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上次開家長會,發下通知后,曾經有一位家長在QQ留言調侃說“我以為又要進行自我批判與自我反醒呢!”今天,我們就不說這些讓我們自我批判的東西了。今天我們就說說我們幼兒園孩子出現的普遍問題和有關我們大班家長對于幼小銜接的相關問題。
首先,我們來說一下,有關于幼小銜接的問題,似乎自從孩子上大班以后每次的大班家長會都要重點提一下這個問題。今天我們不說那些了,只根據具體問題說一下我們家長的疑問。今學期,大班停止了教授拼音,這是個大問題有很多的家長詢問甚至直接反對。我了解我們家長的想法,怕孩子上一年級跟不上、很累,或是別人家的孩子學了我家的孩子沒學不就落后了!首先幼兒園停止學習拼音這樣的小學課程是上級統一要求的,并不是只有這一所幼兒園停止了教授。所以不存在有的孩子學了有的沒有學。這時有的家長就偷偷地在心里說了,“人家某某幼兒園就學了;或是一年級課程那么重那么累,不早學點怎么行!”其實這種觀點是錯誤的。孩子上一年級會感覺累,會感覺跟不上老師的課程。我們家長第一直覺就是課業的問題。其實還有一個主要的問題,就是孩子上了一年級他們的學習方式要完全的改變,從幼兒園的游戲吸引孩子學習到老師講孩子自主聽的學習方式。這種不適應就直接體現在學的東西不能掌握。比如:每一節課40分鐘前20分鐘孩子在認真的聽(先不說能不能全部都記住,畢竟每一上午就4節課,一天就節課),后20分鐘就浪費了,放學回家后就必然會表現為有地學會了有的沒學會。我們將小學一年級的部分內容提前交給幼兒掌握,這會在一定程度上會緩解我剛剛說的情況,但這并不能提高孩子的入學適應能力和讓孩子適應小學老師的教課方式,而且還造成了種種弊端:兒童剛入學時,確實感到輕松,自以為老師教的知識自己都學過了,已經會了,就不認真聽課,從而養成不專心的不良習慣。當進入新的學習知識階段時,“儲備”用完,以往的知識優勢不在了,又缺乏積極思考問題、主動獲得知識和技能的心理和能力,也缺乏認真學習的習慣,這時就會出現適應困難,學習“沒后勁”等問題。那我們家長怎樣幫助孩子度過呢?就是孩子放學后家長和孩子一起做作業,幫孩子復習白天學過的內容,讓孩子在第二天老師提問時能夠比較容易的回答出老師的問題,從而增加孩子的自信心,讓孩子更愿意做作業和復習,形成良性循環。當孩子度過這個“艱難”時期,孩子做作業的好習慣也養成了,自信也建立了。
我們幼兒園為了讓孩子更好的快速的適應小學學習,我們開展了一系列的活動來鍛煉孩子的五大能力(語言與專注力、區分玩具與學習、課堂行為、時間觀念、作業行為與任務意識)。比如:通過聽故事然后將故事的行為,來鍛煉孩子的語言與專注力;通過課堂行為的訓練,使孩子能夠養成正確的上課、舉手、站立、坐姿、翻書、讀書、做筆記以及下課等課堂行為,按照正確的課堂行為要求完成課堂內容的學習;要求孩子按照老師要求的時間到幼兒園;布置親子作業來培養孩子的作業行為與任務意識等等。
這些能力的培養只有老師努力還不行,我們的家長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那我們的家長應該做些什么呢?當我們老師要求孩子按時上幼兒園時,請各位家長帶著孩子按時到吧,不要幫孩子找借口和老師解釋了;上學之前,讓孩子自己想想今天該帶的東西,不要總是家長來提醒;從今天起早上的提醒老師多給孩子喝水,改為提醒孩子自己要記得多喝水,到了小學可沒有人提醒孩子喝水;回家教教不會系鞋帶和不會寫名字的孩子吧,這樣的生活小事,會讓孩子在最初的小學生活中少很多的挫敗感;從今天回家起就耐心的聽孩子敘述老師對他在假期中的要求或是布置的作業吧,并且和他一起做,一直這樣每天每天,直到孩子能夠自覺的優秀的完成作業為止。還有孩子做完作業后的書包,請各位家長教會孩子整理,而不是幫他們整理。你們一次幫他以后就都要幫他,看他忘了東西就提醒一次吧,這樣下次他自己就記得了。這些瑣事都是我們家長能夠幫助孩子的,而且很重要,雖然表面看起來也許與他的學習沒有多大的關系。
