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德育就是教人學做人的活動,是培養人的品德,是將社會思想道德、社會規范轉化為個體的品德,是促進人的品德社會性發展,德育如果失敗,就會成為萬惡之源,導致整個社會的墮落。幼兒期是人的個性初具雛形的時期,這一時期形成的對人、對事、對己的態度,逐步發展出的個性品質和行為風格,不僅直接影響幼兒童年生活的快樂與幸福感,影響其身心健康以及知識、能力和智慧的形成,更可影響其一生的學習、工作和生活。可見學前期的德育對幼兒是多么重要,因此,幼兒園應通過不同途徑做好德育工作。
關鍵詞:幼兒;德育;途徑
“德育”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社會或階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發展的規律及需求,通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傳、修一定社會的思想政治準則和法紀道德規范,形成受教育者一定的思想、政治、法紀、道德品質的教育活動。通俗來說,德育就是教人學做人的活動,是培養人的品德,是將社會思想道德、社會規范轉化為個體的品德,是促進人的品德社會性發展,成為堂堂正正站立的人。
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反觀近幾年由大學生引發的幾個案例,其實歸根到底,就是中國目前校園道德教育失敗的結果。德育如果失敗,就會成為萬惡之源,導致整個社會的墮落。《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提到:“幼兒期是人的個性初具雛形的時期,這一時期形成的對人、對事、對己的態度,逐步發展出的個性品質和行為風格,不僅直接影響其童年生活的快樂與幸福感,影響其身心健康以及知識、能力和智慧的形成,更可影響其醫一生的學習、工作和生活。”可見,學前期的德育對幼兒是多么的重要。那么如何對3~6歲的幼兒進行德育呢?根據筆者從教十年的工作經驗,總結有以下途徑:
一、以身作則,樹立良好的榜樣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指出幼兒德育的總目標是:萌發幼兒愛祖國、愛家鄉、愛集體、愛科學的情感,培養誠實、自信、好問、友愛、勇敢、愛護公物、克服困難、講禮貌、守紀律的良好品德行為和習慣,以及活潑、開朗的性格。作為幼兒教師,我們要對照上面的幾點,看看自己是否具備以上的品質。作為幼兒教師,我們要了解:好奇、喜歡模仿是幼兒的特點。幼兒教師是幼兒的啟蒙教師,幼兒教師的人格品質對幼兒的影響非常大,有句話說得好,“身教重于言教”,的確,幼兒就是教師的影子,有什么樣的教師就有什么樣的學生。教師對工作、生活的態度,對工作的責任心,甚至是教師的個性、愛好和衣著打扮都會對幼兒產生重要的影響。由此,作為一名合格的幼兒教師,首先就要具備良好的個性品質,要加強自身的品德修養,為幼兒樹立良好榜樣。
二、把“德育”內容兒童化
愛國、民族自豪感、團結、責任等,都是一些抽象的感念。如何把抽象的“德育”變得兒童化?教師可配合圖片、實物,以生動的語言把教育內容擬人化、故事化,這樣幼兒就更易于接受了。
除此外,我們還可以把德育的內容滲透在教育活動課中,如在
音樂活動“好朋友”“拉拉勾”中使幼兒認識到朋友間友好互助、友好相處的情誼;在語言活動“烏鴉喝水”中向幼兒滲透“克服困難”“堅持”的意念,從而培養幼兒優良的品質,等等。總之,不要把德育太過于文字化和成人化,要把它化成幼兒淺顯易懂的內容,這樣才能達到教育的實質。
三、幼兒園德育工作應滲透在幼兒一日生活的每個環節
早上來園時,可以教育幼兒運用簡單的禮貌用語,如“早上好”“您好”,或者是運用微笑、點頭等禮貌肢體動作。在課堂中培養幼兒傾聽他人說話的習慣,會舉手發言,課堂中能遵守秩序。在游戲中,教師要指導幼兒學會相互謙讓、相互分享,與大家友好游戲。當幼兒發生爭吵、矛盾時,教師應善于引導幼兒分析問題,知道自己的對錯,培養幼兒勇于承擔錯誤和責任的品質。進餐時要養成良好的進餐習慣,進餐過程中保持安靜,懂得文明禮儀,能夠珍惜糧食。同時還可以進行感恩教育,讓幼兒知道感謝為自己付出的人,如農民伯伯、廚房阿姨、爸爸媽媽和教師等。午睡會自己安靜入睡,知道在集體生活中不影響他人。下午離園時能夠對教師說“再見”“明天見”等禮貌用語。
