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是一們抽象的、邏輯性很強的學科,它所反映的是一種超出物質現實的建立在人腦中的一種關系。而3-6歲的幼兒處于前運算時期,其思維具有要通過反復的操作自我中心、直觀形象的特點,抽象思維剛剛萌芽,因此幼兒對數學知識的學習、多次親身體驗才能將所學的東西內化,獲得數的經驗。也就是說幼兒對數學知識的掌握來自于幼兒在操作的過程中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的行為與活動,并以此來發現與建構數學關系。所以幼兒數學教育過程中我們要創設與幼兒相適宜的環境,提供具有意義的操作材料與機會,豐富幼兒的數學經驗再鼓勵幼兒去發現與交流,促進他們的邏輯思維的發展。
根據幾年來的工作及到外地參觀交流的經驗,對創設幼兒數學的學習環境談談我的幾點心得:
一、環境創設需要堅持以幼兒為主體
由于小班幼兒感知事物的經驗,動手能力較弱,不能單獨活動。因此區角物品的數量不宜放置太復雜,應以幼兒喜聞樂見的形式為主,比如在“娃娃家”中可以讓幼兒數一數庭成員的個數進行數方面的感知;在“飼養角”中讓幼兒比較小動物的體形的大小、高矮等來獲得量方面的感性經驗。而中班幼兒已有了感知事物的初步經驗,基本上能獨立進行區角活動了,可適當增設區角內容。大班的語言表達、動手操作和邏輯思維能力都有了較大的提高,這時活動區角要大量增加活動內容,更要適當的增加難度。在創設區角環境的過程中,可以讓幼兒出主義、想辦法,搜集材料和布置環境等,增強幼兒的主人翁意識,發揮幼兒的主體作用,是區角更具吸引力。
二、環境創設要與教學目標和內容同步
活動區角的創設應緊密結合教育內容和目標。要與教育活動同步,把創設區角的過程變成與教育教學的過程。如:在中班“1-10序數的認識”活動中。可創設一個“小小火車站”,通過讓幼兒買票,按照車票上的數字尋找車廂座位的游戲來認識序數。又如:在大班幼兒計算活動中將數字與事物的對應活動設計成游戲,如“一一對應”、“數字拼板”、“找朋友”等,老師的知道可以以游戲的方式進行,使得簡單枯燥的數學內容變得有趣,幼兒在游戲中掌握知識。
三、提供豐富多樣的材料,利用生活中的教學情境,創設活動沖突,引導幼兒自己尋找材料
根據幾年來的工作經驗:越是幼兒不熟悉、不需要的內容,幼兒學習的依賴性、被動性就越大。只有當幼兒察覺到學習內同與他自己有關時,才會全身心的投入,意義學習才會發生。這時,幼兒不僅學習的速度大大加快,而且會產生自覺主動的學習行為。為此,我把一些教育內容按大綱要求生活化,創設活動沖突,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如:大班幼兒學排序,利用洗手時常出現的推拉、擁擠等混亂現象的問題,請幼兒為我想辦法,怎樣解決洗手不擁擠的問題?幼兒很快進入角色,踴躍發表意見,有說一組一組去的,有說讓女孩先洗的,有說要互相謙讓的。其中有幾名幼兒說出了:排好隊,一個接一個去洗手的辦法,我就特別表揚了說出排隊辦法的幼兒。筋節著我又提出生活中什么場合要排隊,佳麗的東西哪些可以排隊等與數有關的問題,同時請幼兒回家找可以排隊的物品,看誰找得多,并且把可以帶的物品帶到幼兒園來,與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排隊的游戲。不能帶的物品也可以畫出來講述給小朋友聽。這樣從幫助問題引出情境,吸引了幼兒的注意力和好奇心,激發了幼兒積極探索和學習的愿望。
四、環境創設應該生活化
