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捉兒童敏感期讀后感
捕捉兒童敏感期讀后感1
春節假期已接近尾聲,同時進入了收心階段,為新學期的開始做好準備。在假期的讀書活動也已進入書寫感悟階段,身為幼兒教師的我,雖然接觸了一些前沿的教育理念,但是,在閱讀了《捕捉兒童的敏感期》后,才使我對敏感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同時也使我深深的意識到,每個敏感期的發展對孩子的成長是多么的重要!
再閱讀此書時,我邊看邊與班中幼兒或者是兒子的情況與書中介紹的情況進行對比,腦海中再現著種種“令我頭疼的事件”。一般的小孩出生后就會把手放到嘴里,而兒子一直是小手里嘴巴遠遠地,受原生家庭以及社會理念的影響,我還慶幸兒子從小就講衛生,沒想到,到了中班,反而是經常把手放在嘴巴里,為此經常挨吵,越大越不講衛生。至此才知道,原來是兒子遲到的手的敏感期才補上來,我的不斷的阻止,不知給兒子造成了多大的傷害。
秩序的敏感期后,兒童形成了一種秩序的內在模式,一旦成人破壞了這一秩序,兒童就會哭鬧、焦慮,表現出不可逆性。當我看到這句話時,我第一時間想到了班中的澤澤,如果一件事沒有按照他的想法和意圖去辦,他的情緒就會產生劇烈的變化,發脾氣、哭鬧,非常難以變通,有時會到難以理喻的地步。這些都被我們這些成人定義為“任性”、“胡鬧”,殊不知,他是到了執拗的敏感期。
作為一名幼兒老師,我們每天都會不斷地聽到孩子們的“告狀聲”,“老師,XX打了XX小朋友”“XX拿了別人的東西”……我曾經為這些“告狀聲”苦惱,也曾經為這些“告狀聲”應付。如今才知道,兒童和成人不同,成人大都有別人的閑事不管的心理。而孩子天生就有內在的秩序感,他喜歡遵守規則。只有兒童和一些保持了這份美德的成人,才會把規則融入生命。如果兒童內在的秩序以及外在環境的秩序被權威替代,那么決定孩子內心的就是成人。兒童就會產生懼怕的感覺,這種無序的環境是兒童喪失了安全感,最終,這種環境會培養和滋生出懂得叢林規則的孩子,人格就會淪落。
孩子的成長伴隨著一個接著一個的敏感期,我們應學會耐心等待孩子,會為孩子的完美需求提供理解和支持,會為孩子的每一種狀況欣賞和陶醉,為孩子們開拓一個嶄新的成長環境。
捕捉兒童敏感期讀后感2
過去了就永遠回不來,很多事物只能成為回憶,就是因為當時沒有好好把握。這是看完孫瑞雪先生的《捕捉兒童敏感期》的最大感想。
看過《爸爸去哪兒》、看過《超人回來了》……還有很多很多。電視娛樂都開始這樣關注孩子的成長,現實中的家長更是重視。那么相信大家一定聽過敏感期這個詞,專業得說就是指特定能力和行為發展的最佳時期,在這一時期個體對形成這些能力和行為的環境影響特別敏感。其實就是我們說的孩子長到一定時候表現出的不同。你看到過孩子撿地上的東西,然后放進嘴巴里嗎?你看到孩子自己咬自己的腳嗎?你聽到孩子某一個時間特別愛講話但是有講不清楚嗎?……其實我覺得敏感,包括孩子本身,以及家長。孩子到了那個時間,而家長就要捕捉這個時間。
書中將理論與實例結合,將每一個敏感期繪聲繪色得展現在我們的面前。
嬰兒7個月左右出現走的敏感期。起先拒絕坐,然后開始走,上下樓梯都要自己來,哪里不平偏要往哪里撞。這可能是父母最累的時候……走的敏感期中兒童是一個自由、活躍的個體,他擁有空間的能力從此開始越來越強。
1歲半到2歲期間,兒童會有一個對細微事物感興趣的敏感期。床上的一絲頭發,地上的一根小草……但兒童并不總是這樣。手的敏感期到來時,兒童有一個抓的過程。一把抓,二指抓,三指抓。很多成人用手很笨拙,不會拿筷子,不會用手指夾圍棋子,不會點鈔……這都和童年期手的發展有關。