這是個長期的過程。這就需要我們的家長我們家長有時會說我們實在沒有時間和精力,但我總認為時間擠擠總是會有的精力也會有的。就像現在上完夜班還能抽一點小空打個網絡游戲一樣。只要足夠重視和想做就行了。當然有人會說現實沒這么容易的,這個就需要家長去堅持了。我們現在大班都有家長幫孩子做作業,是真的幫,現在老師布置的作業還沒到這地步吧!這就是態度。您在和孩子一起完成這些事情的時候,您是孩子的同伴,并不是監工者和挑剔者,而且您很愿意做這些來陪伴他(你都感覺像是很難受似的恨不能馬上不做了,您怎么讓孩子心甘情愿的做)。請讓他們這些行為都成為習慣吧,就像我們吃飯之前就要洗手一樣。這樣就不怕在以后還要家長去強制他做這些了。
說道習慣就不得不說我們的小中班,我們一直都說習慣習慣,習慣是什么,習慣是一種穩定的自動化的行為方式,就像我們剛剛說過的飯前洗手一樣。兒童時期是養成習慣的關鍵期:培養始于父母,養成始于家庭,關鍵在于幼兒園和小學期。嬰兒期(0-3歲)培養兒童健康的生活習慣和文明禮貌習慣。
幼兒期(3-6歲)鞏固和擴展嬰兒時期養成的習慣,培養初步的學習習慣和遵守規則的習慣。
小學時期(6-11歲)鞏固和擴展嬰幼兒時期養成的習慣,培養學習習慣、遵守規則的習慣、交往的習慣、生活自理和自我保護的習慣。現在的孩子習慣。當孩子剛上幼兒園小班時,孩子就應該會自己拿勺子吃飯了,自己會小便了、大便了。為什么有的孩子會,有的孩子不會呢?很簡單,不是孩子的問題,是家長給耽誤了。孩子還沒有一點規則意識,很簡單家長沒有幫他們養成啊。
這時候有的家長就有意見了什么都要家長教什么都是家長耽誤了,家長都做了那你們老師做什么。老師有老師應該做的事情。比如,新入園的孩子要培養遵守規則的意識比如排隊的,吃飯的,上課的。比如小班孩子要訓練手指協調,那老師就要準備相應的串珠啊等等的游戲供孩子玩耍,孩子訓練語言了就要唱歌說兒歌了等等。所以家長的任務可是很繁重的,不要只覺得孩子回到家吃的飽穿得暖抱在手里當個寶就行了。
常言道: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一個人以德為本。在家庭中,首先教育孩子成為有道德的人,比如說懂禮貌,說話文明,尊老愛幼,善于表達自己的思想,懂得正確與人相處與交流,然后教育孩子有一顆努力向上的心,在做事方面要教孩子勤儉節約,勤勞衛生,勤奮求知,積極主動。還要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能做到這幾條兒應該很可愛的孩子了。注意培養孩子要從自身做起,因家長的行為更能間接教育孩子,言傳不如身教,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本著這句話的含義去要求約束孩子,才能讓孩子更信服。一個家里一直都是臟亂的,你怎么要求孩子學會整潔呢!
這段名言與家長們共勉吧m羅斯著名的教育思想家烏申茲基說過:人的好習慣就像是在銀行里存了一大筆錢,你可以隨時提取它的利息,享用一生。一個人的壞習慣就好像欠了別人一筆高利貸,老在還款,老還不清,最后逼得人走入歧途。這個比喻非常好。今天的家長要想給自己的兒女留下什么?我想應該給我們的子女從現在開始留下好的習慣,這就是他一生最大的財富。(稻田鎮曙光幼兒園尉敏)
【全園家長會發言稿模板】相關文章:
• 小班上學期家長會發言稿
• 大二班家長會發言搞
• 羊口鎮幼兒園小班家長會發言稿
• 學年第一學期中班家長會材料稿
• 大班第一次家長會發言稿
• 年度第一學期托班家長會發言稿
• 雛鷹幼兒園畢業典禮發言稿
• 幼兒園托班家長會發言稿
• 幼兒園家長會發言稿精選(一)
• 幼兒園第一學期家長會發言稿
• 幼兒園小班年終家長會發言稿
• 托班家庭委員會發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