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教育是學前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有目的、有組織的塑造兒童心靈的一項重要活動,尤其是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幼兒德育教育顯得尤其重要。
一、幼兒德育教育現狀
隨著我國教育事業不斷發展,幼兒教育事業同樣得到全面發展,特別是《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頒布以來,幼兒德育教育工作進一步得到廣大幼教工作者的高度重視。但是,現階段幼兒園德育教育中也存在諸多問題和誤區,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從獨生子女所處的家庭環境看,幼兒從小所接受的道德熏陶和教育不容樂觀,孩子總是處在眾星捧月的地位;二是家長存在重智輕德的教育現象,使孩子從小便養成了“以我為中心,任性、驕蠻、無理”等不良意識和行為;三是存在重說教輕實踐教育現象,使得孩子分不清是非對錯。所為言傳不如身教,教育者的言行不一使德育過程中達不到知、情、行的統一;四是存在重傳遞輕體驗教育的現象,使更多的孩子從小養成了懶惰無理無情感沒有同情心的性格,教育缺乏積極的道德情感的培養;五是出現重顯性輕隱性教育現象,忽視了發揮環境陶冶、學科滲透、社會實踐等多渠道的德育功能,使孩子的思維不夠靈活,缺乏比較豐富的想象力。
幼兒良好的道德行為的養成,既有賴于自幼嚴格的要求和紀律約束,更有賴于從小自身對道德理想的追求,他們的道德養成與身體成長一樣,需要從多渠道汲取營養。特別在幼兒教育階段,既需要靜態的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更需要動態的品德踐行。因此,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在幼兒教育全面實施素質教育首要的任務是應該及時調整傳統的德育觀念和方法,不斷探索幼兒德育教育的新思路和新途徑,要不斷體現意識。幼兒德育教育過程要做到知、情、行的統一。其中“知”的培養是基礎;“行”的實現是關鍵和標志;“情”起中介和“催化劑”的作用。三者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相互轉化,也就是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使道德品質成為幼兒自我主體意識的覺醒,使我們所要求的品德規范逐步內化為幼兒自覺的良好品行。
二、幼兒德育教育的途徑和方法
(一)多途徑整合德育內容,曉之以理
1.與領域活動整合。領域教學活動是幼兒教育的基礎元素,也是幼兒德育教育的主要渠道。實踐證明,在各個領域的教材中,都蘊涵著豐富的德育教育資源。尤其是在語言活動、
音樂活動中,幾乎每一個藝術作品都蘊涵著一個做人的道理。如:故事《雪孩子》里那個舍己救人的小雪人形象感人至深,散文《微笑》讓幼兒明白了哪怕是一個微笑,也能給朋友送去快樂,
兒歌《讓座》讓幼兒懂得了尊敬老人、愛護老人,歌曲《國旗國旗真美麗》洋溢著熱愛祖國的情感等。這些豐富多彩的教育資源對幼兒的德育教育和思想品德培養有著積極的作用。
2.與環境整合。環境的教育功能是潤物細無聲的滲透。在實踐中我們發現,通過班級
環境的創設來促進班級德育教育工作不失為一條好路徑。我們有意識地將各種品德教育融于
班級的環境中,努力營造一種積極健康的班級文化氛圍,彌散在班級的每一個角落,充分發揮其育人功能。例如,在幼兒園大班可設立“德育之星”欄目,這個欄目中可設“我為集體做好事”、“我幫助了小伙伴”、“我會講禮貌”等若干個小欄目。在每個小欄目中評出若干個“德育之星”,教師要為被評上的孩子在相應的欄目內蓋上“星星印章”。每個月再根據這些評選結果來統計哪個孩子得到的“星星印章”最多,這個就可以當選為當月的“德育之星”。這種正面激勵的方法能夠有效地激發每個孩子內心潛在的向上性。
3.與生活整合。美國著名哲學家、教育家約翰?杜威曾指出:“學校的德育教育應從兒童參與生活出發,離開了生活,學校就沒有道德目標,也沒有目的”。因此,我們要善于從幼兒的生活中去挖掘品德教育資源,把德育貫穿于幼兒的一日生活之中,引導幼兒去關注、去感受、學習與體驗。可以利用每周一早上的升旗儀式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組織幼兒輪流做小值日生,來培養幼兒自我管理和組織能力以及為他人服務的良好品德;自由活動中注重幼兒與同伴團結友愛的良好品德的培養;游戲結束后,注意讓幼兒自己收拾玩具、整理玩具,培養幼兒愛護公物的品德習慣。