音樂的敏感期呈螺旋狀發展。2歲的幼兒就能把握節奏;3——4歲時開始對簡單而重復的旋律感興趣;5——6歲后開始選擇自己喜歡的音樂并自發用動作表達;6——8歲時已經能深深沉浸在音樂中……
處在身份確定敏感期的兒童,會選定一個偶像并時時模仿。“我是忍者神龜!”“我是超人!”通過吸收偶像的人格特點,兒童建構自己的人格狀態,最終形成自我。
……
每一個時刻都是至關重要的,錯過了,將影響孩子的一生。孫瑞雪先生的這部著作值得我們大家無數次的翻閱。
捕捉兒童敏感期讀后感3
最近幾天讀著網上下載的《捕捉兒童敏感期》,文中介紹的敏感期的真實案例,確實像一把金鑰匙,引領著我了解兒童成長的規律。以前孩子的一些行為我不理解或簡單的理解為是小孩子的幼稚行為,但看著本書,我從中找到了答案。
所謂敏感期,是指在0--6歲的成長過程中,兒童受內在生命力的驅使,在某個時間段內,專心吸收環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質,并不斷重復實踐的過程。順利通過一個敏感期后,兒童的心智水平便從一個層面上升到另一個層面。
去年冬天有段時間佳凝對裙子“情有獨鐘”,天天要穿裙子去幼兒園,有時還問我她美嗎。當時我簡單的認為她在“臭美”,現在看來,那是她審美的敏感期在發展。
佳凝在家用各種凳子擺她的家,輕易不允許別人動。前幾次奶奶趁她上幼兒園時把凳子收了,惹的佳凝很不高興。奶奶一次次的收,佳凝一次次的擺,從幼兒園回家佳凝會先檢查她的凳子是否被挪動。現在我知道了她的這種行為源于秩序感,她要保持她的那個家的原樣。她一次次的擺,是執拗敏感期的一種表現。
單身宿舍是公廁,每次去廁所時,佳凝要先看看哪個廁位干凈。若達不到她理想的干凈程度時,佳凝會轉身回家用她的小便盆。以前我只是簡單的理解為小孩還挺愛干凈呢,原來她是在追求完美。
最近佳凝在家又玩起了泡泡水,瓶瓶罐罐的裝滿水,還要加上點肥皂或洗衣粉。要按以前我會強烈制止,玩水弄得到處濕乎乎的,還要浪費肥皂。但現在我知道不能過于“干擾”她了,要給她充分的自由。
佳凝喜歡啃指甲,現在我在想,是不是她“口的敏感期”時被打擾,現在正在補課呢。
兒童的各種敏感期結合在一起,要陪她度過6年。這6年內,各個階段有不同的敏感期。如果各種敏感期的動作沒有被外界(家長和老師)所打擾,她就會發展得很全面。否則,孩子自身有一種修補的功能,將占用其他時間、場合彌補。如果6年內都沒有彌補,則孩子的發展不全面(可能長大后會出現其他問題--屬于潛在的)。很遺憾自己是個“粗心”的媽媽,沒有更早些了解兒童的敏感期。但慶幸現在我已讀著《捕捉兒童敏感期》,且決心要做個細心的媽媽,以后要多觀察孩子的言行,不“干擾”她的成長,要多從孩子的角度出發多理解孩子。
捕捉兒童敏感期讀后感4
自從有了孩子之后,對于孩子的成長關注地越來越多了。那天在看雜志《時尚育兒》時,發現了這本書《捕捉兒童敏感期》,該書收錄了一百多個孩子敏感期的真實案例,通俗易懂,而且作家還針對每個不同個案均作了點評,全面深入地揭示敏感期這一生命現象,引領讀者了解兒童成長的規律,從而使孩子順利通過敏感期,讓每個孩子在愛和自由中健康成長。
