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銜接案例
案例背景: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幼兒園與家庭、社區密切合作,與小學相互銜接,合理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共同為幼兒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進入大班,為了使即將進入小學的孩子們順利完成幼兒園到小學的過渡,老師通常會開展一些幼小銜接的教育活動,給予孩子在心理上、能力上、經驗上的多方面準備。結合教師的了解,以及和家長交流中發現,大多數家長往往有以下幾種擔憂:有的家長抱怨自己的孩子動作慢,做事拖沓,效率低缺乏時間觀念沒有緊迫感;有的家長擔心孩子依戀性強自理能力差懶散的生活習慣無法適應相對緊張的小學生活,也有家長認為自己的孩子缺乏學習的自覺性等等。針對以上幾種現象,我在教學活動上嘗試跳出常規教學的框架,開展了“我上小學了”這一主題活動,從培養幼兒的時間觀念和自我服務能力及學習習慣出發,為孩子能平穩過渡到小學創造良好的氛圍與條件,促進這一階段孩子的整體和諧發展。
案例分析:幼兒園有序而寬松的生活節奏,使幼兒對時間的意義理解和時間的長短的體驗教少,“認識時鐘,逐步建立時間概念”是上學之所需。我們可以在幼兒園和家中備一個小鬧鐘,讓孩子自覺地遵守作息時間。在家時,家長也可以發揮小鬧鐘的叫醒功能,及結合小學的生活和孩子一起制定在家的作息時間表,適當調整孩子學習、休息、游玩的時間。家長要引導孩子每天晚上自己整理衣物、學習用品,每天早上獨立洗漱、穿戴、吃早餐,培養孩子按時早起的習慣,讓孩子從容面對每天上學的第一個困難,通過《我有一個小鬧鐘》這一活動,不僅培養了孩子的良好習慣,增強了時間觀念,還讓孩子有了充分的自主權。同時,我們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要滿足幼兒需要,貼近幼兒生活經驗,如:時間觀念是一個抽象的概念,為了貼近生活,我們并沒有采用說教的方式,如講個《龜兔賽跑》之類的故事來教導孩子好好珍惜時間,而是將關注點深入到孩子一日生活的各個細節中去,從孩子身邊問題情境入手,“早上起不來,睡懶覺、吃飯拖拉”等等,這些問題的一一解決,對孩子來說才是真正有價值有意義的學習,這樣的學習內容才能引發幼兒的意義學習,促進幼兒的主動建構。
改進策略:遵循規則意識,培養孩子的自我服務能力
在幼兒園里,家長培養兒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往往停留在自己吃飯、穿衣、疊被、洗手絹上。從小幼銜接教育http://Www..com/news/5582E6E8C97722D7.html的角度來看,這種自我服務能力是遠遠不夠的`。上小學,要自己上學、鞋帶松了自己系,下雨要自己用、收雨具,自己削鉛筆,自己收拾書包,天熱了自己知道脫衣服,可見培養自我服務能力無論從深度和廣度,都需要加強。
常規的做法及存在的弊端:
我們通過看圖講述等活動的方式讓孩子知道自己要上小學了,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并在談話中讓孩子們知道自己應該學會做一些事情,如:整理書包,收拾玩具等。家長要求孩子克服依賴性,讓孩子對那些自己應該關心的事有自己的想法、態度、主張,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幼兒被動的接受任務式的學習方式,促使孩子形成言行不一致的行為習慣。往往會讓教學模式猶如“紙上談兵”,沒有落到孩子行為的實處。
我的新思路:
開展主題活動,讓孩子和同伴思維的碰撞中自主地獲取一些有關于上小學的規則,并萌發遵守規則意識,杜絕單一乏味的說教。我們的主題活動形式多樣,其中辯論賽就是其中的一種形式。如:通過《小小辯論賽》鼓勵孩子根據自己的想法選擇辯方,確定自己的立場。幼兒分成正方、反方兩隊,孩子們根據自己的觀點進行闡述,各自以理服人的方式去說服對方。根據孩子的興趣點,我們收集了孩子的很多問題,最后我們經過了篩選和梳理,確定了幾個比較有價值的問題供幼兒辯論。問題一:上小學后能不能帶玩具?問題二:上小學后,放學回家先做什么?問題三:上小學后能不能隨意喝水、小便?
【幼小銜接案例】相關文章:
上一篇:幼兒園教學反思案例分享
下一篇:案例與反思
微信客服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