品的習(xí)慣主要涉及到物歸原處,因而定為:“操作后能夠進行材料整理,物歸原處。”活動環(huán)節(jié)中,我主要采用了做好標記、引導(dǎo)觀察、教師演示、提示規(guī)則、幼兒自查、互相檢查等辦法來達成這一目標。
本次活動中,我運用了猜想驗證的模式,先截取了畫冊中的幾個場景制作成PPT導(dǎo)入活動,之后通過幼兒的兩次操作,幼兒進行猜想與驗證,感知和發(fā)現(xiàn)尋找彈性。在第二次操作中,我們幼兒要嘗試運用記錄表記錄哪些材料是有彈性的,在這之前只是在個別化活動中有一些零散的記錄經(jīng)驗,在集體活動中記錄是第一次嘗試,為了更加符合中班幼兒的記錄特點,適當降低難度,運用了貼笑臉和哭臉的方式。
活動準備:
蹦蹦球;PPT:紅紅與球;生活中的彈性運用(沙發(fā)、蹦極、圓珠筆等);各種有彈性與沒有彈性的事物(如橡皮筋、海綿、扭扭棒、水球、筷子、紙等 );蹦蹦床、跳跳馬、圓珠筆、魔術(shù)筷子等;記錄紙(大、小)、笑臉和哭臉貼紙
活動過程:
一、情境設(shè)疑:——以PPT“紅紅和球”導(dǎo)入
1、紅紅和球玩游戲,她是怎么玩的?(坐在皮球上)
2、蹦蹦球怎樣了?(被壓扁了)
3、接下來,當她站起來屁股離開蹦蹦球的時候,蹦蹦球會怎么樣?
二、猜想驗證——感知彈性
1、幼兒猜想
2、個別驗證(學(xué)著紅紅的樣子試一下),感知一離開,蹦蹦球就恢復(fù)原來的樣子。
3、你有沒有辦法把圓圓的蹦蹦球變得扁扁的?
要求:兩人一個球;玩好放回圈里。
4、幼兒嘗試,借助自己的身體改變蹦蹦球的形狀。——玩好把球回圈里,提醒幼兒自查。
5、交流:你用了什么辦法?(擠、壓、踩、敲……)蹦蹦球變得扁扁了嗎?
6、小結(jié):不管用什么辦法使力氣,只要一放手,蹦蹦球又變回了原來的樣子,它簡直是個無敵金剛!這樣的本領(lǐng)有個名字,叫做——彈性
三、操作交流——尋找彈性
1、除了蹦蹦球,還有好多東西也有彈性哦,它們也是小金剛。
2、觀察材料:這里有(海綿、橡皮筋、扭扭棒、水球、筷子、紙……)用剛才的一些辦法試試看(擠、壓、踩、敲……),找找誰也有這樣恢復(fù)原形的本領(lǐng)。
要求:1)任務(wù):完成記錄紙 2)演示:選一樣材料嘗試,有彈性的貼笑臉,沒有彈性的貼哭臉。多試幾樣材料 3)每次只能選一樣,還回去放好一樣才能再拿一樣
3、幼兒操作尋找:觀察幼兒能否用各種辦法尋找發(fā)現(xiàn)彈性的物品。
4、交流:
(1)互相檢查:有沒有物歸原處
(2)根據(jù)幼兒的答案,教師在大記錄紙上分類:這是什么?它有彈性嗎?你是用什么辦法試出來的?對于有爭議的物品,試一試。(如小花盆)
5、原來有的東西它本身就有彈性,有的東西是沒有彈性的,而有的東西它本來沒有彈性,但它旁邊帶了一個有彈性的東西,所以看起來也有彈力了。
四、遷移運用——彈性真有用
1、彈性不僅有趣而且有用,它幫助我們解決生活中的很多問題。
分類介紹。如:帶來快樂(蹦床、反斗城里的跳躍游戲)、帶來方便(寶寶練習(xí)筷、圓珠筆)、帶來舒適(沙發(fā))、帶來安全(區(qū)域性運動中的墊子)--有的用照片、有的用實物。
生活中還有很多東西有彈性,我們一起動手、動腦找一找。
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中整理物品方面主要是物歸原處的內(nèi)容。主要在幼兒操作的過程中以及操作后碰到。
活動中幼兒有兩次操作,第一次操作的材料是蹦蹦球,數(shù)量不多,幼兒玩好后放回原來的圈圈中去,整理物品相對比較簡單,只要輕輕地放穩(wěn)、以免球再次滾出圈外就可以了,所以我采取了規(guī)則提示和請幼兒自查的方式;顒又,幼兒也都能放好,送回原處。
第二次操作——幼兒嘗試各種材料并進行記錄之前,我也采取了要求在前、規(guī)則提示的方式,這次操作前對幼兒提的要求比較多,既要有操作方法的提示、又要有有關(guān)記錄的要求,再加上整理物品的要求。這幾樣要求好像哪一樣都不能少,但是要求一多,幼兒容易思維混亂,怎樣讓幼兒既能聽清楚操作的方法,又不忽略整理的習(xí)慣,我對這幾條要求進行了羅列,在語句上斟酌盡量做到精簡不羅嗦,讓幼兒聽起來簡單明了。
比如,“材料架上那么多的材料可以用剛才拍、捏、拉等辦法去試試看有沒有彈性”——操作方法的提示
“我們今天有任務(wù)哦——桌子上每人有一張記錄表”——接下來是對記錄方法的提示
“記錄好一樣,你覺得都完成了嗎?還有這么多材料可以一樣一樣都去試試,但是試好一樣要放好才能拿第二樣”——整理物品的要求
在提要求的順序上也進行了思考,使幾條要求連貫自然,容易記住。
小百科:彈性,經(jīng)濟學(xué)名詞,由阿爾弗雷德
【幼兒園中班教案《彈性》含反思】相關(guān)文章:
微信客服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