我讀了之后,受益匪淺。作為家長,作為幼兒教師,了解幼兒的敏感期是非常重要的。敏感期是培養孩子的性格、興趣、思維能力和獨立能力的最佳時期,敏感期得到充分發展的孩子,頭腦清晰、思維開闊、安全感強,能深入理解事物的特性和本質。書中寫到4——5歲的敏感期“婚姻、出生、情感、人際關系、審美、數學概念、身份確認、性別、繪畫、識字。”5——6歲的敏感期“婚姻、書寫、數學邏輯、社會性興趣、動植物、實物、收集。”6歲以上的敏感期“易些螺旋形狀敏感期,一直伴隨著孩子成長到12歲。繪畫、音樂、語言、審美、對空間的認識、人際關系、秩序、獨立、理財。”
其實每個孩子來到這個多彩繽紛的世界,就象一張純潔的白紙,要在上面繪畫絢麗的色彩,規劃美好的人生,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他們接觸的第一生活環境。孩子在父母的關愛之中逐漸認識世界,經歷從不懂到懂、從不知道到知道這個成長過程。“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天下父母共同的愿望,因此,作為孩子的父母必須以身作則,做孩子的良師益友,為孩子樹立良好榜樣,使自己真正成為勝任的第一任老師。書中如有好多的案例如:“涂色”、“破壞性行為”、“秩序成習慣”等個案孩子的行為,分析的非常好。
還有我覺得家園共教非常重要,幼兒園是孩子的第二個家,是孩子建康成長的沃土。孩子的培育工作,只靠幼兒園單方面的教育是不夠的.,家長的緊密配合是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環節,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家長應該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孩子的教育工作,與老師建立良好的溝通渠道。家園攜手共同教育,為孩子順利通過敏感期奠定堅實的基礎,促進孩子健康成長。
《捕捉兒童敏感期》的確是一本很好的育兒書籍,我看了之后得到了很大的啟發,作為幼兒教師的我,不但可以在幼兒敏感期對幼兒進行正確的引導而且還可以在做家長工作上有很大的幫助。作為家長的我,從中也了解到在接下來的日子里我可以從哪些方面來教育我的孩子,讓我的孩子順利地通過這些敏感期,健康在成長!
捕捉兒童敏感期讀后感5
最近一段時間,我讀了一本書,它的名字叫《捕捉兒童敏感期》,該書收錄了一百多個孩子敏感期的真實案例,通俗易懂,而且作家還針對每個不同個案均作了點評,全面深入地揭示敏感期這一生命現象,引領讀者了解兒童成長的規律,從而使孩子順利通過敏感期,讓每個孩子在愛和自由中健康成長。
我讀了之后,受益匪淺。對家園共教十分有益,作為幼兒教師了解幼兒的敏感期也是非常重要的。敏感期是培養孩子的性格、興趣、思維能力和獨立能力的最佳時期,敏感期得到充分發展的孩子,頭腦清晰、思維開闊、安全感強,能深入理解事物的特性和本質。其實每個孩子來到這個多彩繽紛的世界,就象一張純潔的白紙,要在上面繪畫絢麗的色彩,規劃美好的人生,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他們接觸的第一生活環境。孩子在父母的關愛之中逐漸認識世界,經歷從不懂到懂、從不知道到知道這個成長過程。“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天下父母共同的愿望,因此,作為孩子的父母必須以身作則,做孩子的良師益友,為孩子樹立良好榜樣,使自己真正成為勝任的第一任老師。書中如有好多的案例如:“涂色”、“破壞性行為”、“秩序成習慣”等個案孩子的行為,分析的非常好。