我國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生活即教育”,英國科學教育學家斯賓塞也說過“教育是為了完美的生活”。由此可見,教育的目的本是使人生活得更美好,教育應以幫助人們適應現實及將來的社會生活為主要目的,幼兒數學教育也不例外。我認為幼兒的發展是由于他們不斷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來實現的,認識沖突是幼兒自我建構數學概念的一個重要因素,而把幼兒放置在生活情景中,幼兒的認知可能會有更大的沖突,幼兒頭腦中的數概念不應該是來來自于書本與老師的講解,而應該是幼兒對生活現實進行邏輯推理的思維。這種方式是數學學習生活化、情景化的一種最好的表現,所有的問題都是來自于生活,幼兒正是在生活中遇到了很多需要他們去探討、比較、判斷的問題,因此,把教育內容與教育過程容入到生活情景中,讓幼兒在與其自身相接近的生活情景中學習,能獲得更好的學習效果。通過這種學習,幫助幼兒成為數學問題的解決者,學會用數學推理來分析問題,對自己的數學能力充滿自信。有關資料也提到:情景創設是強調在幼兒的數經驗和數學教育目標基礎上創設各種問題情境,為幼兒提供豐富而有意義的數學問題,激發幼兒的好奇心與主動活動的熱情,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通過與其他人的合作、交流、分享與自我建構來發展幼兒腦中的數概念。而我們的角色應該是幼兒學習過程中的觀察者、聆聽者與記錄者,不干涉幼兒自己的創造活動,讓幼兒在分析與解決問題中發現與建構抽象的數學概念,經歷建構─嘗試─再建構的動態過程,逐步形成清晰的數學概念。
五、為幼兒創設討論、交流與合作的環境
語言是思維的工具之一,對于幼兒來說,活動中語言的伴隨對思維的發展尤是其重要的,它還是作為檢測幼兒活動中主動性發揮的重要因素,因此我們在創設數學環境時還應重視為幼兒之間提供交往的機會。比如說,在進行完一項活動之后,要留給他們一定的時間自由交流,說說自己在活動中的感受及學到的知識,它有助于幼兒之間的思考,把自己的想法和行為與他人的進行比較、協調與分享,學會理解別人的觀點和重新思考自己的想法,發展幼兒之間的相互協商、互為補充的能力,還能減少幼兒對教師的依賴,增強學習的動力,使幼兒成為主動與自信的學習者。由于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幼兒至盡常常會出現不同的意見,這時我們也不要急于告訴幼兒對錯,而是應該讓幼兒之間進行討論與交流,再進行探討,得出結論,這能幫助幼兒更好的理解知識,分享彼此之間的經驗,獲得更多的經驗。
六、與其他領域知識相連
數學知識的抽象與難以理解決定了幼兒在學習中一定會有困難,如果我們不重視教育方法就容易使得幼兒對數學知識失去興趣。幼兒園課改前,數學活動一般是集中介紹某方面的概念,比如等分、比較多少等,但是專門的數學活動給幼兒提供的數學機會太少,現在我們知道生活中充滿著數、量、形、時、空的有關知識和內容,利用日常生活對幼兒進行數學教育可以使幼兒在既輕松又自然的情況下獲得簡單的數學知識。因此要將數學知識有目的、巧妙的與其他知識的學習融合到一起。就象我們前面提到的“娃娃家”活動中進行數的感知,“飼養角”中可進行量的比較等。
七、創設數學環境的過程中,心理環境的創設也一樣重要
我們知道壓抑、局限的活動氛圍會讓幼兒有厭學的傾向,而輕松自由的氛圍能讓幼兒對學習產生更大的興趣,學習效果更好,因此我們創設環境時一定要注意到幼兒所需要的心理環境。我們可以讓幼兒也參加到環境的創設中,讓幼兒覺得自己是這個環境的主人,激發對數學的興趣,讓幼兒在環境中自由的探索與研究,我們要給幼兒一定的等待時間,不催促幼兒,尊重幼兒的活動,讓他們做他們愿意做的事情。讓所有幼兒都用一種方式來學習是不民主的,幼兒出軌的行為也并非是幼兒對成人期盼的“背叛”,按照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來說,就是每個幼兒的各方面智能的強度是不同的,因此我們應為不同的幼兒提供不同的教學手段,促使每個幼兒平衡發展。不隨便打斷幼兒的探索活動,讓幼兒自由、開放的表達自己、有目的性的引導幼兒向更有利于他們的方向發展,讓幼兒在自己的不斷實踐與學習中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
【幼兒數學教育中的環境創設】相關文章:
下一篇:數學:比較粗細
微信客服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