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的一日活動是豐富多彩的。幼兒在教師的帶領下觀察自然萬物,認識大干世界,每天都有新的事物不斷刺激他們的神經,有些是他們能理解的,認為順理成章的,可大部分他們都不能夠理解。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勵他們向外界求助。尋找問題的答案,是幼兒關注外界環境的結果;接觸外界環境的過程,也是他們了解外界環境的途徑。可見,提問是幼兒獲取知識的主要方式之一,而且對個體而言更具有促進身心發展的意義。所以,教師必須對幼兒提問特點有正確的認識,并注重發掘其中的教育契機。
一、正視幼兒提問的必然性
提問是幼兒身心發展的必然結果。具體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①智力的發展。求知欲和好奇心是幼兒的天性,反映了幼兒的內在認知需要,有利于激勵他們自覺、積極、熱情、持久地學習知識,認識事物。具體反映就是幼兒好問、好動。他們常常會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涉及廣泛。②口頭語言發展后,幼兒能用語言表達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事,也自然能向他人發問。③意識的發展。幼兒能夠有意識地注意周圍的環境,已經有了一定的觀察力。
當幼兒2歲左右時,伴隨著思維的初步發展、語言的豐富、好奇心和求知欲的萌發,開始出現提問現象。幼兒最初的問題大多是問他所見到的東西的名詞:“這是什么?”“那是什么?”長到三四歲,幼兒常常會問一般命題中包含知識性的問題:“毛毛蟲是好蟲還是壞蟲?”“老虎厲害還是獅子厲害?”這體現了幼兒的知識水平和思維水平的發展。這類提問是在幼兒認識命題中的事物,具有比較、分析能力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五六歲的幼兒對事物之間的關系產生了興趣,總喜歡問“為什么”。比如:“為什么太陽會變顏色?”“我們為什么要睡覺?”對這些非常有趣的問題,他們要一直追問到底甚至直到受到成人的責罵為止。
幼兒提問是發展的必然,也是發展的必須。教師不能厭煩幼兒的提問,而應加以鼓勵,認識到這是幼兒學習的有效工具,是施教的出發點和突破口,可以促進幼兒的全身心發展。如幼兒會問:“老師,怎么有太陽還會下雨?”“汽車尾部為什么要裝燈?”教師應積極認真地對待幼兒的提問,以科學求實的態度回答幼兒提出的每一個問題。
二、明確幼兒提問的動機
有人曾對幼兒的問題做過分析研究,發現幼兒提問的動機有十多種。由于動機不同,幼兒希望得到的反饋也不一樣,而教師的處理方式也應該有所區別。這就要求教師能根據幼兒年齡、具體情境的不同,了解幼兒提問的不同原因,對癥下藥。
幼兒提問最常見的幾種動機有以下幾種。
1.為了弄清字詞概念,出于學習語言的需要而提問
如:“這個是什么?”“熨斗是干什么的?”這在每個年齡階段的幼兒身上都能體現,只要幼兒接觸新事物,他們這種提問的熱情就不會消退。這種問題的出現,標志著幼兒已經開始注意周圍的現實世界,具有最初的觀察力,是求知的萌芽。但是,隨著幼兒的發展,出于此類動機的問題比重會有所下降。
教師可以從這類問句中了解到幼兒知識獲得的程度和經驗的水平。正如陳鶴琴先生指出的,問句若是“這個是什么東西”、“那個是什么東西”,就顯出問者的知識缺乏;問句若是“水是怎樣流動的”、“吃蟹為什么用醋”,可明顯表明問者有些知識和經驗。
2.為了尋求事物的因果關系而提問
如:“為什么下雨以后會有彩虹?”這類問題在幼兒上中班時明顯增多,成為主要問題模式。這些問題是幼兒在接觸周圍生活的過程中激發了強烈的求知欲,產生了新的興趣的基礎上提出的。問題的深度和廣度是衡量幼兒智力發展的一個重要標志,教師與家長應十分重視幼兒的此類問題,采取積極的態度,正確、科學地回答幼兒提出的問題。幼兒通過提問獲得新知識,是發展幼兒智力、激發幼兒興趣的一個重要途徑。
3.出于對某事的興趣、喜愛而提問
如:“飛機為什么能飛?”“飛機有多大?”提此類問題的幼兒往往具有特別的愛好,不僅廣泛而多樣,而且變動較大。
教師組織活動時,最頭疼的就是幼兒注意力容易分散、轉移,常常需要苦思冥想,利用各種方法引起幼兒的興趣。但如果教師平時注意仔細觀察積累,留心幼兒的問句,就能夠發現幼兒的興趣所在,從而因材施教。
