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前教育小學化的危害
幼兒心理 日期:2021-05-23 作者:聽、最悲傷的歌︺
幼兒園教育“小學化”過早的對幼兒實施小學教育,超越了幼兒心理發展水平。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學前教育小學化的危害,希望對你們有所幫助!
近年來,幼兒教育小學化現象正日趨嚴重,這種違背幼兒教育規律的做法正深深的傷害著我們可愛的孩子,實在令人擔憂!所謂幼兒園教育“小學化”,其主要表現是不注重幼兒綜合素質的培養,不是組織幼兒在游戲中學習,不顧幼兒的年齡特點,教育活動過于強調向幼兒“灌輸”知識,缺少生動的教具演示,缺少圖案色彩,有的甚至從小班就要求孩子會寫字,學習拼音,做算術,給孩子留作業,幼兒園做不完,回家還要做,這種“小學化”的教育方式,偏離了正確的辦園方向,對幼兒健康成長帶來了很大危害。
1. 孩子還未上學,就已厭學
處在學齡前階段的孩子,其大腦以及身體的各個器官和組織的發育還不完善,決定了他們還不能像小學生那樣坐下來正規的學習。作為孩子的教育者——家長和老師,非要像對待小學生一樣要求他們 ,這種違背規律的做法對孩子的危害可想而知。不管孩子年齡有多小一律要求他們寫字、算數,如果寫不好(這是必然的,因為他們還沒有到能寫好的年齡),家長呵斥、打罵,老師批評,孩子在這種小學化的教育過程中,得不到快樂,而得到的常常是消極的情緒體驗,自然會認為學習就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于是,對學習產生恐懼和厭惡的心理,結果使孩子還未正式開始學習的過程,就已產生了厭學的情緒,這才是最糟糕的事情!
2.扼殺了幼兒的天性,剝奪了幼兒的快樂
幼兒天性是愛游戲的,專家指出:幼兒在成人意義上的“玩”,其實都是在學習。游戲是幼兒學習的最基本的形式,這是由幼兒的年齡特點決定的。因此,幼兒園作為專門的幼兒教育機構更應該順應幼兒的天性,一切活動都應該在游戲中進行。否則,就是違背了幼兒教育規律。而小學化了的幼兒教育不顧幼兒的年齡特點,只是單調的讓孩子寫字、算數,剝奪幼兒游戲的機會,泯滅了幼兒活潑好動的天性,剝奪了幼兒的快樂,實質上,小學化的幼兒教育方式是使幼兒失去了學習、創造、和探索的機會,天才被扼殺在搖籃之中。
3.不利于幼兒身體的正常發育,危害了幼兒的身體健康
學前階段的幼兒正處于長身體的階段,機體和神經系統都還比較弱,決定了他們還不是“坐下來學習”意義上的學生,如果強制幼兒長時間的集中注意,大腦容易疲勞,會造成經系統的傷害,使孩子變得表情呆板;過早過多的進行規范性學習,不利于孩子肌肉、骨骼的發育,會導致幼兒近視、駝背、消瘦等身體上的不良癥狀的產生, 給幼兒的身體健康帶來嚴重危害。
4.不利于幼兒健全人格的形成,危害了幼兒的心理健康
幼兒園教育“小學化”過早的對幼兒實施小學教育,超越了幼兒心理發展水平,按照小學生的標準要求幼兒學習、完成作業的做法違背了幼兒的認知水平、認知能力和認知規律。讓幼兒寫、算,進行強制性的學習,他們“玩”的時間被剝奪了,沒有一點自由,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無法發揮,孩子變得像“小大人”,呆頭呆腦。幼兒過早的背上了沉重的課業負擔,在成人的責備甚至打罵聲中強制學習,活潑好動的個性受到壓抑、摧殘,心靈受到創傷,則難以形成開朗、積極、樂觀、自強、自信、自尊等健全的人格,嚴重的危害了幼兒的心理健康。
5.遏制幼兒智力的全面發展,錯過了幼兒教育的“關鍵期”
幼兒園教育“小學化”強調向幼兒“灌輸”知識,忽視幼兒在游戲中主動的、探索性的學習,忽視了語言能力、數理邏輯能力、初步的音樂欣賞能力、身體各部的運動能力、人際交往能力、自我評價能力、空間想象能力、自然觀察能力等多智能的全面開發。而正規的幼兒教育,教師每設計一個游戲活動往往使幼兒得到多種能力的訓練,孩子在這種以游戲為主的教育活動中變得越來越健康、活潑、聰明,比那些會寫多少字、會算多少數的孩子在正式上學以后更有潛力。
6.忽視幼兒非智力因素的培養,不利于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形成
有研究表明:影響孩子學業成績的第一因素不是知識的準備問題,而是孩子是不是處于一種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是否激發了孩子的學習興趣,是否引發了孩子對知識的好奇心,是否幫助孩子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 是否培養了孩子知識的遷移能力,是否幫助孩子樹立了克服困難的勇氣,是否教孩子學會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教孩子學會探索、學會合作等等。而這些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的養成,關鍵期在學前,這也是幼兒園教育的重點所在。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的養成會使孩子終生受益。從孩子的終生可持續性發展的角度來講,培養孩子學會認識、做事、做人、共同生活等良好的個性品質,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才是為孩子打下了良好的成長基礎,這些遠比教給孩子具體的知識更重要,這才是真正的使孩子贏在了起跑線上。
7.拔苗助長,對幼兒入小學后的學習造成負面影響
許多家長不懂得學前教育應該教孩子學什么,而是提前把上小學才學的知識硬填給孩子。學前階段的孩子無論智力和能力都夠不上,所以必定學不好,其結果是使孩子掃興和反感,再加上家長的責罵和老師的批評,孩子厭學是必然的。這對孩子是不公平的,是對孩子極大的傷害,無異與拔苗助長。有的孩子即使勉強學了,但入小學后成績也未必好。到了小學再學就等于留級一年,孩子似懂非懂,毫無新鮮感。無味枯燥的重復使他們喪失了對學習的興趣,容易因我已懂而不專心聽講,養成注意力不集中、不認真聽課、做小動作、不完成作業等不良的學習態度,反而影響了所有學習任務的完成,成了老師和同學眼里的“差生”,從而使孩子產生對學校、對學習的厭惡、厭煩情緒。許多家長總是埋怨孩子不學習,不爭氣,其實最該檢討和受到責備的正是我們家長自己,孩子本來是棵好苗苗,卻被你急功近利的做法給“拔”得“蔫”了甚至“枯”了,這種“小學化”的教育方式正好比“起了個大早”卻送孩子“趕了個晚班”。
總之,學前教育“小學化”對我們的孩子百害而無一利。務必引起各級領導,幼兒教育工作者,幼兒家長的關注。
[學前教育小學化的危害]
【學前教育小學化的危害】相關文章:
• 兒童身心發展規律與早期教育六個階段
• 學前心理學讀書筆記
• 小班美術活動我愛媽媽教案
• 大班心理健康教育教案
• 教育應該從孩子的心理抓起
• 淺談幼兒教育“小學化傾向”的弊端及克服
• 淺談對好表現幼兒的教育
• 學習《學前心理學》心得體會范文
• 探究信息技術在幼兒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 探討幼兒園活動中滲透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及策略
• 心理健康教育-兒童成長的催化劑
• 探究兒心理健康教育在日常的保育和教學活動中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