4.與本土資源整合。《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幼兒園都應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地實施素質教育,利用本土資源,引導幼兒充分感受家鄉文化的豐富與優秀,感受家鄉的變化與發展,激發幼兒愛家鄉的情感。”就天祝藏族自治縣而言,發展歷史悠久,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應當將本土文化與德育整合,設計開展“我愛家鄉”等德育主題活動。組織幼兒到家鄉的一些名勝古跡去參觀:認識天祝是白牦牛唯一產地;感受天祝三峽的秀麗風光;參觀天堂寺的宏偉建筑;參觀大同河、神泉藥水等景觀,進而讓幼兒了解天祝的藏族風土人情;教幼兒學習優美的藏族
舞蹈;與孩子一起收集有關家鄉的各種圖片,讓他們通過語言、繪畫、版面、錄象等多種形式描繪和表達對家鄉的熱愛,逐步激發孩子為家鄉而感到自豪之情;教幼兒學習優美的藏族
舞蹈;讓他們夠過語言、繪畫、版面、錄像等多種形式描繪和表達對家鄉的熱愛,激發他們熱愛家鄉的情感。
5.與重大節日整合。一年當中有許多與幼兒相關的或對幼兒來說是很重要的節日,每個節日都是一個開展品德教育的機會。圍繞這些節日主題,設計一些集教育性、趣味性為一體的德育活動,也是一條對幼兒實施品德教育的有效途徑。“三八婦女節”期間,可將媽媽們請進課堂,直接與幼兒面對面地對話,她們帶來孩子成長過程的照片,聲情并茂地向孩子介紹媽媽養育子女的辛苦,提出對子女的期望。孩子們則向媽媽表達了誠摯的感謝和祝福;“五一國際勞動節”期間,可以設計題為“參加勞動真光榮”活動,讓幼兒通過參加力所能及的勞動活動,體會勞動的辛苦及其創造的價值,從而不斷懂得尊重別人的勞動是品德高尚的表現。“國慶節”期間,教師圖文并茂地向幼兒介紹祖國的大好河山以及戰士們保衛祖國的神圣職責,激發幼兒熱愛祖國的美好情感,啟發他們從小樹立為祖國的明天而奮斗的理想。
6.與家庭教育整合。家庭不僅是其子女賴以生存的場所,也是學生接觸最早、受影響最深的教育環境。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社會的日趨信息化,家庭教育的功能正在不斷擴大和增強。當今,很多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在現實生活中,部分家長對子女的教育不能與幼兒園德育教育想協調,對子女百依百順,嬌生慣養,包括孩子力所能及的小活兒也由家務包辦,減少了孩子自理的機會。部分家長“望子成龍”心切,拔苗助長,過分溺愛子女,把孩子逼上了“家庭小皇帝”的“寶座”。所有這些現象,為學校德育教育工作帶來了一定難度。由此可見,幼兒園德育教育應該與家庭教育想協調,才能使得學校和家庭形成合力,為促進幼兒德育教育做出積極努力。
家長要充分認識到品德教育與幼兒健康成長的密切關系,在思想上與幼兒園取得共識,積極配合幼兒園,參與對幼兒的品德教育活動,從中充分發揮家長的教育作用,讓幼兒在家庭中得到良好的德育訓練。
(二)注重移情體驗,動之以情
德育工作的對象是人,每一個個體的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單純地對幼兒說教是難以收到良好效果的。要真正使道德品質成為幼兒自我主體意識的覺醒,這就要求我們將“知”與“情”緊密結合,互相滲透,在曉之以理的前提下動之以情。實踐證明,情感體驗法是一種行之有效的策略。比如就當地電視臺跟蹤報道的“燒傷的劉明明”事件,我們引導幼兒時刻關注電視新聞報道,介紹劉明明的病情和遭遇,提出問題引導幼兒情感換位:“如果你是小明明,你有什么感受?你最希望得到什么幫助”等,孩子們看到了小明明在病床上奄奄一息的情景,體會著她的病痛和無助,有的孩子同情的淚水奪眶而出,幫助的想法油然而生。
(三)走進社會實踐,導之以行
宋代儒學大師朱熹說:“論先后,知為先;論輕重,行為重。”知的目的在于行,導行是德育教育過程的一個基本環節。能否使幼兒把道德認知轉化為道德行為,是品德教育成敗的關鍵所在。因而,導行是德育過程的重中之重。我們認為,使導行環節充分發揮作用,使知與行真正統一起來的社會實踐活動,是推進幼兒德育教育工作收到良好效果的重要途徑。即應當把社會實踐活動作為德育工作的重要載體,讓幼兒走出校園,參加適合相應年齡段社會實踐活動。讓孩子們在活動中接受、認同、內化德育教育的內容。
總之,在全面事實素質教育的大背景下,幼兒德育教育是一項艱巨而又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政府高度重視,全社會全力關心,教育者積極努力。也需要我們在實踐中不斷總結、不斷反思、不斷探索和不斷創新。
【淺談幼兒園德育教育的途徑和方法】相關文章:
• 淺談幼兒園音樂教育
• 當前幼兒園管理探討
• 幼兒園小班節奏樂教學初體驗
• 關于幼兒園課堂教學的思考
• 新時期幼兒園工作之我見
• 淺談幼兒園音樂教育的重要性
• 讓父親走進幼兒園教育
• 淺談幼兒園美術活動教學問題
• 幼兒教育方法探究
• 淺談幼兒園美術游戲的組織方法
• 幼兒園繪畫教學活動探究
• 淺談幼兒園小班感恩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