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來日本以前,田田已經在北京上了一年幼兒園,可以說,對于幼兒園我們并不陌生。但是日本的幼兒園,有些事情還是讓我目瞪口呆。
1.無數大大小小的包
我們辦理入園手續的第一天,幼兒園就向我們說明,要準備若干個大大小小的包。
書包(統一)、裝毛毯的包、裝餐具的包、餐具盒、裝衣服的包、裝備換衣服的包、裝換下來衣服的包、裝鞋子的包,然后A包多少厘米長,B包多少厘米寬,C包放在D包里,E包放在F包里。
我真是徹底崩潰了!搞不懂為什么日本人要弄出這么多復雜的名堂出來。
經過兩年,我們都對此已經駕輕就熟了,孩子也可以非常有條理地分門別類。我常想,京都人可以對垃圾精細分類處理而不覺其煩,是否和從小所受教育有關?
2.所有的包都由孩子肩背手拿
這是很震撼我的一個場景:早晚接送孩子的時候,看到其他日本家長,無論是爸爸媽媽,還是爺爺奶奶,手里一律空著,而上面所說的那些少說也有兩三個大包(外加書包),都由那些花朵們肩背手拿著,而且還都跑得飛快。
我們呢,自然還是咱國內的傳統:田田空手,我拿包。過了兩天,老師就來和我聊天了:“田田媽,Tina在學校可是什么都自己做啊……”日本人慣于只說半句話,后面的讓你琢磨去。我立刻就明白是在問家里的情形了。看我還在想,老師就說了:“比方說上學時拿包吧……”這就是委婉的提醒。從此就只好讓田田自己拿了。
等開家長懇談會時,我和大家說“在中國幼兒園,習慣家長拿東西”。這回輪到日本媽媽目瞪口呆了,異口同聲地問:“為什么?”
3.反復脫換的行頭
田田的幼兒園是統一服裝,春秋換裝。離園時最外邊都要穿幼兒園的套頭衫,穿短褲,戴蓓蕾帽(夏天戴草帽),穿自己的鞋子;到了幼兒園,就要把套頭衫脫下來,換一種玩耍時的罩衣,鞋子脫下來,換白色的芭蕾鞋。到操場玩的時候,自然再換自己的鞋子。這還不是最麻煩的,開學時老師要求拿一組換的衣服,在我們看來,那自然是防備孩子玩耍時弄臟備用的,然而,并非如此。只要孩子們中午睡了午覺,起來必定要重新換一套。多麻煩(到田田在外邊住宿一個晚上的時候,光備用的換的衣服就要備好多套,真趕上那個“愛穿新衣的皇帝”了)!
剛開始每天早上送田田,田田都要重復那么一套換衣程序。田田在菊花班的時候,看她實在慢,我就不免代勞。但是不久就發現日本的媽媽們都是站在一旁看著孩子,從不伸手幫忙。慢慢體會到,日本幼兒園就是通過這個每天的穿衣換衣,讓孩子練習獨立生活的能力的。通過每天到校后,換衣服、放聯系手冊、自己貼當日的sticker、掛手絹等,從兩三歲開始孩子們養成了有條不紊做事的習慣。
4.大冬天穿短褲
日本幼兒園的孩子,冬天無論多么冷,都穿非常短的短褲上學。剛去的時候,北京的爺爺奶奶非常擔心,說一定要和老師商量一下,因為我們是中國的孩子,受不了這個凍。這個讓我怎么說得出口。就算不重新喚起“東亞病夫”的記憶,起碼也激活“小皇帝”的印象。沒法子,只好入鄉隨俗地狠下心來,為國爭個面子。
不用說,剛入園那時候,田田三天兩頭就凍病了。和日本媽媽說起,答案又叫人目瞪口呆:“是啊,送孩子來幼兒園就是來讓他們得病的。”
看看一個個像小炮彈一樣沖到我面前說“你好”的孩子,那個結實勁兒,我是覺得我們不能把孩子看得太金貴了。
5.0歲參加運動會
剛到幼兒園,就看見很多老師懷里都抱著個嬰兒,看上去也就幾個月大吧,一問,是0歲。
田田幼兒園的班都用花的名字命名,田田的班名曾經是菊花,然后變成百合,現在已經是一株很有大姐姐風范的紫羅蘭了。而0歲的小寶寶,就是桃花班,用日文叫もも,和咱漢字的“毛毛”同音,很形象。
這些0歲的毛毛,不光入托了,而且還要參加幼兒園的一切大型活動,比方運動會、演出發表會等。看著這些0歲的毛毛哭著拼命向前爬,還是有點打動人心的力量的。
6.女孩子踢足球
