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活動是在幼教工作實踐中提煉形成的一種新的教育模式和新的教育理念,與集體教育教學活動這一灌輸式的傳統教育模式相比較,由于它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效果凸顯而已被廣泛運用。我從事幼教工作二十二年了,多年的教育教學經驗表明,通過科學設置、合理安排符合幼兒年齡、興趣愛好和發展水平情況的區域活動,可以讓幼兒在寬松、愉悅的學習環境中,體驗操作和交往的樂趣,積極主動地發現、探索和表現,全面促進幼兒身心健康成長。我認為開展幼兒園區域活動要重點把握三大要素,即教師、材料、幼兒,它們三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一、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教師應成為幼兒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可見教師的引導在區域活動的開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教師要適時介入
常常有這樣的情況:一個幼兒在認真操作的時候,教師走過去問:“你在做什么呀?能告訴老師么?”幼兒處在大腦發育階段,注意力一旦轉移就很難再集中過來,這樣不但起不到應有的指導作用,反而會影響幼兒的正常思維甚至創造力,達不到區域活動的教育目的。因此,在幼兒進行動手操作和動腦思考時,教師不要輕易上前打擾,而應在其做完這件事情后再進行必要的詢問,并及時以適當的方式給予應答。
(二)教師要善于觀察
觀察是教育的先導,教師只有在善于觀察、充分了解的基礎上,才能提高指導幼兒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區域活動基本以自然觀察為主,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教師要了解掌握幼兒行為發生的時間、背景,注意捕捉隨時散發的各種信息,必要時可做一定紀錄,整理歸納后獲取一些有指導價值的資料。
(三)教師要因人施教
要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興趣愛好和發展水平,結合近期的教育目標進行分類指導,堅持因材施教。如有的幼兒喜歡建筑區,以后想當建筑師;有的幼兒愛好科學區,抱有將來要當科學家的志向。雖說小時候的夢想總有些幼稚,志向多少有些盲目,但教師只需順著每個幼兒的想法進行適時引導,就能夠使得幼兒學習起來更有樂趣、更有動力、更有方向。
(四)教師要積極評價
幼兒都有表現自己的欲望和想要被別人肯定的奢望。因此,教師在幼兒取得成績或者是小小的成功時,就要趕緊給予肯定和表揚,以此激發出他們的自豪感。要知道教師肯定的語言,哪怕是做些肢體語言,諸如輕撫學生的肩膀、豎起大拇指等,對學生們的健康成長都是很重要的。
二、合理運用材料的載體作用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說:“兒童的智慧源于材料。”材料是區域活動教育意圖的物質載體,材料的投放往往決定著幼兒將會獲得什么樣的收獲,得到什么樣的發展。
(一)材料的層次性
通過觀察、評估每一個幼兒的發展狀況,教師要為不同發展水平的幼兒提供不同層次的材料。一要從不同年級幼兒的需要考慮,提供操作性的材料。小班幼兒喜歡模仿,好奇心強,可借助圖片范例,保證學生順利完成活動。大中班幼兒動手能力較強,思維也較敏捷,要注意材料的多樣性和豐富性,以滿足他們自主發展的需求。二要從幼兒的喜好著眼,提供趣味性的材料。如在“我要上小學啦”區域活動中,按照小學的構建模式精心設立了“
音樂室”“美術室”“閱覽室”“體育室”“實驗室”“勞技室”“教室”“辦公室”八個區域。幼兒可根據興趣愛好選擇不同內容的區域,通過操作,提高他們的自信心、想象力和動手能力。三要從同班幼兒的發展出發,提供可變性的材料。幼兒的發展是存在個體差異的,要考慮材料內容的深淺程度既要符合幼兒原有水平和基礎,又能促進幼兒在原有基礎上的有所提高。如在“做針線活兒”區域活動中,投放的材料有針、繡花線、毛線、小裙子、小上衣以及大小、顏色、形狀不同的紐扣和珠子。發現能力強的幼兒會自己穿針、在小裙子上按一定規律(按紐扣顏色或形狀)釘紐扣,能力弱的幼兒則選擇教師提供的穿好線的針,穿大珠子。照此提供材料,就能滿足不同幼兒的發展需要。
(二)材料的季節性
自然界有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天然材料,我們要不遺余力地挖掘和利用。一年四季中動植物可謂琳瑯滿目、變化無窮,這些形態質地各異的事物,極大地豐富了活動區材料。如在美工區,可以將麥粒、豆子、花生等制作成各式各樣的裝飾品,還可將土豆、蘿卜、黃瓜等裝飾成惟妙惟肖的小動物。這樣,幼兒不僅認識了一年四季,還將四季中存在的事物,采取剪剪、貼貼、畫畫的手段做成了一個個小作品。如果教師把這些作品布置在教室里,幼兒的榮譽感和成就感那就更大了。
(三)材料的價值性
在收集利用廢舊材料的過程中,可以借此循循善誘地向幼兒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如用舊掛歷紙剪“窗花”,用舊毛線學編織,用方便面盒種蔬菜,用雞蛋皮畫圖案等等。這些廢舊材料的收集利用,拓寬了幼兒的思維空間和想象力,有利于磨煉幼兒的意志性格,有利于促進幼兒獨立人格的良好形成。
三、注重體現幼兒的主體作用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兒童的能力才干來自他們的手指尖。”幼兒是區域活動的主體,在區域活動中要力求推行“自主、自行、自由”,注重體現幼兒的主體作用。
(一)讓幼兒自主學習掌握
幼兒往往表現出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過主動參與活動,充分顯示自主學習的興趣和能力。如幼兒平時跟家長逛超市,對超市的情景比較熟悉,在設計“超市購物”區域活動時,學生們熱情高漲,主動為超市取名、布設環境、確定人員、落實分工,操作中學生們也就很投入。
(二)讓幼兒自行解決疑惑
營造一個輕松活潑且富有啟迪性的氛圍,可使幼兒產生無限的想象和創造的欲望。如角色游戲區中“菜場”的“顧客”要買“海帶”,可惜沒有存貨,于是學生們動腦筋、想方法,極力尋找合適材料(如紙條或布條)來替代完成,由此激發了幼兒克服困難、解決問題的能動性,同時還發揮了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三)讓幼兒自由組團發展
教師要為幼兒提供與同伴學習和游戲的機會,讓幼兒在區域活動中學會合作,提高交往能力。如美工區“漂亮的傘”制作過程,要通過設計室的設計,然后送到制作室去制作。這個活動材料內容復雜,方法步驟很多,組合難度較大,一個幼兒不可能獨立完成,大家必須協商配合,組團發展,只有這樣才能共同創作出漂亮的小傘。
以上是我開展幼兒園區域活動的膚淺體會,在實踐中還有亟待共同探究的問題,仍需大家繼續去挖掘,以此不斷推動幼兒的全面發展。
(責編 張景賢)
【淺談幼兒園區域活動的要素作用】相關文章:
• 淺談幼兒園區域活動的要素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