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數學教案《滾一滾》含反思適用于大班的數學主題教學活動當中,讓幼兒激發探索的興趣,發展其觀察、比較的能力,能叫出球體、圓柱體的名稱感知它們的外形特征,培養幼兒的嘗試精神,發展幼兒思維的敏捷性、邏輯性,快來看看幼兒園大班數學《滾一滾》含反思教案吧。
活動設計背景
我班的孩子對于會滾動的物體十分感興趣,并樂此不彼。為了進一步激發幼兒探索的興趣,并發散幼兒的思維,我設計了“滾一滾”的教學活動,從而豐富幼兒相關的知識,并在親身體驗中,試著讓幼兒發現問題,探索問題,解決問題。促使幼兒的觀察能力,比較能力都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活動目標
1、能叫出球體、圓柱體的名稱感知它們的外形特征。
2、激發幼兒探索的興趣,發展其觀察、比較的能力。
3、培養幼兒的嘗試精神,發展幼兒思維的敏捷性、邏輯性。
4、積極參與數學活動,體驗數學活動中的樂趣。
5、發展幼兒的觀察力、空間想象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區分什么物體容易滾動。
活動準備
1、收集各種能滾動及不能滾動的物品。
2、表面平滑度不同的木版若干。
活動過程
一、找出能滾動的東西
1、每位幼兒自由選擇一樣物品,要求在玩的時候想一想:自己玩的是什么玩具。是怎樣玩的?還發現了什么?”(幼兒選擇空地玩玩具,教師細心觀察幼兒的各種玩法)
2、集中。提問,你玩了什么東西,是怎么玩的,有什么新的發現?(幼兒根據自己的玩法回答,如:“我玩的是可樂桶,我一推它,它就向前滾。”“我玩的是方積木,我一推它,它就向前滑。”等)
3、分類:請幼兒分別將能滾的和不能滾的玩具放在兩個筐中,并請能力強的幼兒檢查是否放對了。
二、區分能滾的東西有什么不一樣
1、讓幼兒再玩一玩能滾的物品,玩的時候向不同的方向滾一滾、擋一擋,將各種能滾的物品比一比,說說它們有什么不一樣。(幼兒帶著問題自由操作,教師從旁觀察,并適時給予指導)
2、集中提問。在玩會滾動的東西時,你發現了什么?(如:“我玩的是小球,一推它就向前滾,一擋,它就向別的方向滾,我把小球放在地上,它站不住總向周圍滾。”又如:“我玩的是可樂桶,一推,它就向前滾,一擋,它就停下來。我把小可樂桶放在桌上,它能立住。”等)
3、分類:請幼兒分別把能向不同方向滾的玩具和只能向前后或左右滾的
4、豐富幼兒有關知識:能向不同方向滾的叫做球體,兩端是圓形且一樣大,中間一樣粗,只能向兩個方向滾動的叫圓柱體。
5、請幼兒結合生活經驗講一講:還有什么東西是球體?圓柱體?
6、幼兒用球體和圓柱體分別放在不同的木板上滾一滾,看有什么不一樣?
7、老師和幼兒共同小結:木板表面平與不平,東西在上面滾的速度不一樣;木板放置的斜度不一樣,東西在上面滾的速度也不一樣。
教學反思
本活動利用幼兒在日常生活和游戲中獲得的經驗,引導幼兒關注并探索
滾動這一科學現象,從猜測性的探索——實踐操作性的探索,使幼兒在探索活動中積累關于圓形物品容易滾動的經驗。我不要求幼兒準確地掌握和理解滾動這個科學概念,而是強調讓幼兒親身經歷探究和發現的過程,并從中獲得有關科學經驗,這些經驗可能是幼兒能夠感受到卻不能用語言表達出來的,但教師不能低估它們對于幼兒的意義,在活動中,教師應鼓勵幼兒把每一樣東西都試一試,使幼兒在操作實踐的過程中,自然地獲取和豐富科學的經驗。
小百科:滾是中國姓氏之一,藍姓改變而來,今分布在我國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本意為翻滾、沸騰。
【幼兒園大班數學教案《滾一滾》含反思】相關文章:
• 幼兒園小班數學教案《大小分類》含反思
• 幼兒園小班數學游戲教案《分餅干》含反思
• 幼兒園小班游戲課教案《音樂貓捉老鼠》含反思
• 幼兒園小班優秀數學教案《森林小衛士》含反思
• 中班優秀數學教案《7以內數量的多少》含反思
• 幼兒園中班下學期數學教案《小動物乘火車》含反思
• 幼兒園小班優秀數學教案《青團子》含反思
• 幼兒園大班數學優質課教案《學習7的組成》含反思
• 幼兒園大班數學游戲活動教案《挑戰一分鐘》含反思
• 幼兒園大班教案《20以內加減法》含反思
• 幼兒園小班教案《晾襪子》含反思
• 小班數學優質課教案《快樂的羊村》含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