四、在傳統節日和社會實踐中進行德育
一年365天里有許多不同的節日,我們可以借助一些節日對幼兒進行感恩教育。如過“重陽節”時,通過了解“重陽節”習俗,組織家庭進行重陽慰問孤寡老人活動,教育幼兒尊敬、關愛老人;“母親節”和“父親節”時,邀請爸爸媽媽們來園參加幼兒感恩會,讓幼兒親自送上自制的小禮物,或者幫爸爸媽媽捶捶背、按摩,讓幼兒學會感恩;“教師節”時會對教師表示謝意,愿意動手為教師制作小禮物;“全國助殘日”組織幼兒看望、慰問殘疾人,培養幼兒的愛心,從小學會關愛弱小傷殘……利用節日開展一系列的主題教育活動,讓幼兒從中懂得熱愛、關懷,懂得親情和友情,懂得感恩和回報。如果社會上每個人都處在感恩、有愛的狀態,那么這個社會就是一個幸福和諧的社會。
五、借助國學精髓培養幼兒的道德品質
中國傳統儒家文化注重培養人的“仁、義、禮、智、信”,這與我們希望將幼兒培養成一個獨立、自信、堅強、快樂并勇于承擔責任的人其實是殊途同歸的。
在國學中有許多富于教育意義的故事,如《三字經》中的“孔融讓梨”,培養幼兒懂禮、謙讓的品質;“小黃香溫席”,教育幼兒懂得孝敬長輩、為長輩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弟子規》中“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教育幼兒懂家教、懂規矩,學會尊敬父母和長輩;《弟子規》中的“恩欲報,怨欲忘;報怨短,報恩長”和《增廣賢文》中的“滴水之恩,涌泉相報”教育幼兒要記住別人對自己的點滴好處,并加倍、持久地報答,而對他人的怨恨則盡量淡化直至忘記,學會帶著感激之心生活,教育幼兒學會感恩……教師可根據班級幼兒的發展挑選適合的內容和幼兒一起學習,并用生動有趣的語言講述其中的故事,讓幼兒理解其中的教育意義,做到深入淺出。幼兒園還可以開展相應的主題表演活動,讓幼兒在表演情境中熏陶國學文化的精髓,從而培養幼兒的良好品格。
六、德育應在幼兒園環境中體現
優美的環境可以陶冶情操,帶給人心靈的感應。對幼兒的環境布置不應只是停留在為了美觀的表面上,更應該在布置環境時思考:這樣做的目的是什么?可以給幼兒帶來什么教育意義?為了能夠更好地實施“德育”,達到更好的教育效果,教師可以在幼兒園周圍的環境中創設有關“德育”的氛圍。如在幼兒園大堂設計各國小朋友歡聚一堂的畫面,可以渲染友愛和平的氣氛,讓幼兒感受到友誼不分國界;在走廊或教室的墻壁上張貼中國地圖、解放軍和國旗的圖片,激發幼兒愛國熱情;在水龍頭旁邊貼上小水滴在哭的圖片,讓幼兒懂得珍惜用水;在教室門口張貼“有禮貌的小貓咪”圖片,提醒幼兒每天都要講禮貌.....環境的創設使幼兒在不知不覺中受到啟發,起到了輔助教育的作用。
七、幼兒園德育需要家長的共同配合
父母也是幼兒的教育者,父母的行為習慣也會影響幼兒,因此父母要為幼兒樹立良好的榜樣。家庭是一個學習的大環境,幼兒在家庭中接觸外界的事物更多,因此幼兒往往對來自家庭中的影響要接受得更多、更快一些。家長作為家庭的教育者,應該及時糾正幼兒的一些不正確表現,及時制止幼兒模仿不好的事物,用言語和實際行動引導幼兒。所以說,培養幼兒的優良品德和行為習慣,必須要有家庭教育的配合。
幼兒園是培養幼兒的地方,也是讓家長習得教育知識的地方,因此,有條件的幼兒園應多開展家庭教育講座,讓家長掌握科學的育兒知識,樹立正確的育兒觀,為幼兒品格發展做好奠基石。而幼兒教師應該做到與家長多溝通、多聯系,多了解幼兒在家庭中的表現情況,及時掌握幼兒在家庭中行為表現,以便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為了做好這項工作,教師除了要讓家長了解幼兒在園的表現外,還要積極向家長宣傳幼兒園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主張,促使家長能夠按照幼兒園的教育要求在家庭中對幼兒進行品德教育,這樣才能使幼兒園德育工作發揮實效。
【淺談幼兒園德育】相關文章:
• 淺談幼兒園德育教育的途徑和方法
• 淺談幼兒園德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