家園共教,幼兒園是孩子的第二個家,是孩子建康成長的沃土。孩子的培育工作,只靠幼兒園單方面的教育是不夠的,家長的緊密配合是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環節,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家長應該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孩子的教育工作,與老師建立良好的溝通渠道。家園攜手共同教育,為孩子順利通過敏感期奠定堅實的基礎,促進孩子健康成長。
《捕捉兒童敏感期》的確是一本很好的育兒書籍,我看了之后得到了很大的啟發,作為幼兒教師不但可以在幼兒敏感期對幼兒進行正確的引導而且還可以在做家長工作上有很大的幫助。對于家長提出的疑問也能做出正確的分析,讓孩子在充滿愛、充滿快樂自由的環境中成長。不過自己的經驗和學識還有點欠缺,還需進一步的閱讀分析。
捕捉兒童敏感期讀后感6
閱讀了《捕捉兒童敏感期》一書中的案例和孫瑞雪老師對案例的深入點評,我從中學到了很多解決問題的方法,也想起了以前在迎賓幼兒園時發生的一些和書中案例相似的事情,那時都會錯誤地理解孩子的一些做法,甚至扼殺了孩子的某個敏感期。
本學期構建區角,小朋友帶了自己的玩具來幼兒園。有的小朋友,老師通知家長多次,但都沒有把玩具帶來,后來經詢問才知道孩子堅決不讓帶。每次媽媽想偷偷帶來,孩子發現后都會大哭大鬧一場,媽媽還說孩子很小氣,怕東西帶來后別的小朋友玩,他從不讓別人玩他的玩具,就算是他不喜歡的也不行,真拿他沒辦法,也許是獨生子吧,特自私。”我認同了孩子媽媽的話,同意“孩子很自私”的說法。
現在我明白了,這個時候的孩子跟自私毫無關系,而是自我意識逐步形成。此時的父母和老師應滿足兒童的需求,不要譴責孩子的行為。要給孩子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因為這是兒童建構自我的開端。
戶外活動時,孩子們總喜歡拾地上的小東西,把它當成寶貝一樣捧在手心,或裝進口袋,被我發現后,告訴孩子們不許撿地上的東西,它不衛生,并要求孩子把它扔掉,看著孩子們扔東西時依依不舍的樣子,現在回想起來,我的做法太殘忍了。如今閱讀了《捕捉兒童敏感期》,便知道了一些正確的做法,那就是給幼兒自我發展的空間,給他充分的自由。
嬰兒從一出生進入了第一個敏感期:口的敏感期,現在我明白了嬰兒最初是用口感知世界的,首先用口喚醒了自己的手,用手去探索。以前不知道孩子們專心反復地做他喜歡的事時是他的某個敏感期到來了。自從閱讀了《捕捉兒童敏感期》,我特別喜歡去捕捉班上幼兒的敏感期和書中對照深刻體會一下。
一天,孩子們喝完水后送水杯,把水杯擺回杯架后,其他小朋友都回座位了,只有琦琦小朋友站在杯架前邊看邊說。原來杯架上的數字吸引了她,想起近幾天她總是喜歡問我一些字的事,我知道她認識數字的敏感期到了。她邊讀邊問:“老師,這是‘8’嗎?那是‘19’嗎?這是什么?”我依次告訴她,并一一讀給她聽,她邊聽邊小聲跟讀,我放慢速度把每個數字讀清,生怕她聽不清楚讀錯了。
這時期的孩子對敏感的對象因為感興趣而投入,因為投入而專一、持久。成人千萬不要打斷孩子,而是應該先觀察再判斷,否則會扼殺孩子敏感期的萌芽。雖說孩子失去的敏感期有些可以彌補回來,但畢竟有缺憾。希望老師一定要細心觀察,為幼兒的敏感期多做準備。班上已經有明顯的教具:班上的物品和門窗都貼著相應的詞語,還有識字家園。也可以在發作業時讓識字敏感期中的幼兒對應著小朋友的名字去識字。讓兒童把文字和語言與它對應的對象在自己的生活中聯系起來,以便孩子能深刻地記住并理解地識字。成人要多給幼兒展示自我、發展自我的機會,更要給幼兒充分的愛和自由。
