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環保活動案例:可回收的垃圾
環保論文 日期:2019-03-27 作者:vigilia°寶瓜
背景:公園里的垃圾箱――春游的一幕 上周五,幼兒園組織去公園秋游,孩子們盡情地享受著這一天最愜意的時刻:分享各自的美味食品。大家把自己昨晚與家人在超市里親自選購的零食拿出來一起分享。享受美味后,孩子們很自覺地把垃圾扔到垃圾箱,不一會兒,只見一群小朋友圍在垃圾桶前象炸開的蜂窩似的你一言我一語地爭論起來,我走近想看個究竟,只聽小龍的大嗓音:“不對不對,這個蜜餞瓶子應該放在綠色的垃圾桶里,綠色的才是可回收的。”“我的桔子皮呢,是可回收的還是不可回收的?”“還有我的果凍盒子呢,應該放哪一邊?”“這個酸乳瓶不是垃圾,我有用的,我要帶回去做玩具。”
這時,公園里這個原本不起眼的垃圾箱立刻成了小朋友爭議的焦點,由此也引發了一連串關于垃圾的問題來。
分析:
教師隨時隨地加入幼兒的“閑談”中,及時捕捉幼兒生活中有價值的話題,并將幼兒自主生成的熱點話題轉變成有意義的集體學習活動,既滿足幼兒的學習興趣,也提升幼兒的生活經驗和認知能力。
實錄一:爭議“可回收垃圾與不可回收垃圾”
回教室后,教師就昨天公園里的關于垃圾的問題拋出來再次引導幼兒討論:“哪些是垃圾,哪些不是垃圾?怎么定義?哪些是可回收垃圾,哪些是不可回收垃圾呢?”
小紅說:“沒用的東西是不可回收垃圾,有用的垃圾是可回收垃圾。”
小銘說:“扔掉了的東西就不要了,不要了的東西就是垃圾。”
小亞反駁說:“在家里媽媽把我喝完了的飲料瓶扔到垃圾桶里,可是老師叫我們帶來教室,教我們把它做成沙球玩,它是有用的,所以它是可回收垃圾。”
到底哪些是垃圾,哪些不是垃圾?哪些是可回收垃圾,哪些是不可回收垃圾呢?我引導小朋友找找教室里這些利用廢品裝飾墻飾的東西,孩子們都說這不是垃圾,“有用的就不是垃圾”這是孩子們總結出來的。
于是,我就“哪些垃圾是可回收的,哪些垃圾是不可回收的”問題,給小朋友布置了任務:(一)觀察家中的生活垃圾,以畫畫的形式統計在一張表格上帶到幼兒園。(二)給家里一天中產生的垃圾分類,與爸爸媽媽討論和上網查找有關“可回收與不可回收的垃圾”的資料。
分析:
到底什么是毫無用處的垃圾,什么是可以利用的廢舊物品,幼兒不是一下子就能理解的,即使是成人也未必能完全說清楚。我用實例讓孩子去發現和體驗:對同一事物應從不同方位去看待。讓孩子學會根據事例來表達自己的觀點,學會相互辯論,這樣效果比教給他們科學定義和道理更重要,也更有意義。
實錄二:垃圾歸類“記錄表”
第二天,孩子們帶來的與家長一起完成的作業“垃圾分類記錄表”成了小朋友的熱點話題。
“水果皮和核是不可回收垃圾。”
“廢紙是可回收垃圾。”
“裝過菜的袋子是可回收垃圾,因為還可以再裝其它東西。”
“吃完的面包盒子不可以再用了是垃圾。”
“青菜切掉的部分不可以吃了是不可回收垃圾。”
“剩飯剩菜不吃了是不可回收垃圾。”
“不對,剩飯剩菜不是垃圾。我奶奶用它來喂雞,它是小雞的食物,不是垃圾。”
“茶葉盒是用過了可以再用是可回收垃圾,所有瓶瓶罐罐用過了還可以再用也是可回收垃圾。”
等孩子們討論的熱潮退后,我把孩子和家長一起完成的“垃圾分類記錄表”貼在墻上,請孩子們說一說在家里爸爸媽媽是怎樣處理這些垃圾的,并和孩子一起把每個人的記錄表歸納成一份大的記錄表,幫助孩子分析總結:哪些是不可回收垃圾,哪些是可回收垃圾,在可回收垃圾里又進一步分析哪些是可以用來做玩具和裝飾教室的,哪些是不能再利用的,可以放到不可回收的垃圾箱的。
活動結束后,我和孩子一起把班級里的垃圾帶到幼兒園門口的垃圾屋里,讓孩子自己把垃圾分類放到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垃圾屋里。
分析:
《幼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提出: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應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這里,教師充分利用家長資源和社區資源,擴展幼兒生活、游戲、運動和學習的空間。
實錄三:廢品回收站
看著滿滿的垃圾屋,孩子又嚷起來了:“怎么辦呀?老師,這垃圾屋都滿了。”
“沒關系的,晚上就會有清潔工用垃圾車把它們運走的。”
“運到哪兒去呀?”
