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具有戲劇天性。幼兒在戲劇的世界里能隨興所至,且不受外界的約束。幼兒園戲劇教育為幼兒的戲劇表演提供了舞臺,但它不是才藝教育,不是為了訓練演員。而是要激發幼兒創作的潛能,讓幼兒在虛擬的游戲世界里重新建構自己的經驗世界;讓幼兒在活動中受到藝術的熏陶,體驗藝術創作的喜樂,進而更加敢于表現、樂于表現。另外,通過戲劇活動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也能得到發展。既然戲劇教育有著如此重要的價值,那么,教師應該采用怎樣的教學策略才能實現這些價值呢?
一、全班角色扮演和分組角色扮演
在戲劇教育活動中,教師在讓幼兒進行角色體驗時,可以采用全班角色扮演和分組角色扮演兩種形式。
(一)全班角色扮演
全班角色扮演(Whole class Role-play)是指全班幼兒共同扮演一個角色。這種策略可以消除幼兒的緊張心理,幼兒可以學習他人的經驗,彌補自己的不足,從而在寬松的環境中進行體驗和表達:這種策略還較容易使幼兒產生參與感,不覺得自己只是旁觀者。
在大班“邀游太空”主題式戲劇教育活動中。幼兒根據自己從視頻資料中獲取的信息集體模仿宇航員在太空中的活動。全班幼兒扮演同一個角色,但是幼兒是根據自己對這一角色的理解來表達自己的感受的,他們的體驗是屬于他們自己的。在中班“小鴨的故事”主題活動的“小小蛋兒把門開”活動中,每個幼兒對“鴨媽媽抱著小鴨”的動作的體驗是需要他們親身感受的。因此,教師請全班幼兒都扮演鴨媽媽的角色,親身體驗對“抱著小鴨(假想的動作)”這一動作的感受。
在全班角色扮演這個環節,教師首先要考慮的問題是空間的分配。如果空間分配不好,活動室內難免會出現秩序混亂的現象,而且孩子們可能會互相干擾,使活動難以進行下去。因此,教師要劃分好區域,可以用指示語提示幼兒活動的范圍,也可以事先用指示線標示出幼兒的活動范圍。
(二)分組角色扮演
分組角色扮演也是戲劇教育中常用的策略,它有自由分組和固定組兩種形式。
1 自由分組角色扮演
自由分組有三種形式。一是好朋友結組。二是根據角色結組,三是隨機分組。好朋友結組是指教師在運用分組角色扮演策略時,使用“找自己的好朋友”的指令,讓幼兒找到自己的好朋友結成小組,一起討論故事情節的發展,再把討論的內容表演出來。例如,在“小花鴨的故事”活動中,教師是這樣組織幼兒進行戲劇表演的:“小朋友們,這是我們之前編的故事,你們喜歡哪一段呢?找自己的好朋友把這一段演出來好不好?”在運用好朋友結組時,教師應該在表演之前引導好朋友之間充分溝通。好朋友結組的結組對象過于單一,孩子們的相互交往可能會受到限制,因此教師不宜頻繁使用這種分組方法。根據角色結組是指幼兒選擇自己喜歡的角色,并與選擇同一角色的幼兒結成一組。這樣就組成了一個“角色圈”。在這個“角色圈”中的幼兒共同扮演一個形象,這有助于消除某些幼兒的緊張心理,也便于教師組織教學。例如,在小班“三只小豬”活動中,教師就采用了“角色圈”的方式把全班幼兒分成三組,第一組扮演豬大哥,第二組扮演豬二哥,第三組扮演豬小弟。還有一種分組方式是教師隨機把孩子們分成幾組進行表演,這樣的分組方式可以在大班運用。
2 固定組角色扮演
為了管理的需要,每個班級都會分成幾個固定的小組,有時教師也會運用這樣的小組開展活動,固定組中的孩子一般座位離得較近,方便討論,也便于教師管理。教師采用固定組時同樣需要劃定活動區域并告知幼兒,以方便幼兒活動。
無論采用什么分組方式,其目的都是為了便于幼兒充分交流,自由創作和表達,便于教師很好地指導每個小組。教師在分組時要考慮到幼兒的年齡特點和他們的經驗準備,并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和選用合適的組織形式。