我非常感謝王老師給我們這次學習的機會,讓我有幸閱讀了《捕捉兒童敏感期》,我感到非常幸福。這本書會讓我更愛我的孩子,我也會把我的愛傳遞給我遇到的每個孩子。我呼吁所有父母不要光用嘴說愛孩子,要用實際行動來表示吧:多抽出時間陪孩子,多觀察孩子,多給孩子自由發展的空間,多關注并捕捉孩子的每個敏感期,讓我們的孩子在愛和自由的環境下健康快樂地成長。
捕捉兒童敏感期讀后感7
《捕捉兒童敏感期》是著名兒童教育專家孫瑞雪的編著的書,本書深入地揭示“敏感期”這一生命現象,就如書中所說:“了解了敏感期,父母就可以了解兒童成長的規律,破破譯兒童內心的秘密,幫助孩子順利通過一個敏感期,并釋放內在的新的生命力。”所以“這是愛孩子的書,而不是教孩子的書。”
《捕捉兒童敏感期》是一次在網上給單位買書的時候無意中看到好評如潮便給自己下了訂單,買回來后從7月到9月一直擱置在書架上,直到順利搬家完。10月用了四個周末的女兒上輔導班的時間閱讀完。這是自己今年最認真閱讀的一本書,每看完一個篇章就做了標注和寫下關鍵詞,以便提醒自己再次回看的時候能夠抓住重點,再此也特別推薦給家有小寶貝的媽媽們。
本書有8個篇章,在第一章,作者通過4個孩子的敏感期故事:從嬰兒吃手、腳丫、玩具等用口來感知世界,了解外在,建構自我,說明孩子從出生敏感期就開始了,這也是口的敏感期;孩子之間交換,在成人看來屬于不等價,而在交換背后卻藏著孩子的秘密和感覺,有著他們的喜悅;在秩序敏感期,我們會發現孩子們必須按照既定的規則做事,如果大人破壞規則他們會要求不斷的重新來,她也會要求大人或者小伙伴們按照自己擺放玩具的要求放好,這也是兒童的“直線式思維”,到了“追求完美”的敏感期;孩子對繪畫和音樂有著天然的直覺,在這一時期,如果被家長們發現和抓住,為孩子提供藝術環境,那么就能很好的進行“潛力開發”。讀完第一章,讓讀者對敏感期有了一定的了解,也讓讀者對探索孩子有了興趣,因此,在后面的章節中,作者分別從0—2歲、4—5歲、5—6歲和6歲以上兒童發展中的敏感期做說明,每個階段通過孩子與家長、老師的故事進行闡明各個敏感期。
什么是敏感期呢?書中給出的定義是:敏感期是指0—6歲的成長過程中,兒童受內在生命力的驅使,在某個時間段內,專心吸收環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質,并不斷重復實踐的過程。本書作者在介紹敏感期的時候,也給我們介紹了蒙臺梭利教學法的美好——為孩子提供一個寬松和愛的環境,讓孩子們保持天性自由發展。
讀完敏感期,讓我再次重新認識女兒在成長過程中的小故事,比如:剛出生下來為什么總是愛吃手和腳丫子,很多次把腳丫子放入口中,被我制止逗她玩,而她還吃得津津有味;家里的玩具和書也是被她咬,總是擔心她把細菌或者不能吃的物品吃進去掐住;不喜歡照顧她的奶奶穿黑色的衣服,奶奶穿了黑色的衣服她就哭,就讓奶奶脫;小朋友來家里做客,不讓別人動她的玩具,如果玩了玩具必須是放在她的地方,放錯了她就大哭,讓人覺得孩子不可理喻太自私了;愛美是人的天性,小女孩經常踩著我的高跟鞋,拿著我的化妝品給自己涂涂抹抹——很多的為什么,也讓我在這本書找到了答案。讀完此書,讓我們認真的面對孩子的每一個敏感期,陪伴她成長。