4.為了表現、炫耀或引起別人的注意而提問
如:“老師,你知道我家有幾本奧特曼的書嗎?”“你在大海里游過泳嗎?”提這些問題,幼兒并不想知道對方的答案,只是借提問引出自己值得炫耀的事,隨后幼兒會主動告訴你答案,實際上是一種自問白答。
5.為了跟別人交流,試探別人的態度而提問
當見到新教師時,有的幼兒會問:“你是我的老師嗎?”表達了幼兒對教師的好奇,試探教師對他的態度。當得到回答后,幼兒就會覺得很滿足,并開始跟教師接近。
三、處理幼兒提問的藝術
1.耐心傾聽幼兒提問,保護其好奇心,鼓勵和支持幼兒大膽地提出問題
當幼兒出現認知矛盾時,首先會與同伴討論,當在同伴那兒得不到答案時,才會求助于教師,這時教師對幼兒的態度就十分重要。如果師幼關系是和諧的,那么就會激發幼兒向教師提問的愿望,反之,幼兒就會打消向教師提問的沖動。所以,當幼兒向教師提出問題時,教師應表現出對他們所提的問題很感興趣,要認真耐心地傾聽他們提出的問題,不能表現出敷衍的態度和厭煩的情緒。提出問題和討論問題,對幼兒創造性思維的形成有很大的好處,教師應適時、合理地鼓勵他們提問,以促進幼兒好奇心的發展。
2.分析幼兒提問的真實動機,根據動機的不同有針對性地選擇對策
(1)當幼兒提問的動機是弄清字詞概念、學習語言時,教師應該用清晰標準的普通話、淺顯易懂的句子去給幼兒解釋,使他們記憶深刻,理解正確,并有意識地在幼兒感興趣的時候幫助幼兒重復練習。
(2)當幼兒提問的動機是尋求事物間的關系時,教師應把握這一教育時機,促進幼兒思維的發展,發展幼兒的動手操作技能。
首先,對于一些顯而易見的簡單問題,教師不必立刻給出答案,而應該反問幼兒,引導幼兒自己去探索,主動去思考。如對于“人為什么要穿衣服”這類問題,教師完全可以反問幼兒:“想一想,你為什么要穿衣服?”鼓勵幼兒積極思考,找到答案。有的幼兒會馬上說:“穿新衣服就漂亮啦!”(美觀)另一名幼兒也想到:“冬天穿上衣服就不冷了!”(保暖)……在教師的反問下,幼兒能夠自己解決簡單的問題,從中不僅能學到簡單的知識,而且能學會一種思維方式,逐漸發展自己解答問題的能力。
其次,對于稍顯復雜而具有可操作性的問題,教師可以為幼兒準備教具和實驗用具,帶領他們通過親自實踐而得出結論。如“小白兔喜歡吃什么”這個問題的提出,引起了幼兒的興趣,大家都在熱烈討論。最后相持不下,找到教師求助。教師當然可以簡單地回答蘿卜或其他什么東西,但是這種方式卻錯過了教育的最佳時機。這時應該抓住幼兒的興趣,讓幼兒帶著問題做實驗,鼓勵幼兒從實際喂兔子的過程中找到答案。這樣不僅能鍛煉幼兒的觀察力,而且可以培養幼兒熱愛小動物的愛心,還可以滿足幼兒的求知欲。同樣具有代表意義的問題是:“為什么蝌蚪是青蛙的孩子?”
四,對于復雜的問題,教師可以留待幼兒長大了再回答。
如幼兒問:“人是怎么來的?”教師不能用生物學的專業知識給他們講人類的起源,幼兒無法理解這么深奧的理論。這時,教師應該說:“你們還小,以后上學了,好好學習,就能懂得很多事情了。”促使幼兒渴望長大獲取知識。但也不能總說:“以后你就知道了,現在別老問!”這不僅會惡化師幼關系,也會打擊幼兒的積極性。
(3)當幼兒的提問動機是顯示自我時,教師就要選擇性地忽視那些過分炫耀的幼兒,讓他們學會謙虛;適當鼓勵那些羞澀的幼兒,讓他們能充滿自信。總之,教師要因材解問,塑造幼兒的完善人格。
3.啟發不會提問、不肯提問的幼兒
好奇是幼兒的天性,一些幼兒之所以沒有問題可提,主要是沒有接受新的刺激,也就是觀察力弱。提問的重要性要求教師一定要引導幼兒學會提問。教師可以帶領幼兒去觀察,讓他們發現一些新事物、新現象,指導幼兒在觀察中產生疑問,提出問題。教師也可以先提出問題,讓幼兒有目的地進行觀察。這也能啟發幼兒提出新的問題,并且讓幼兒學會如何提問題。
提問是幼兒學習的手段,與其思維、語言、意識的發展相互促進,在幼兒的成長中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教師一定要正確認識幼兒提問的原因、發展、動機等,并能根據對象、環境、性質的不同,藝術地回答幼兒提出的問題。
【正視并分析幼兒語言中的提問特點】相關文章:
上一篇:語言教育活動中師幼互動
下一篇:提高語言教學質量的對策
微信客服
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