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規的意義
常規是指幼兒的行為常規。具體來說就是教師將幼兒一日活動的各個環節制定出一系列行為規范,讓幼兒經常固定地執行,從而形成良好的習慣,形成科學的生活秩序。如,幼兒睡眠、起床、進餐都有固定的時間;幼兒玩完玩具后應該放回原來的地方;吃飯要洗手;水杯應該放在貼有標志的地方等等。
常規的作用
●培養生活規律
從幼兒個體的發展來看,建立良好的常規可以使幼兒的生活具有合理的節奏,既能使神經系統得到有益的調節,又能使幼兒積極愉快地參加各種活動,促進身體健康。
由于幼兒來自不同背景的家庭,有些幼兒由于各種原因生活作息沒有規律,而在幼兒園則是按照幼兒生理和心理的需要作出符合科學的合理安排,幼兒生活在其中,就能逐漸養成有規律的生活習慣、時間觀念和有組織、有條理的辦事能力。
●建立安全感
人在一個有規律的環境里生活才會感到安全,幼兒也是如此,他們喜歡按照一定的程序做事。合理的常規為孩子創造了一種有序的、和諧的生活,他們在心情愉快的情境中自然形成一種符合其身心發展水平的規則意識和規范行為。
●培養自律能力
自律是指控制自己,并遵守一些共同制定的規則的能力。這種能力可通過遵守一日生活常規來逐漸培養,如幼兒在聽故事、進食、午睡或者自由活動的時候,需要控制自我欲念,做到進食不說話,排隊不亂擠,不強搶別人的玩具、不傷害別人等,漸漸地,遵守規則就會成為孩子們的自主行為。
【為什么要做好孩子的常規?】相關文章:
• “三位一體”共同促進幼兒的發展
• 園長工作點滴談
• 幼兒園教師教學心得體會
• 讓教師不“心”苦
• 幼兒園的12字常規
• 保護自尊心,做孩子的知心朋友
• 論新形式下的幼兒園發展道路
• 影響業務園長管理教學的內在因素
• 園務公開 幼兒園的陽光空間
• 《教學管理中的以人為本與制度創新》實踐研究
• 增強公辦園的社會服務功能
• 精選教師讀書心得體會集錦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