每個敏感期的到來都是短暫的,也會是轉瞬即逝的,如果在敏感期我們沒有好好“保護”它,在12歲之前只要給予孩子足夠的愛與自由,也是可以彌補的。作者說:“在愛中長大的孩子,將來一定會勇敢、堅定、樂觀、充滿自信,擁有這樣一個孩子,幸福會像空氣一樣包圍著我們。”
捕捉兒童敏感期讀后感8
《捕捉兒童敏感期》一書是資深幼兒教育專家孫瑞雪老師所編著,該書收錄了200多個孩子的敏感期真實案例,通俗易懂,而且孫老師還針對每個案例進行了點評,全面深入地揭示敏感期這一生命現象。引領讀者了解兒童成長的規律,從而使孩子順利通過敏感期,讓每個孩子在愛和自由中健康成長。
所謂敏感期,是指在0—6歲的成長過程中,兒童受內在生命力的驅使,在某個時間段內,專心吸收環境中的某一事物的特質,并不斷重復實踐的過程。順利通過一個敏感期后,兒童的心智水平便從一個層面上升到另一個層面。敏感期得到充分發展的孩子,頭腦清楚、思維開闊、安全感強、能深入理解事物的特征和本質。0—6歲的兒童,如果敏感期沒有得到良好的發展,到了6—12歲還會有彌補的機會,但是,這有個前提,那就是6—12歲期間,兒童必須有一個充滿愛和自由的成長環境。現實是,在學習壓力下,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得到的心理幫助和關懷非常的少。
讀了這本書之后,我受益匪淺。做為一名家長,了解幼兒的敏感期是非常重要的。敏感期是培養孩子的性格、興趣、思維能力和獨立能力的最佳時期,敏感期得到充分發展的孩子,頭腦清晰、思維開闊、安全感強,能深入理解事物的特性和本質。其實每個孩子來到這個多彩繽紛的世界,就象一張純潔的白紙,要在上面繪畫絢麗的色彩,規劃美好的人生。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他們接觸的第一生活環境,孩子在父母的關愛之中逐漸認識世界,經歷從不懂到懂、從不知道到知道這個成長過程。“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天下父母共同的愿望,因此,做為孩子的父母必須以身作則,做孩子的良師益友,為孩子樹立良好榜樣,使自己真正成為勝任的第一任老師。書中有好多常見的案例如:“涂色”、“破壞性行為”、“秩序成習慣”等,分析的非常好,家長們很值得一讀。
《捕捉兒童敏感期》的確是一本很好的育兒書籍,他是家長打開孩子心靈之門的一把鑰匙,讓我們真正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讓我們能了解他們、幫助他們、愛護他們,讓孩子在充滿愛、充滿快樂自由的環境中健康成長。
捕捉兒童敏感期讀后感9
每一次讀孫老師的書都會有一種恍然大悟的感覺,這一次也不例外。之前只聽說過青春期,更年期等,對于兒童敏感期還是第一次了解。原來兒童的成長是由一個又一個的敏感期構成的,順利通過一個敏感期,兒童的心智水平就會從一個層面上升到另一個層面。而敏感期發展的好壞直接決定了一個孩子能否成長為一個正常的,優秀的人。
以下是我根據此書對哥哥的女兒——睿嫣,處于兒童敏感期的一些案例分享。
進入口腔敏感期時,睿嫣喜歡在床上抱著大可樂瓶翻滾,并嘗試用嘴咬開瓶蓋。當時她還不到一歲,做這個動作有些費勁,但她并不氣餒,可以持續做十幾分鐘,時常把自己累得氣喘吁吁。睿嫣有一只黃色的小熊,每次給她小熊,她都會去咬小熊的鼻子。去超市看到娃娃時,也是抓過來咬一通。有一次,家里的地上放了一袋芒果,睿嫣抓起來就往嘴里送,芒果皮的味道可不好吃,她馬上做出難受的表情,迅速的把嘴里的東西往外吐。哈哈哈,小家伙口的功能已經建立并獨立起來,正在用口來認識世界呢!