二、教師入戲和教師出戲
“教師入戲”源于英國戲劇教育家多蘿西?海滋考特所創的“領導者參與角色中”(Leader-in-role)的技巧。教師入戲是指教師扮演戲劇中的一個角色,教師出戲是指教師從戲劇中的角色身份回歸到教師身份。
(一)教師入戲和出戲的具體做法
在戲劇教學活動中,教師應根據不同情況,采取適宜的方式,自然地參與角色扮演。最后再以適宜的方式回歸到教師身份,來調整或結束教學。教師在扮演角色時要讓幼兒明白自己所扮演的是什么角色,不能使他們處在混淆不清的狀態。所以,教師入戲和出戲時要自然而明顯。另外,教師要讓幼兒明白自己是戲劇中的人物還是教師。這一點也很關鍵。
教師進入角色可以采用以下三種方式。
一是直接介紹,教師直接說明自己扮演的是什么角色。或者請幼兒扮演什么角色。例如,在“大樹與小鳥”主題式戲劇教育活動中,教師在扮演“傷心的大樹”時是這樣說的:“我現在是一棵傷心的大樹,有誰知道我為什么傷心啊?”這就是一種直接介紹進入角色扮演的方式。
二是通過某種標志物輔以敘述和描述,這個標志物或是一頂帽子,或是一件披風,或是一根魔法棒,或是一只小動物,等等。例如,在“大樹與小鳥”主題式戲劇教育活動中,教師在扮演小魔仙時采用了這種入戲方式:“這里有一根魔法棒,當我舉起這根魔法棒的時候,我就是小魔仙;當我放下這根魔法棒時,我就是你們的老師了。”在“我的幸運一天”滲透式戲劇教育活動中,教師用一個醒目的豬鼻子作為小豬的標志,并說:“當我戴上這個豬鼻子時,我就變成小豬了;當我放下豬鼻子時,我就是你們的老師。”這就是一種通過標志物并輔以敘述和描述進入角色扮演的方式。
三是指定說明,以某一情況代表某一角色。比如,當我坐在椅子上的時候,我就是國王,要聽取大臣們的意見;當我離開椅子時,我就是老師,等等。但是,對于年齡較小的幼兒,教師運用直接介紹或輔以標志物的入戲方式可能效果會更好一些。
(二)教師入戲的教學效果
教師入戲常常是最容易引導幼兒進入戲劇創作狀態的方法。幼兒消除了對教師的緊張感或服從心理后,更愿意參與角色扮演。教師入戲的狀態會對幼兒的表現和創作產生影響。我們不是要求教師像演員一樣表演,而是要求教師學會引導幼兒、激發幼兒表現的欲望。例如,在“三只小豬”主題式戲劇教育活動中,教師問幼兒:“誰來扮演大灰狼呢?”沒有幼兒愿意表演大灰狼。這時,教師就可以惟妙惟肖地扮演大灰狼來激發幼兒的表演欲望。
(三)教師入戲和出戲的注意事項
教師停止角色扮演的時機應視活動進行的需要而定,一般是在活動結束,維持秩序或轉換身份的時候。在戲劇教育活動 中,教師的入戲和出戲是不斷轉化的。因為受年齡特點的限制,幼兒對一個角色的扮演可能持續時間不長,也可能在角色扮演過程中出現秩序混亂或經驗不足的情況。這時需要教師適時出戲,及時調整,以保證戲劇活動的有序進行。可見,不一定是在活動結束時教師才出戲。
教師在引導幼兒扮演角色時,自然地進行入戲和出戲的轉換是很重要的。例如。在“大樹與小鳥”主題式戲劇教育活動中,教師選擇魔法棒作為小魔仙的標志。教師舉起魔法棒時就很自然地變成了小魔仙,放下魔法棒時就變回了教師。又如,在“我的幸運一天”滲透式戲劇教育活動中,教師用一個醒目的豬鼻子作為小豬的標志,并把這個起著關鍵作用的豬鼻子用一根繩子系好套在脖子上,將豬鼻子戴在自己的鼻子上時,教師就進入角色扮演,成為一只小豬,以小豬的語氣說話,這時幼兒會自然地以狐貍角色來體驗和回應:教師把豬鼻子放下時,就很自然地完成了入戲和出戲的轉換,從小豬變成了教師。
三、旁述
旁述(side-coach)是戲劇教育活動中常用的策略,是指教師在幼兒表演的過程中敘述故事,即教師說故事,幼兒同時演故事。例如,在“大樹與小鳥”主題式戲劇教育活動中,教師是這樣運用旁述策略的:
教師:你們都是那棵神奇的樹,在我的魔法棒指揮下生長,好不好?
幼兒:好!
