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兒童閱讀的問題受到世界范圍內教育理論工作者和實踐工作者的共同重視。面對這個日新月異、多元價值并存的時代,人們越來越清楚地看到閱讀是一個人必須具備的能力。陳鶴琴先生說:"幼兒們來到人世之后,父母應盡早為他們創造優良的閱讀環境,領著他們踏上第一步階梯,使他們認識書籍,愛上書籍,從此步人書籍的海洋之中,并且畢生視其為生命的伴侶和導師。"采用多元化閱讀方式,可以有效激發幼兒的閱讀熱情,發展幼兒的閱讀能力,為幼兒的一生發展奠基。
閱讀是一個積極的認知過程。在閱讀活動中,需要教師"承認幼兒具有評論能力,確立幼兒在閱讀中的主體地位.理解和激發幼兒多元化的閱讀反應。為幼兒的文本意義建構提供支持。教師應真正關心幼兒對文學作品的閱讀反應,基于幼兒的反應進行提問,教師的角色不是一個"控制者",而是幼兒閱讀活動的促進者,能夠為幼兒的順利閱讀"鋪路架橋",為幼兒的有效閱讀"添柴加薪",為幼兒學會閱讀"帶路引路"。因此需要教師"有備而來",在教學前進行深入的閱讀和理解,多角度分析可能存在的價值點,分析幼兒可能存在的閱讀障礙,確定可能存在的重難點等。但要真正成為幼兒閱讀活動的促進者,教師必須采取適宜的教育策略。
一、營造藝術氛圍,引導欣賞。
故事中的語言是幼兒們樂于模仿和學習的語言對象,通過故事中人物的對話、行為的傾聽,可以潛移默化地為幼兒積累豐富的語匯,瑯瑯上口的兒歌、詩歌,舒緩、柔和的散文詩等語言形式,也是幼兒們值得學習的對象,積累優美詞句的重要途徑。實踐中,我采用了多種形式來開展欣賞活動,主要有配樂散文詩、戶外講故事、多媒體詩歌欣賞等方法,通過音樂和文學作品兩個不同的藝術形式,來陶冶幼兒的情操,建構幼兒的語言。
1.設置開放性問題。
如在閱讀《爺爺一定有辦法》時,教師在幼兒閱讀之前設置了以下閭題:"為什么爺爺一定有辦法?"爺爺有什么辦法?""你從哪些地方看出爺爺很有辦法?"讓幼兒在尋找答案的心理驅動下展開有效閱讀。
2.設置懸念。
如在閱讀《小豬變形記》中,教師設置的懸念為"你們知道什么是變形嗎?小豬為什么要變形呢?它變成了哪些東西呢?最后又是變成怎樣的一只小豬了呢?"通過一系列問題,引導幼兒從繪本中探個究竟。同時教師的提問也為幼兒的閱讀梳理了最基本的繪本閱讀輪廓。
3.遷移學習。
如在閱讀《鼠小弟的小背心》時,教師引導幼兒共同閱讀了繪本開始到海豚穿上小背心這一部分,幫助幼兒分析了動物們穿上小背心的情感,梳理了穿上背心的動物越來越大的特點。然后,教師在引導幼兒猜測可能穿背心的動物后。問:"那么,真的有比海豚大的動物來穿小背心嗎?它們是誰?能穿下嗎?請你自己看看書,說說從哪些地方看出來的呢?"在這里教師引導幼兒的閱讀就是一種遷移式閱讀,也是幼兒驗證自己猜想的探究性閱讀活動。
二、引導看圖講述,以說促讀。
相信幼兒的閱讀能力,幼兒雖然不會文字,但是他們能夠憑借畫面和自己豐富的想象,用自己獨特的經驗建構繪本所要表達的意義,教師只有相信和尊重幼兒的這種能力,才能放手讓幼兒閱讀,為幼兒創造自主閱讀的條件。給予幼兒充分的閱讀時間。閱讀是一種個性化的活動,不同的幼兒有著不同的閱讀速度.這就需要教師給予幼兒充分的時間從容閱讀,讓幼兒"讀完書",杜絕幼兒閱讀活動中的形式主義傾向。它是以圖片作為憑借物的講述活動,漂亮的畫面,本身能給予幼兒形象的視覺刺激,激發幼兒講述的欲望,它能較好地提高幼兒的口語講述水平。首先,它能發展幼兒仔細觀察的能力,提高理解和分析水平;其次,能發展幼兒的邏輯思維能力,促進思考和想象能力的提升;最后,看圖講述給予了幼兒運用已知詞匯的機會,豐富有關的知識。仔細觀察是講述的前提,只有把圖片畫面看清楚,才能有把握地去講。不管是單幅,還是多幅,都要引導幼兒仔細觀察圖片上的環境、人物,細看人物的表情、動作,領會大致意思,在此基礎上,充分發揮想象,進行分析和合理構想。指導幼兒看圖講述的一般步驟:1.引導幼兒仔細觀察畫面,理解大意。"畫面中有誰?""他們在干什么?"2.指導幼兒有重點地講述,邏輯清晰。教師的推想性問題,如"是怎么想的?""會怎么說?""他們之間發生什么事了?"等,能使幼兒對畫面外的內容進行有根據的猜想,進行由表及里的分析。如:在指導幼兒開展《空中小屋》的閱讀時,我先引導他們觀察故事里有哪些小動物;小狐貍想干什么,它為了能住上高樓去請教了誰?重點讓幼兒說說小鳥、小松鼠、小白兔替它想了什么辦法;明白小狐貍的房子怎么變成空中小屋了,其實也是讓他們明白竹筍長成竹子的這個過程。最后充分發揮幼兒的想象力,猜測小兔、小猴、小豬、大象想了什么辦法幫助小狐貍從空中小屋里下來。幼兒通過對故事仔細的閱讀觀察,都被這故事深深吸引,都能較好的理解故事內容。
