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文學活動組織形式多種多樣,有
繪本閱讀、有
兒歌誦讀、有故事賞析等等,但經過教學積淀,我們的不同的文學活動組織起來,很多都有固定的“格式”。如
繪本閱讀:我們往往以觀察畫面——提問講述——完整閱讀的環節開展,
兒歌誦讀往往以完整欣賞——分段學習——集體朗誦等環節開展;又如故事賞析也常常以分段欣賞——完整講述——角色表演等環節實施教學。固有的常態化的教學模式有其按部就班、環節清晰、分析透徹的優點,但更多的體現的是教師在組織過程中的主體性和主導的地位。在教學改革不斷深入的過程中,我們能否逐步打破這一“格式化”的文學活動組織形式,把真正的主體還給幼兒,從幼兒學習需求出發、從幼兒的學習興趣出發,改變傳統格式化的組織方式,充分給予孩子自主學習的空間,讓孩子真正感受到參與文學活動的幸福與愉悅。如:在繪本閱讀時:我們可以嘗試開展自主閱讀——自主提問——引導提問——解疑解惑——完整欣賞。讓孩子在釋放自主需求和努力尋求答案的過程中收獲文學作品帶給他的影響。又如開展故事賞析過程中,教師可以從角色人物介紹和故事背景解讀開始,配以優美的
音樂,將故事娓娓道來,從而讓幼兒在理解故事的過程中體驗到更深層次的故事的內涵……當然去“格式化”很多時候需要的是教師在對不同文學作品進行不同分析的基礎上,靈活運用教學策略,才能使文學活動的組織展現出真正的文學的內涵和魅力,給予所有接觸它的人(教師、幼兒)以內心的滿足和享受。
我們教師的文學內涵素養有待去“淺薄化”
教師的文學內涵的“厚薄”,直接影響了我們組織幼兒文學活動的質量。尤其是在如今紛紛涌入的優秀文學作品面前,我們的文學內涵收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不能解讀一個文學作品的內涵價值,就不能組織好我們的文學活動。其實,每一個文學作品都有其自身的創作背景,其背后有著豐富的內涵和意義,如果組織活動的老師沒有用心去體會作品創作的大背景、作者創作作品的大環境、作品創作后所面向的主要群體,則永遠不能很好地去理解文學作品,也就不可能將文學作品中所呈現的重要的內涵和作品的意境真正地傳授給幼兒,真正幫助幼兒獲得文學素養的提升。要想從本質上去理解文學作品的內涵,需要我們用心去發現、用心的體會。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我們在選擇文學作品時,一定要用心去關注撰寫作品的作者,了解作者的生平、了解作者的生活環境、了解作者的創作背景、還可以了解專家們對作者及作品的賞析。在了解其作品產生的環境后,就能很好地理解作品的內涵,相應我們教師在組織文學活動時,就能更好地傳遞文學作品中有價值的教育意義。就如有這樣一本繪本《第5個》。這本書曾榮獲1998年波隆那書展最佳繪本、1998年德國兒童文學獎提名獎。網上推薦書評是:“它具備優秀繪本的重要品質—極度簡潔的文字,念起來又富有
音樂感;單純而精致的畫面,看上去又富于變化。圖文的交融與互動十分完美,既幽默而傳神地描述了等候者微妙的心 情變化,又創造出非常開闊的想象空間。冷暖色調的變化烘托出玩具們害怕和高興交織的心理,整齊又隨意的鋼筆線暗示著等待中的心緒不寧,玩具們表情和動作的變化帶來的愉悅感受(青蛙等得都翻身了,小木偶竟掉了淚)。”短短的一段話,就讓我們在閱讀這本繪本時,有了不一樣的感受和體會,也為我們在組織繪本教學時,提供了很好的價值參考。因此,在組織幼兒文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自身文學素養的“厚薄”程度,將直接影響了文學活動組織的深度。只有不斷提升教師的文學素養,幼兒文學活動才有可能去“淺薄化”,真正為幼兒良好的素養養成而服務。
其實,在組織文學活動的過程中,還有很多值得我們深入思考的問題,敏而好學,知之而后行,讓我們在不斷的“學”與“行”中,使幼兒文學活動開展得更“厚實”一點。
【讓幼兒文學活動更“厚實”一點】相關文章:
• 在地方戲活動中提高幼兒的閱讀能力
• 讓幼兒在快樂中閱讀繪本 繪本閱讀教學中的指導策略論文
• 讀報·說報·剪報——在報紙中獲取鮮活的知識
• 輕輕松松幫寶寶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 幼兒表演游戲培養幼兒語言及表演才能
• 淺談幼兒教育中的心理教學
• 利用信息技術有效促進小班語言教學
• 通過正確途徑,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 早期閱讀從“分享”開始
• 幼兒園語言教學中的整合
• 淺談幼兒科學認字教學
• 改進早期識字教學,促進幼兒綜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