日本幼兒園到了年中組,開始上每周一次的jumping課,相當于我們的體育和形體課;到了年長組,就有了足球大會,孩子們成天不是練習打鼓,就是練習踢足球,那是真踢啊,而且不停地有幼兒園之間的比賽。田田比賽時弄得身上青一塊紫一塊的,但是體力和勇氣都練出了。
說實話,剛來日本時,田田的表現真是讓人汗顏。日本的孩子一般從十三四歲開始,才往上躥個兒,之前比中國孩子矮很多。田田在班里,那可是鶴立雞群的“龐然大物”,無奈實在是外強中干。日本孩子光著腳在外邊跑,田田呢,榻榻米上有一點沙子,就恨不得踮著腳走路。有一次遠足爬山,最后一個不算,下來的時候,干脆由兩個矮個子的日本孩子攙扶下山。這怨不得孩子,3歲的孩子,根本沒有讓她徒步爬山1小時的經驗。現在好了,去年在香格里拉,在缺氧的環境下,她徒步4個小時沒有任何問題。
7.完全混班教育
在中國時,我們參觀過幾次田田的幼兒園,都是各班在各班上課,到了日本就不同:在上午9:30之前,下午3:30之后,全園的孩子都在一起玩,而且在院子里,大孩子抱小孩子,小孩子追大孩子,玩得很瘋狂。孩子們真正能體會到哥哥姐姐、弟弟妹妹的感覺。孩子們的成長感特別明顯。
8.教育是為了教孩子學會“笑”和“感謝”
在這個幼兒園,似乎完全不重視孩子們的知識教育。孩子們沒有課本,只有每月一冊的
繪本。學校的教學計劃中,完全沒有數學、假名、繪畫、
音樂這些課程,更別說英語、奧數了。不教輪滑,也不教游泳。問教什么,答案永遠也想不到――教孩子們學會笑瞇瞇!
在日本,無論走到哪里,無論和誰講話,“笑瞇瞇”最重要,一個笑瞇瞇的女孩子最漂亮。
還教什么?――教孩子們學會說謝謝。
總之,這里強調的和國內是非常不同。但是通過三年的幼兒園生活,我們發現田田在
音樂、美術、閱讀等方面也有了長足的進步,而這方面的收獲卻是經由綜合教育的方式獲得的。
9.一年到頭數不清的活動
田田他們一年到頭不知道爬多少次山,看多少次湖,觀察多少次動物和植物,除此之外,還要撿橡子,打年糕,開運動會,為社區演出,宿泊,過園節,開發表會,去拜寺廟,作品展……反正是名堂多多。總之,日本的幼兒園的宗旨是:生命在于運動!
10.中國人都不過的節日日本幼兒園過
這也是讓我很吃驚的地方。像上面說的,日本幼兒園過一切他們自己的傳統節日:女孩節、男孩節、納涼節……除此之外,中國的正月初七的七草節(幾位知道?)、二月的節分、七七乞巧節等都要認真地過上一遍。
孩子回來說,今天老師問我這些節日在中國怎么過,我說不知道。慚愧啊,媽媽也不知道!
11.老師的能量
日本一個班,少到10個人,多到30個人,老師都只有一位。開始我是頗為懷疑的,大約把這些孩子都看住也就不錯了。然而,這可真是小看了日本的幼兒園老師。就這一位老師,30個孩子的作品展,30個孩子從無到有的打鼓本領(非常專業啊),30個孩子的美術、音樂、閱讀,30個孩子的生日,30個孩子的大型發表會、運動會全是她,而且有條不紊,像模像樣。
像去年發表會排的是《不來梅的音樂會》。日本的活動向來是一個孩子都不能少的,所以30個人當中,4只母雞、3只貓、5只狗、兩頭驢子,幾個小偷,老師要分別帶領孩子們做好服裝、道具和布景(全部廢物利用),配好音樂,編好劇目。排練一個多月,那可是不小的工作啊!但是看看那位老師表情每天還是輕輕松松的。50多歲的人了啊,佩服!
(摘自“凱迪社區”網插圖:chen)
■責編:唐河
【日本幼兒園令中國媽媽目瞪口呆】相關文章:
• 淺談幼兒園區域活動的開展
• 農村幼兒園信息技術課程資源開發淺議
• 農村幼兒教師專業發展阻抑性因素
• 幼兒園建筑消防設計思考
• 幼兒園音樂教育生活化之淺探
• 幼兒園音樂教學的有效策略探索
• 幼兒園美術教育現狀及對策研究
• 幼兒傷害事故中幼兒園法律責任的情形
• 廣東:義務教育2015年將延伸到幼兒園
• 鞍山市A幼兒園環境教育個案調查研究
• 對農村幼兒園游戲活動的思考
• 談談幼兒園班的班級管理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