三、強調思維訓練,挖掘潛力。
在早期閱讀活動中,我們從以下幾方法訓練思維能力。
假設能力:在閱讀中教師提出一些假設條件,讓幼兒不按照故事原有的線索,從其它角度去假設故事發展線索,只要按假設條件合乎情理地編排故事或情節,都予以肯定。比較能力:利用圖書故事中環境、場景、人物神態、性格等方面引導幼兒觀察,開拓由此及彼、由彼及此的思維,通過比較,對故事主題或內容有更好地把握,如:《好朋友》故事中通過水壺與茶杯、鎖與鑰匙、桌與椅子配對時微笑擬人化的神態與小鳥看見鳥籠驚恐逃離的鮮明比較,突出了環保的主題。歸類能力:將同類物體或有內在聯系的事物歸納在一起,隨著幼兒年齡的增長和閱讀經驗的積累,讓幼兒更仔細、更深入地了解和認識事物的性質,如:圖書《樹婆婆和鳥娃娃》、《紅帽子》都是激發幼兒愛的情感;故事《野貓的城市》、《螞蟻旅行記》都是以幽默為題材的作品。推理能力:圖書中故事表現的內容都有一定的內在規律,因此,我們鼓勵幼兒運用已有的經驗,憑借自己的認識續編、創編故事,提高幼兒的推理能力。概括能力:在閱讀中教師嘗試讓幼兒學著用盡可能少的語言概括故事內容或主題,給故事取名就是一個很好的方法。想象能力:想象能力是思維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豐富幼兒的想象力也是提高幼兒智力的重要環節,在閱讀指導中我們讓幼兒充分利用自己的想象幫助故事人物想出各種解決問題的方法,讓幼兒體驗故事人物的心理狀態,如:聯想閱讀《司馬光砸缸》,首先以一曲歌曲《司馬光砸缸》為幼兒積累第一次經驗,同時從感官上引導幼兒想象,使幼兒們身臨其境。接著出示第三幅畫,引導幼兒討論、想象、聯想,用設想的方法:"你看到什么情景?你想干什么?怎么救?"幼兒講述到一定程度時再一個轉折:"這個小朋友為什么會掉進缸里?"引導幼兒聯想,運用語言引出圖一、二、四,分別請幼兒運用語言描述圖意,共同整理語句,形成整則故事。然后再來欣賞原文,比較各自的話語,學習優美的語言,增強我們的表達能力,使幼兒的語言活動顯得生動活潑、有聲有色。
四、巧用動畫閱讀,激發興趣。
這么多年下來我們當然了解,但是怎么把它變成更好的教材呢?幼兒的認知仍具有具體形象性的特點,對具體、直觀、形象的事物容易理解。動畫片因其生動的畫面,有趣的動物、人物形象,緊湊的情節,贏得了許多幼兒的青睞。每次看完動畫片,小朋友們都意猶未盡地討論動畫片巾的情節。我靈機一動,何不讓幼兒來講講動畫呢?因此,在看完動畫片以后我給幼兒們五六分鐘來講述剛才動畫片里的內容。小朋友們興致非常高,不僅說得非常具體,而且還興奮地加上了很多動作。講述的過程不僅發展了幼兒的語言能力,也為小朋友們提供了討論的平臺。
五、組織傾聽交流,展示元認知。
在互動過程中,教師更準確地了解了幼兒的發展水平和存在問題,幼兒也通過這種評價獲得了發展。形成幼兒快樂閱讀的情緒體驗,同時"開放式的討論和講故事,這些經驗構成了支持性思維發展的有益模式",正如一位名人所說: "在閱讀討論的活動中,雖說每一個人的意見都彌足珍貴,但經過集體所理解的文本多半要比個人的詮釋來得復雜且深刻"。 作為促進者的教師.在引導幼兒進行開放交流時,不僅可以檢驗幼兒自主閱讀的成效,同時通過觀察和傾聽,還可以了解幼兒閱讀的真實狀態,梳理和把握幼兒的需要。在關照幼兒閱讀經驗的前提下。為下一階段采取適宜的教育行為"把脈"。
"幼兒有一百種語言,一百雙手,一百個想法,一百種思考、游戲、說話的方式,一百種傾聽、驚奇、愛的方式,一百種歌唱與了解的喜悅。"作為促進者的教師,在引導幼兒進行開放交流時,不僅可以檢驗幼兒自主閱讀的成效,同時通過觀察和傾聽,還可以了解幼兒閱讀的真實狀態,梳理和把握幼兒的需要,在關照幼兒閱讀經驗的前提下,為下一階段采取適宜的教育行為"把脈"。創設多元化閱讀情境,激發幼兒的閱讀熱情,發展幼兒的激發潛能,培養幼兒的閱讀能力,需要我們幼兒教育工作者一起探索、努力。
【淺談幼兒的多元化閱讀指導】相關文章:
上一篇:改善兒童語言十分有效的做法
下一篇:語言教學中的提問策略
微信客服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