睿嫣一歲左右時,恰好家里的沙發破了一個不起眼的小洞,她發現了,便開始用手指去摳。小洞被摳大了,棉絮露了出來,她便把棉絮往外掏,于是那段時間她總是專注于這份工作,樂此不疲。接下來我發現她對紙箱子很感興趣,于是便把她放到紙箱子里,她時而蹲下,時而站起,有時還會扶著箱子不停地搖晃,臉上露出興奮的表情。一不留神,箱子搖晃得太厲害了,她就面朝地板摔了個大馬趴,繼而哇哇大哭。無奈,我開始為她留心更安全的地方。然后我發現,每次打開洗衣機時,睿嫣都喜歡往洗衣機里扒拉,但是她個子夠不著,什么也看不到。
于是我把她抱進去,當然我事先拔掉了電插頭。進入這個空間,睿嫣有時手舞足蹈,有時又安靜得出奇,她可以自己在里面玩上30,40分鐘。很顯然,她對這個空間很滿意,這種狀況持續了一個星期左右吧。當時,我只是想帶她的時候省些力氣,沒想到恰好滿足了她在空間敏感期時對空間探索的要求。
3歲左右,睿嫣到了剪紙敏感期。每次握起剪刀,她都會拿起紙張剪個不停。我們會拿一些廢報紙給她剪,有時她會要求要一些白紙,我們提供的條件應該是滿足了她的需求,所以她并不會拿剪刀去剪衣服啊,窗簾之類的東西。其實,我并沒有認真看過她剪的過程,只是每次剪完,她都是一副很滿足的樣子,我覺得這樣就夠了。但我媽媽是個愛干凈的人,面對睿嫣剪了一地的紙,媽媽會不高興,會不允許。但我不這么想,因為小時候我也喜歡剪紙,我喜歡把紙張先剪成一條一條的,不完全剪斷,然后再一排一排的剪下去,剪得碎碎的。我喜歡聽剪刀剪在紙上的“沙沙”聲,讓我覺得很舒服。我不知道睿嫣是出于什么目的來剪紙,但我看得出剪紙帶給她的愉悅感。于是,為了保護我們感同身受的愉悅感,我和睿嫣約定,自己收拾掉廢紙是允許她剪紙的唯一條件。睿嫣爽快答應了,也如約做到了。就這樣,我倆共同幫助了她自己度過這段剪紙敏感期。
以上是我對睿嫣處于部分敏感期的一些記憶,但是當時自己是沒有兒童敏感期這一概念的。完全是處于保護孩子愛好的心理。因為,小時候,媽媽總是限制我做這做那。不能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有多痛苦,我不會忘記。所以,我不希望哥哥的女兒和我一樣,在沒有自由的環境中成長。于是,我會盡量滿足她的想法和要求,這么做的目的僅僅是為了彌補自己兒童時期的遺憾。沒想到,卻誤打誤撞的幫助了睿嫣。真是讓人欣喜。
很感恩能讀到這本書,使自己有機會探索兒童成長的秘密。從前不明白哥哥的女兒為什么那么喜歡玩沙子?不明白哥哥的兒子為什么那么喜歡玩水?更不明白表哥的兒子為什么每天早晨起床都要看同一集奧特曼?現在總算是揭開這層神秘的面紗了。當然這些都不足以讓自己有足夠的信心和把握去指導處在敏感期的孩子做些什么。但至少會讓自己和身邊的人有更多的寬容和愛意去善待每一個孩子,幫助他們順利度過一個又一個的敏感期,最終長成正常的,快樂的人,感恩!
捕捉兒童敏感期讀后感10
《捕捉兒童敏感期》一書是資深幼兒教育專家孫瑞雪所編著,該書收錄了200多個孩子敏感期的真實案例,通俗易懂。孫瑞雪針對每個不同個案均作了點評,全面深入地揭示敏感期這一生命現象,引領讀者了解兒童成長的規律,從而使孩子順利通過敏感期,讓每個孩子在愛和自由中健康成長。
我讀了這本書以后,受益匪淺。所謂敏感期,是指在0——6歲的成長過程中,兒童受內在生命力的驅使,在某個時間段內,專心吸收環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質,并不斷重復實踐的過程。順利通過一個敏感期后,兒童的心智水平便從一個層面上升到另一個層面。但是兒童的敏感期并不是一成不變的,不同的小孩會有不同表現,出現的先后和表現程度也各自不同,正因為如此,這書由案例和分析組成,沒有很強的連貫性,可以從任何一個章節進入來閱讀,所以適合任何時候、在任何地點來讀。總的來說,這本書看起來輕松,但要吃透其中的觀點則需要靠個人的悟性。
