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是研究現實世界的空間形式和數量關系的科學。對孩子來說,學數學算是他們成長與發展過程中的一種自身需要。數學離不開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現代教育觀指出:數學教學,應從孩子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讓孩子親身經歷參與特定的教學活動,獲得一些體驗,并且通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對此進行理解和應用。數學作為一門培養和鍛煉思維能力的基礎課,人們形象地稱數學是人類思維的“體操”。幼兒園進行數學啟蒙教育,對孩子的思維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在數學活動中,應發揮孩子的主觀能動性,把數學教學融入到日常各科教學活動中。
一、更新教學理念
新時期是一個高科技迅猛發展的時代,教師只有不斷地在教學中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才能適應新形勢的發展和變化。知識的掌握和運用是無止境的,只有活到老、學到老,才能不被時代所淘汰;只有不斷創新和不斷進取,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只有從傳統的以知識的傳授為中心,過分強調了老師作用的圈子中跳出來,才能體現新的“以幼兒為主體,充分發揮幼兒的主觀能動性”的教育觀,使幼兒從生活經驗和客觀事實出發,在研究實際問題的實踐活動中學習數學、理解數學、發展數學,進而喜歡數學。隨著幼兒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和幼兒教育《綱要》的出臺,我們對幼兒園的數學教育有了新的看法。我們明白,幼兒園數學教育應注重啟蒙性、生活化,注重培養幼兒對數學的興趣,讓孩子在生活和游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系,體驗數學的重要和有趣,感受到其中的樂趣,從而為孩子順利進入小學學習數學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改進教學方法
傳統的教育方法顯然不能培養幼兒的創新思維和能力,只有通過發現式、啟發式、討論式等先進的教學方法,才能調動幼兒學習的主動性、自覺性。激發幼兒的想象力和思維力,多采用啟發、引導、積極參與等方法,指導幼兒勇敢大膽地探究問題。培養幼兒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勇氣和能力,應從幼兒園實際出發,根據數學教學中的不同內容、不同教學目標、幼兒的個性差異,選擇一種或幾種最優的教學方法,綜合加以運用,靈活多變。如比較高矮,以小朋友為中心材料,幼兒以高矮排成一列,讓幼兒自己通過嘗試、探索后解決身邊的問題,如怎樣排隊好呢?你排在那里呢?還可模擬生活情景,將數學知識融入其中,幼兒在遐想的生活情景中,學習數學感到輕松、自然。如在區域活動中,幼兒可以拿著杯子表演一對一倒茶從而感知液體的守恒。在認識8的活動中,我將全班幼兒分成4組,一名當營業員,其他8名當茶客,還設計了一份表格,讓營業員自己來紀錄進來的客人是多少,杯子幾個,調羹幾只等,并輪流讓幼兒玩這個游戲。幼兒一邊學數學,一邊品茶,真正讓生活進入我們的課堂。所以教師選擇的教材、情節要貼近幼兒的生活,方法要靈活,注重讓幼兒感受并喚起生活體驗,引起幼兒濃厚的興趣。
三、操作學具多樣化