“不可回收的垃圾運去燒毀,可回收的送到廢品收購站去賣錢。”
正好幼兒園后門旁有個廢品收購站,于是我把孩子從家里帶來的和從教室里整理出來的廢品,帶領幼兒將廢品賣到了廢品回收站。在廢品收購站里,孩子們看了品種繁多的廢品,我還請收購員伯伯介紹這些廢品是怎樣再回收利用的,伯伯給小朋友講了這些廢品是怎樣送去工廠的,工人又把它們做成哪些新產品的廢品利用歷程。
在與幼兒商量用廢品換回的這10元錢如何使用時,孩子們主動說用這10元錢購買新的玩具送給與我們手拉手的農村幼兒園的小朋友。
分析:
幼兒在廢品收購站里不僅親眼看到了各種可回收的廢品,親身感受到了廢品的再利用價值,同時體驗了由廢品變成錢再去買新的物品送給農村小朋友的快樂心情,由此激發了幼兒的愛心。
實錄四:廢物變寶物
幼兒了解到一些物品可以循環使用,如小瓶子、易拉罐、小紙盒等。之前教室里只有一個垃圾桶,現在有三個了:一個是不可回收的垃圾桶,第二個是可回收的垃圾箱,第三個是可再利用的百寶箱。從此,小朋友扔垃圾時會很自覺地給它分類地放。
每當游戲時,小朋友會去百寶箱找玩具替代物,當手工制作時,小朋友會去百寶箱找可制作的東西,小朋友也會時而從家里帶來些瓶瓶罐罐來放進百寶箱。百寶箱里的廢物在孩子們靈巧的小手下變成了一樣樣的寶物。
案例分析:
此次活動源于幼兒園日常生活中的一個偶發情景,是在幼兒一次春游時由公園里的垃圾箱引發出“垃圾――環保”的一次即興的隨機教育,教師借助家長資源預設成一個集體的學習活動,再乘著孩子的興趣點,不斷引發、不斷延伸出系列活動。在整個活動中,孩子們不斷積累了關于環保的知識和經驗,逐漸形成了良好的環保意識,至最后的百寶箱,使其變廢為寶,小朋友們的環保意識得以提升。
附錄:活動圖片
【幼兒園環保活動案例:可回收的垃圾】相關文章:
• 我園環境教育的實踐與思考
• 地球,我們的媽媽
• 幼兒園環保教育的探索
• 如何在幼兒園中開展環保教育
• 幼兒環保教育的幾點嘗試
• 環境教育與幼兒發展
• 2005年生態環境課題總結
• 以環境為主題的紀念日
• 師幼互動中的教師角色
• 環保教育與幼兒的行為習慣培養
• 讓環保與我們同行
• 幼兒園環保教育之我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