讀了這本書,我認識到孩子的敏感期至關重要。兒童有各種各樣的敏感期。各種敏感期結合在一起,陪她度過了6年。這6年內,各個階段有不同的敏感期。如果各種敏感期的動作沒有被外界(家長和老師)所打擾,她就會發展得很全面。否則,孩子自身有一種修補的功能,將占用其他時間、場合彌補。如果6年內都沒有彌補,則孩子的發展不全面(可能長大后會出現其他問題——屬于潛在的)。
同時,我對幼兒的各個敏感期有了一定的了解。比如兒童都有喜歡旋轉的時期,科學家的研究也同樣證明,旋轉對大腦發育很重要,它提高平衡感和協調性,對寫作、閱讀也有幫助。幼兒對細小事物——對極小而精致的事物感興趣,八九個月的孩子就非常喜歡抓捏軟的物體,手的活動不只是簡單的動作,而是有智性的目標。成人常常因為無知剝奪了幼兒用手的自由,也剝奪了他認識世界的機會。童年鍛煉用手是非常重要的。很多成年人不會用手或者很笨拙,不會拿筷子,不會點鈔……這和他們童年這方面的發展受到障礙有關。還有兒童的執拗敏感期,可能來源于秩序感。在建構秩序感這個特殊品質時,兒童的過分需求往往被認為是“任性”和“胡鬧”。很多家長難以理解兒童的執拗。當成人不能保證兒童的順利度過這個階段時,兒童必定受挫。解決兒童的執拗問題,一是要理解,而是要變通,三是要成功。執拗的敏感期過后,追求完美的敏感期接踵而來。但是我覺得這個問題從另一個方面來說,有時大人也不能完全依著兒童的某些不安全的“執拗”。而且敏感期得到充分發展的孩子,頭腦清晰、思維開闊、安全感強,而且敏感期又是培養孩子的性格、興趣、思維能力和獨立能力的最佳時期,我們要讓每個孩子順利通過敏感期,讓每個孩子在愛和自由中健康成長。所以,在今后孩子的教育過程中,我會了解到孩子在各個時期可能出現的敏感期,對于一些以前孩子“奇怪”的行為得到了答案。比如不斷重復某種動作,學成人的動作或是講話的語氣,孩子在幼兒期都比較喜歡玩水,喜歡去探索觀察周圍所發生的事情。這說明孩子在這一階段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此外,讓我感到孩子的心里世界原來是那樣的豐富多彩。我們應該用一顆細膩的心去觀察孩子的一舉一動,真正愛孩子的人,可以從孩子微笑或一個眼神讀懂他們的內心想法。
作為一名教師,我們的教育更要做到因才施教,。“因才施教”是一種全新的教育思想,以“識別兒童的智能強項領域”為前提,以“培育兒童的智能強項”為手段,深度開發人的潛能,是“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比如在我們的教學上,孩子的知識水平,認知能力,動手能力等等存在很大的差異,此時我們該怎么辦?一個可行的方法,均衡分組,問題設計難度分層次,任務分層,小組互助等教學措施。這樣可以充分調動孩子學習積極性,最大發揮孩子潛能,讓孩子嘗試成功的喜悅,促進每個幼兒富有個性的發展。
總之,讀完孫瑞雪老師編著的《捕捉兒童敏感期》一書,我受益頗深。兒童的敏感期是稍縱即逝的,雖然可以彌補,但是那個令人心動的瞬間卻永遠過去了,而且即使捕捉到了不能像物品一樣握在手里擺弄,還要給予兒童準確的理解,并且在理解的基礎上提供及時的幫助。作為老師,我們也可以得到成長!
【捕捉兒童敏感期讀后感】相關文章:
• 幼兒園中班教案《臉譜》
• 幼兒園中班教案《手印螞蟻》含反思
• 幼兒情緒管理的觀察分析
• 幼兒園中班教案《桃花》含反思
• 幼兒園中班下學期美術教案《夏天的樹和小樹林》含反思
• 幼兒園大班美術公開課教案《紅太陽吞噬蜘蛛》含反思
• 防溺水工作方案范文(精選5篇)
• 家長幫忙幼兒園作業的方法
• 幼兒園小班教案《燈籠涂色》含反思
• 中班美術課教案《愛美的大象》含反思
• 小鳥找家小班美術教案
• 動物的臉大班美術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