在以往的活動中,教師常以教具進行演示,并在此基礎上,講解基本的數學概念。教師是幼兒的主導者,幼兒的學習以聽和看為主,他們的操作也大多是為了驗證教師傳授的知識。瑞士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在兒童學習數學的論述中言:“數學首先是,也是最重要的,是作用于事物的動作!彼嬲]教師,過早強調圖畫表象和抽象符號教育將使幼兒的數學學習變成純粹的記憶,而提供實物操作材料――不只是停留在教師將材料進行短暫的示范,而是讓幼兒手腦并用全神貫注地進行操作的材料,對幼兒數學學習、思維發展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因此,老師要為孩子提供豐富多彩的、生動有趣的操作學具,充分激發幼兒操作的愿望和參與活動的興趣。提供的材料可以是老師自制的,如數學棋譜、大轉盤、數卡接龍、拼圖等,也可以是師生一起收集的廢舊物品和自然物,如小石子、花生殼、開心果殼、瓶子、盒子、回形針、珠子、冰棒棍、各種豆豆等。多樣化的學具,激發了孩子動手操作的欲望。如小班孩子按顏色標記進行分類時,我不僅制作了各種顏色的形狀卡片,各種顏色的水果卡片,還收集了各種顏色的豆豆、瓶蓋等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材料。孩子們將紅豆豆、紅瓶蓋、紅蘋果、紅色的圓紙片一一放入貼有紅色標記的盒子里,他們反復擺弄、興趣盎然,完全沉浸在玩樂的喜悅中。再如為了鞏固對形狀的認識,我設計了“給小動物喂食”的游戲,請小朋友把正方形的小卡片喂給正方形娃娃吃,把圓形片片喂給圓形娃娃吃,正是在這一系列生動有趣的操作過程中,孩子們習得了相關經驗。根據孩子的學習特點,有目的地創造和提供相應的數學活動材料,讓孩子在“玩”中學數學,讓孩子在操作中開始親近數學,感知數學從而愉悅入門。
四、 安排、布置適宜的學習環境
提供一個愉快、和諧、自由、寬松的學習環境,讓幼兒通過實際的操作與體驗來學習。如教“調果汁”活動中,課前在數學區里布置一個果汁店的情景,店里擺滿了空果汁瓶數個、白開水和蜂蜜或橙汁、同樣大小的紙杯10個、彩色筆等。老師當果汁店的老板。選教室的另一角安排果汁吧,讓幼兒輪流當老板和客人。這樣使幼兒在愉快、寬松的環境中學會了瓶子和杯子之間的容量關系,從而又使幼兒在學習的過程中和大家分享了開果汁吧的樂趣,使原本比較抽象的數學知識概念具體化了,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尊重個體差異
新《綱要》指出:“尊重幼兒在發展水平、能力、經驗、學習方式等方面的個體差異,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個幼兒都能獲得滿足和成功!庇變旱哪芰Σ町愂强陀^存在的,是不以老師的意志為轉移的,這在數學活動中表現得尤為突出。有的孩子思維敏捷、感悟快,一點就通;而有的孩子思維遲緩、感悟慢,總不開竅。為了讓孩子跳一跳夠得著,我們就要讓孩子進行有層次的練習,既可以讓孩子操作難易不同的有層次的材料,又可以讓孩子按不同的要求進行練習。如小班的“按大小排序”,能力強的可以提供5個以上的圖卡進行排序(如大小不同的動物、植物、日常用品等),中等的可以提供三個圖卡,能力差的可以提供三個明顯大小的實物供其擺弄。再如中班的排序,孩子可以按一維特征排,如紅片黃片紅片黃片;也可以按二維特征進行排序,如紅三角黃三角紅三角黃三角等。另外,根據某一特征還可按照不同的模式進行排序,如狗貓狗貓的AB模式,紅圓黃圓綠圓紅圓黃圓綠圓的ABC模式等。實踐證明,只有承認孩子的差異,讓孩子進行有層次的操作練習,才能讓他們體驗到成功的快樂,才能支持他們對數學活動的興趣。“以關懷、接納、尊重的態度與幼兒交往,耐心傾聽,努力理解幼兒的想法與感受,支持、鼓勵他們大膽探索與表達”,這是新《綱要》對教師提出的要求之一。俗話說:千人千面,說明每一個人都是一個獨特的個體,都有自己個性化的表現方式。老師只有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他們才能自由大膽地表現。如中班孩子想辦法讓“8只小雞和數字7”成為好朋友時,我不做示范,鼓勵孩子想的辦法越多越好,但要說出一定的道理。孩子們的操作結果真是令人驚嘆,他們的表現方式可多了,有的把7改成了8,有的給一只小雞打個叉、畫條線、圈起來、涂顏色等,還有的干脆把一只小雞撕掉了,孩子們是多么有創意呀。