教師:我喜歡遵守游戲規則的人。大樹長起來了就不能亂動了。想一想,大樹只有聽到什么聲音才能動。
教師:巴拉巴拉小魔仙帶了一袋種子放在了泥土里(幼兒蜷縮著身子趴在地上做種子),小魔仙的魔法棒一揮,小樹們突然從土里鉆了出來,長出了嫩芽(幼兒身體慢慢長高,表示小樹生長),小魔仙的魔法棒又一揮,小樹又生出了樹干(幼兒越長越高),樹枝越長越茂盛(教師語氣也變得有力而形象),巴拉巴拉小魔仙又揮一下,小樹頓時變成了一棵大樹(語氣急促而有力)。幼兒伸出手臂、小手表示茂盛的大樹。
教師:(幼兒有些興奮)巴拉巴拉小魔仙找一找哪棵是奇怪的樹,哪棵是長得最牢固的樹。(巧妙引導)
教師:這時,小魔仙的魔法棒一揮,突然下起了小雨,滴答滴答(聲音輕輕的)。(幼兒扮演的大樹微微晃動)
教師:雨越下越大(聲音逐漸增大),下著下著,風也來了,嗚……嗚……(幼兒用力晃動著身體)
這里教師采用的就是旁述策略,幼兒跟隨教師的旁述盡情地體驗著戲劇帶給他們的感受。教師在這個過程中,通過聲音的大小、語調的變化以及適時的指導,將戲劇活動平穩而富有活力地向前推進。
在運用旁述策略時,教師要注意運用豐富的語言和面部表情,表達要清楚,不要有太多的解釋。故事枝節不要太繁復,也不要有明顯的說教。
四、“坐針氈”
“坐針氈”(Hot―seat)的本意是像坐在插著針的氈子上一樣坐立不安。約翰?奧圖(John O’Toole)及茱莉?堂(Julie Dunn)把這一策略引用到戲劇教學中來,是指場景已經布置完成,教師只需坐在椅子上,讓參與者扮演角色來訪問教師,向教師扮演的角色提出疑問,以取得資訊或找出此人物角色的行為表現的原因。
在這一過程中,幼兒要與教師扮演的角色對話,并且不斷受到這個角色的質疑和追問。所以,這個策略的運用可以很好地促進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以及解決問題能力的發展。
例如,在“大樹與小鳥”主題式戲劇教育活動中,教師是這樣運用“坐針氈”策略的:
在“鳥兒們的聚會”這一活動環節中,由孩子們扮演的各種各樣的鳥兒都來參加聚會了,大家爭先恐后,熱鬧非凡。可是,當企鵝搖搖擺擺地走來時,森林聚會發生意外了。由教師扮演的小魔仙說企鵝不是鳥,不讓企鵝進場,這把企鵝的好朋友(由其他幼兒扮演的各種鳥)急壞了。于是,教師請幼兒幫忙,說說企鵝為什么是鳥,直到小魔仙同意企鵝進場。在這個活動中,教師不斷追問,引導幼兒說出解決問題的種種辦法。在這個環節,教師運用“坐針氈”策略的過程是這樣的:一是引出戲劇沖突――小魔仙認為企鵝不是鳥,不允許企鵝參加聚會;二是激發幼兒解決問題、獲取相關資訊的欲望――富有同理心的鳥兒們著急了,想辦法為它們的好朋友企鵝說服小魔仙;三是教師設問,質疑幼兒的說法并不斷鼓勵幼兒有更豐富的表達――幼兒作為參與者,向小魔仙提出疑問,以獲取資訊,并且找出說服小魔仙的理由。
在“大樹和小鳥的快樂時光”的活動環節中,教師創設了一個“大樹不高興了”的情景,這時沖突產生了。經過前幾次活動,幼兒對大樹有了很好的角色認同,他們也很想知道為什么大樹不高興了。于是,教師請幼兒開動腦筋,表達他們的想法。大樹(教師扮演)不斷否認幼兒的想法,并且有目的地提問,使幼兒圍繞教師的質疑展開想象和辯論,直到他們討論出較有說服力的理由,大樹才肯罷休。幼兒在這個過程中以角色的身份參與,同時不斷想象解決問題的方法。
要注意的是小班幼兒受語言表達能力以及他們的經驗所限,尚不適宜采用這一策略,對年齡稍大一點的幼兒可以采用這種策略。
在戲劇教育活動中,教師巧妙地運用各種策略,可以有效地促進教學目標的達成。有了教學策略的支撐,教師才能更清楚自己的教學思路,使自己的教學變得更輕松、更有效。
參考文獻:
[1](4]約翰?奧圖及茱莉?堂,假戲真做,做中學:以戲劇作為教學工具。幫助學生有效進入主題學習[M]劉純芬,編譯臺北:成長基金會,2005:220,214
[2][3]張曉華創作性戲劇原理與賣作[M]臺北:成長基金會,1999:95.101.
【論幼兒園戲劇教育的教學策略】相關文章:
• 做一名合格的幼兒園管理者
• 走進幼兒園班級管理工作
• 第一天去上幼兒園
• 幼兒園語言教學之我見
• 試論幼兒園班級游戲環境設計
• 幼兒園音樂教育方式之我見
• 幼兒園虐兒行為的危害分析
• 淺談如何創新幼兒園管理
• 幼兒園數學活動中教師主導什么
• 幼兒園健康活動現狀與對策
• 幼兒園美術教育的生活化策略
• 論幼兒園家園溝通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