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綠色教育”、“環境教育”,在不同教育文獻資料和計算機檢索中在其名稱、目標、依據、策略等諸方面都有相關闡述。了解眾多的環境教育信息,對我們農村幼兒園實施綠色田園教育將有很好的借鑒作用。
一、“綠色教育”的概述
1、“綠色教育”的界定
“綠色教育”的名稱及其解釋在內涵上大體一致。朱智賢在《環境教育》中這樣界定:“綠色教育”是一門屬于教育范疇的跨學科課程的教育科學,立足于教育基本理論,以實現公民的環境意識、價值和態度,知識和技能等各方面的綜合發展,成為具有綜合環境素質的人的教育。
2、“綠色教育”的作用
夏秀蓉在托幼工作會議上指出了環境教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任務,她講到1992年6月14日,世界上102個國家元首相聚在巴西,磋商人類在環境與發展方面所面臨的嚴峻挑戰,會上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新的發展觀,并為世界各國所接受。近年來,“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全球社會經濟活動的主題。我國政府也已經把“可持續發展”作為實行經濟體制和增長方式兩個轉變的重要戰略,并將這一戰略納入了我國“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中。
江澤民同志在1996年中央計劃工作座會上指出:“所謂可持續發展,就是既要考慮當前發展的需要,又要考慮未來發展的需要,不要以犧牲后代的利益為代價來滿足當代人的利益。”這就是要求我們要以人為本,要重視長遠、整體的利益,要充分考慮經濟、社會、生態的協調發展。這是一種文明進步的發展觀。學校教育要授人以知識和智慧,更要授人以思維和觀點,還要讓學生養成終身的行為習慣。在學生中普及環境科學知識,讓他們參與環境保護的活動,增強環境保護的意識,養成環境保護的習慣,這正是21世紀當班人樹立新發展觀、塑造新形象的必需的要求。
二、幼兒園環境教育的目標
幼兒園環境教育目標必須根據幼兒園科學教育目標來制定。吳荔紅在《幼兒教育》1999年第1期中指出:它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內容。
1、知識方面:幫助幼兒獲取人類與環境關系、動植物與環境關系的經驗,如人類生存和發展對環境的依賴性,人類行為對環境造成的影響等;幫助幼兒獲取與環境相關的一些常識,如生態平衡,資源利用與保護,污染來源和治理,人口增長與分布規律等。
2、態度方面:培養幼兒初步的環境意識,讓幼兒意識到環境問題,關注周圍的環境問題,意識到人類生存與環境休戚相關;培養幼兒熱愛自然的情感,使幼兒樂于觀察和探索自然,積極參與保護環境的活動;鼓勵幼兒積極參與創設一個安全、健康、衛生、優美環境的各項活動。
3、技能方面:幫助幼兒學習處理環境問題,保護和改善環境的基本技能,包括觀察、測量、實驗、比較、分類、表達等;幫助幼兒形成初步解決實際環境問題的行為方式,如處理生活垃圾,保護花草樹木,維持地區生態平衡。
三、幼兒園環境教育的實施
幼兒園環境教育應納入幼兒園科學教育體系。作為幼兒園科學教育的一個新課題,在實施中必須注意以下方面的問題。
1、內容應強調淺、近、具體、形象。
2、方法上首先要突出“實踐性”,強調幼兒的參與,強調幼兒的動手操作。其次要突出“多樣性”,通過多種途徑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保證幼兒多角度、多側面地認識環境問題。
3、要堅持專門主題教育活動與一日活動相結合的原則,同時要堅持幼兒園與家庭、社會相結合的原則。環境教育要超越幼兒園的范圍,充分利用家庭和社區教育資源。&
四、環境教育的思考
教育部師范教育司李例在《中小學環境教育概論》中指出:
1、教育環境的創設是開展幼兒園環境教育的重要資源。
2、捕捉幼兒感興趣的問題是挖掘環境教育內容的途徑。
3、豐富多彩的活動形式是激發幼兒主動參與環境教育的有效手段。
4、提高教師環境素養,是開展環境教育的有效保障。
5、幼兒園與家庭、社區密切聯系,是環境教育資源的有效利用。
由于各方面的重視、配合,形成家園、社區環境一體化教育(一致認識、一致方法、一致活動),孩子們的環保意識、情感和行為都會有較好的發展和提高。
復旦附中的楊士軍對環境教育實效性的兩點認識是這樣的:
1、環境教育實效性的操作難點在于環境道德的內化。
2、環境教育實效性的現實著眼點在于學生主體性的發揮。
五、綠色環境教育的理論依據
在這里,依據選取了國內與國外兩種代表:
