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學期,實施新教材“多元整合課程”,將五大領域的內容進行整合,相互滲透,更貼近幼兒生活。我重點談談數學教學活動:數學是孩子認識理解世界的重要工具,由于學科本身特點,決定了它的抽象性。為此,我啟發引導幼兒從生活和游戲中,感受事物的數量關系,并體驗到數學的趣味性和重要性。
一學習數學的過程生活化
幼兒學習數學的過程生活化,即在設置的日常生活情景中學習數學,我采用豐富多彩的形式,引導幼兒了解數學與生活的關系,如:生活中的圖形——孩子發現車輪是圓的,門是長方形,手絹是正方形,雞蛋是橢圓形;生活中的分類——整理玩具、學習用品等,生活中的對應關系——飯前分發碗、勺、食物:還有比較同伴的高矮,讓幼兒充分利用生活素材,積累有關數學的感性認識,引導幼兒感受來自生活的種種數學信息。在活動過程中,教師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創始情景——啟發引導——方法指導——鼓勵幫助”的過程。
二學習數學材料生活化
操作材料是數學活動中幼兒賴以思維的物質基礎,從調動孩子好奇心出發,盡量選擇貼近幼兒生活實際的數學操作材料。我選擇生活中的自然物品作為數學材料,更能把幼兒數學知識和現實生活聯系起來。如:“分類”教學活動,根據班內幼兒衣服、鞋、帽子的顏色、式樣及男、女孩子的頭發長短等進行活動設計,學習“數數”,讓幼兒觀察教室墻壁上的圖案數量等。晨間活動,讓幼兒參與收集材料,如;冰棒可以拼圖;花豆、蠶豆可以分類、排序、數數;各種飲料瓶可以比較高矮、粗細等,孩子選擇、比較、排序的過程就是思維發展的過程。為此,我先后制作數學操作材料八套(每個孩子一份),孩子選擇自己熟悉的材料學習數學,興趣高、主動性也強,學習效果明顯提高。
三學習數學形式生活化
數學是一門比較枯燥的學科,我嘗試運用不同的學習形式,努力培養幼兒親近數學的情感,我嘗試“講數學”即講帶有數字的故事,配合情景出示人物或動物,如;七個小矮人、三只小豬的故事等,游戲“我的朋友是誰”——認識相鄰數。另外運用分類知識讓幼兒整理活動材料,將學到的數學知識在生活中遷移運用,從而激發幼兒學數學的興趣和熱情。
總之,我感到從幼兒生活經驗出發,充分調動幼兒多種感官參與數學學習,才能引導幼兒在數數、說說、做做的過程中自然而輕松的學習數學。
【生活化的數學教學】相關文章:
• 如何培養幼兒的創新能力
• 幼兒教師如何引導小班幼兒學數學
• 淺談操作法在數學活動中的運用
• 關于在數學活動中存在的問題及改進措施
• 讓幼兒園的數學課堂充滿生命活力2
• 給孩子一片遐想的天空
• 大班數學活動與教學反思:誰最長
• 摘蘋果-按大小分類
• 淺談嘗試教學法在計算教學中的運用
• 樹葉在語言和數學活動中的運用
• 把握動手操作特點 搞好幼兒數學活動
• 幼兒數學集體教學活動的設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