又如中班裝飾禮物的活動中,根據帽子上、圍巾上、手套上的數字貼上相應數量的小卡片,有的貼上同類物品,如蘋果、梨等,有的貼上混合物品,如花、蝴蝶等,還有的貼得滿滿的,既有蘋果,又有蝴蝶,還有青菜等。一次在區域活動時,我發現一位小朋友似乎毫無目的地在隨意擺弄。當我請她說說為什么要這樣做時,她告訴我說:“5只蝴蝶,5個蘋果,5顆青菜,5個圓片片,它們和帽子上的5都是好朋友。”聽后我恍然大悟,原來里面竟藏有這么多的5,難怪要擺得滿滿的,我不禁為她的獨特表現而喝彩。是呀,當孩子表現得讓人難以理解時,我們不妨耐心來聽一聽,孩子的回答定會讓你驚嘆不已。
六、數學與各科教學相互整合
《新綱要》指出:幼兒園各科教學應相互融入一體,以幼兒為主體,教師既是活動的引導者,又是活動的合作者,教師要充分發揮幼兒的自主性,激發幼兒學習的情趣。因此,教師在完成各領域教育任務的同時,應有意識地滲透有關數學教育內容。例如,在繪畫、泥工活動中,幼兒可以獲得有關空間、形狀、對稱意識以及體積、重量等感性經驗。在體育活動中,幼兒可以有更多的機會形成空間方位意識。在科學教育中,幼兒可以自然地運用測量、數數等方法發現物體之間的數量關系和空間關系,提高數學應用意識,發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藝術欣賞活動中,我們可以讓孩子欣賞自然界中蘊含數學美的物體,如花朵、蝴蝶、貝殼、蜂房、各類植物的葉子、向日葵花盤等,使幼兒感受排列形式上的秩序美與和諧美,感受數學的無窮魅力。
七、在游戲中積累經驗
游戲是幼兒最喜愛的活動,把抽象的數學知識與生動活潑的游戲緊密結合起來,能夠使幼兒自發地應用數學,獲得有益的經驗。如積木游戲包括空間關系、幾何形體、測量等數學知識,同時又與分類、排序、數量的比較等相聯系。幼兒在搭建的過程中,在游戲體驗中能獲得數、形的經驗和知識。幼兒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是幼兒主動學習的動力。為了引發他們強烈的學習動機,利用玩具和游戲寓教于樂,是幼兒最容易接受、最樂于參與的一種學習模式。而幼兒每一次玩,可能都有不同的玩法、不同的點子,無形中就培養了靈活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如在“大風吹”教學中,其目標是練習三層條件的連續分類。老師就扮演了“風婆婆”,大家圍著“風婆婆”坐成一圈,玩“風婆婆”的游戲!帮L婆婆”隨意舉出一種或兩種以上多數幼兒所共有的特征,有該特征的幼兒就要站起來換位置,其他的幼兒則不動!帮L婆婆”要趁著大家換位置的時候,搶到一個位置坐下,此時會有一位幼兒沒有位置坐,便成為“風婆婆”,游戲又繼續開始。在各種角色游戲中,更有大量學習數學的機會。如在商店游戲中,幼兒可以將商品分類擺放,并在買賣過程中學習數的加減運算!俺小敝械纳唐房梢浴2個1元”、“5個1元”、“10個1元” 標價,練習按群數數。其他如搶椅子游戲、撲克牌游戲等,都可以幫助幼兒比較10以內數的多少、大小,學習數的組成、加減和順序等知識。
因此,游戲在幼兒一日活動中占據了很大的空間,幼兒在游戲中輕松、自主地掌握了數學知識,從而喜歡數學、探究數學、學習數學。我們可以從幼兒的生活實際出發,在現實的情境中引導幼兒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增強幼兒的數學應用意識和學習數學的信心。孩子過集體生日時,我們可以啟發幼兒思考蛋糕應怎么切才能每人一份,怎樣才能等分,使幼兒體驗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樂趣,提高學習數學的主動性、積極性!
(責任編輯:林文瑞)
【淺談幼兒園數學教育】相關文章:
• 淺談幼兒園數學教育的變革
• 淺談幼兒園數學教育在生活中的運用
• 淺談幼兒園數學教育
• 淺談幼兒園數學教育
• 淺談幼兒園數學教育策略
• 淺談幼兒園數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