1、盧卡斯環境教育模式的理論——英國學者盧卡斯教授提出“關于環境的教育”、“在環境中獲通過環境的教育”及“為了環境的教育”的這個三位一體的環境教育模式,這種模式為世界各國環境教育工作者所接受和運用。“關于環境的教育”(abouttheenvironment)主要涉及的是認知領域的內容,即向幼兒傳授有關環境的知識、技能,以發展他們對人與環境的理解力。“在環境中或通過環境的教育”(inorthroughtheenvironment)重點強調的是教與學的過程與方式、方法,要求教師必須利用周圍的環境對幼兒進行教育。“為了環境的教育”(fortheenvironment)是環境教育的目的所在。
2、教育的整體觀
幼兒教育無論作為人類的一種活動,還是一種社會現象,它都是一種整體。幼兒教育應該充分協調各種資源、多方面的教育印象,調動多方面的積極性,使幼兒教育形成一個系統,使各種因素發揮整體的影響,以提高幼兒教育的成效,有效的促進幼兒的發展。這是我們對幼兒教育整體觀的基本認識。《幼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明確指出,幼兒園教育活動應注重綜合性、生活性和趣味性。環境是以其深刻的、持續不斷的變化為特征的,幼兒園環境教育更顯示出它的生活性和持續性,因此,對幼兒園的環境教育,無論是目標、內容、方法和形式及幼兒的發展,都應樹立整體意識,將環境教育作為幼兒園教育整體的有機組成。
六、綠色教育的實施原則
教育科學出版社,趙中建編:《面向21世紀的教育宣言和行動綱領》一書指出:
一“做”中學原則。幼兒通過游戲,探索具體的感覺經驗,在環境中活動,學習。包括接觸、觀看、討論、提問和解決問題。
二幼兒為主體的原則。幼兒有其獨特的發展需要、能力和興趣,良好的環境能使幼兒與環境產生一種互動效應,使其努力去改變環境,在積極的“操作”實踐中增長才干,感受到他是環境的主人。
三全面性原則。根據幼兒身心發展的需要和特點,為幼兒創設多元化、多層次的環境教育,不僅與其發展相適應,而且還包含尊重、友愛、及支持幼兒的需要:發展他們對自己以及學習的積極情感。
七、綠色環境教育的基本策略
農村幼兒園實施環境教育較成熟的“張家港后侑幼兒園”,他們實施綠色環境教育的策略如下:
1、教學活動:通過談話、講故事、唱歌、繪畫、電視、錄像、課件、網頁等形式,引導幼兒認識環境、保護環境。
2、注重一日生活各項活動的相互滲透,以形象、生動的方法對幼兒進行良好環境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
3、開展各種形式的活動
①通過國旗下講話、教學活動、環境教育周、每月一次的環境主題活動等形式開展環境教育。
②利用春游、秋游、參觀農場等“親近大自然”活動,對幼兒進行環境教育。
③利用環境紀念日開展環境教育系列活動。如:植樹節(3月12日)、世界的地球日(4月22日)、“愛鳥周”、“六。五世界環境日”等。
④利用家庭、社區、社會的物質與信息等多方面資源,采用豐富多彩的形式進行環境教育。
⑤組織幼兒積極參加由社會各界組織的保護環境的“綠色行動”。
當然,農村環境教育模式不是一成不變的,可以根據需要產生新的變式,如果“模式”沒有調整,沒有變式就沒有了生命力。
八、環保相關課程
《杰利·杰咪》環保課程到中國《杰利·杰咪》是美國環保作家朱迪·弗萊德曼(JudiFriedman)創作的以一名“環保使者”卡通形象為主角的環保教材,和學生的生活非常接近,融知識、理念和行為參與為一體,形式新穎,具有獨特的教育風格,已翻譯成世界多個國家使用的版本進行教學的試驗。今年,由美中環境基金會向我國引進,到北京、天津和上海試用。在上海,市環境教育協調委員會中小學辦公室委托徐匯區日暉新村小學具體試驗該課程與教材,由朱迪·弗萊德曼親自執教,效果得到各區縣前來聽課的學校教師和教研員的肯定,并認為可以作為供我市小學生使用的環保教材,在部分綠色學校和少科站中推廣。
在上述情報資料的參考下,建立了我園實施本課題的基本框架。我們意識到上海經濟發展規劃的不同需求,使崇明生態島的教育具有區域性特點,因而作為農村幼兒園除了與幼兒教育的目標一致之外,還應具有具體化、現實化和社區性的特點,在幼兒園活動的目標、內容上更切合社區發展和幼兒實際,在教育的途徑和方法因地制宜,充分發揮農村自然地理資源。為此,我園對幼兒進行綠色田園教育,力圖通過本課題的實施,來推進幼兒對自我、自然和社會之間內在聯系的整體認識與體驗,謀求自我、社會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發展。
【農村幼兒園實施綠色田園教育的實踐研究】相關文章:
上一篇:讓環保與我們同行
下一篇:環境教育課程資源的開發
微信客服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