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幼兒園課程;社會實踐活動;主題教學; 本土資源;融合;充實 【中圖分類號】 G61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01―0120―01
在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的理論支撐下,我園立足實際,就“如何將周邊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與課程有機融合,成為園本課程中的一大特色和亮點”進行了大膽探索與嘗試,開展了一系列幼兒社會實踐活動,有效地拓展和活化了幼兒園課程,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一、有機融合主題教學,充實課程內容
自實施《甘肅省快樂與發展課程資源包》以來,為有效地開展主題教學內容,老師們積極利用多媒體
課件、主題互動墻、開辟區域活動、家長資源等形式力求落實主題教學內容。但隨著主題教學的深入,老師們越來越感覺到,僅僅靠“封閉式”的說教和單一的領域活動已無法滿足孩子們好奇、求知的欲望,教學需要放開孩子手腳,讓他們自由探索、親自體驗。如,在四月份“尋找春天”的主題活動中,老師帶領孩子們到農村周邊去踏青,讓幼兒用小手刨一刨泥土,找一找剛發芽的小草;到小溝、池塘邊看成群的蝌蚪游來游去,一起尋找春天的腳步,真切地感受春的氣息。在中班的主題活動“周圍的人”中,我們將交通協管員、廚師、警察叔叔、保潔工等紛紛請進了課堂,同時,還讓孩子們走出校門,現場觀摩他們工作的地方。在大班的“安全小衛士”主題活動中,帶領孩子們走出校門,走進消防隊,讓他們親自聆聽消防叔叔介紹消防車構造和消防器材,觀看現場滅火表演,親自試穿消防衣、戴消防帽,感受叔叔們工作的不易,等等。方法的多元,形式的多樣,手段的多變,極大地豐富了幼兒的主題經驗,變零散為統整,事半功倍地促進了幼兒學習的有效性。
二、巧妙結合節日文化,拓寬課程領域
社會實踐活動是在組織幼兒參與社會生活的過程中達到教育的目的,它以幼兒親身參與為主要教育途徑。我園利用這一特點,在開展傳統節日文化教育的同時,將社會實踐活動巧妙結合,通過家園互動、親子共建的方式,抓住教育契機,寓教于樂,增長幼兒的知識,增進幼兒的情感。如,在“三八婦女”節,我們開展了“感恩媽媽包餃子”活動,讓家長教孩子搟皮、包餡,孩子則喂媽媽“餃子”、說感謝與祝福的話語,真正體會感恩媽媽的主題;在“五一勞動”節,請從事各行各業的家長和社區人員走進課堂,給幼兒講述他們的工作;在“端午”節,邀請奶奶媽媽們來園教孩子們包粽子、做香包、品粽子;在“重陽”節,帶領大班孩子走進敬老院,開展看望孤寡老人的活動,讓孩子們為爺爺奶奶捶背、梳頭、掃地、擦桌椅、跳舞、獻月餅等, 讓孩子們的舉動帶給老人們真切的關愛與溫暖。這些活動與教師苦口婆心的說教相比,教育效果會更明顯。
三、有效整合本土資源,促進幼兒的社會性發展
我們生活的地方――玉門,素有“中國石油搖籃”的美稱,近年來興起的風電新能源建設、第三產業的迅速發展,大規模的城市改造使玉門新市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新建的玉澤湖公園、新市區廣場、文化三館、千瓦級風電場、千畝精品蔬菜基地等大型的建筑日益繁多。我們捕捉到這些豐富的資源,開展了相應的實踐活動。如,組織幼兒參觀風電場、圖書館、奇石館、美術館,游覽玉澤湖公園,讓幼兒親眼觀看家鄉日新月異的變化,體驗家鄉文化;還用“百米長卷畫家鄉”的形式,表現對家鄉人文景觀的贊賞與熱愛,從而激發和培養幼兒從小愛祖國、愛家鄉及建設家鄉的社會情感。再如,金秋九月帶領幼兒走進園區、走進溫棚、走進田野、走進大自然,讓幼兒認識各種農作物,了解它們的生長過程,并親自采摘利用高科技培育出的太空南瓜、吊葫蘆,體驗勞動的快樂。還利用周邊社區資源,如超市購物、參觀銀行、氣象站、郵局等開展相應的實踐活動,讓幼兒了解各行各業的工作人員,感受社會生活的豐富。最大化地挖掘這些資源的教育價值,為幼兒提供更大的活動和學習空間,提供更多的機會了解社會、走進社會,培養他們愛社會、愛家鄉、愛生活的情感,有效促進他們社會性的發展。
總之,社會實踐活動是課堂教學的有效延伸,是主題學習活動的補充和拓展,將逐漸成為幼兒園教育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今后,我園將總結以往的成功經驗,探索多種社會實踐教育模式,挖掘并提煉出具有本土化特色的幼兒社會實踐活動,使幼兒園的社會實踐活動更有效、更有價值。
編輯:王金梅
【利用社會實踐活動活化幼兒園課程】相關文章:
• 幼兒園音樂舞蹈教育策略初探
• 鄉鎮中心幼兒園校園文化建設略探
• 信息技術在幼兒園教學活動的運用
• 幼兒園班主任管理工作芻探
• 幼兒園環境創設分析(3篇)
• 幼兒園學習環境的創設
• 傳統舞龍如何進入幼兒園
• 對幼兒園區域活動的有效性評價
• 提高幼兒園后勤管理工作質量的對策
• 淺談幼兒園音樂舞蹈教學的有效策略
• 幼兒園大班畢業典禮活動的思考
• 收識字費并不是幼兒園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