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意圖:暖暖的春天伊始,萬物復蘇,春季剛到,我班就有幼兒從家帶來了各種種子,并迫切要求老師帶他們到自己的種植園里去種植。這天,我們準備好了勞動工具,孩子們興高采烈地來到種植園,看著孩子們三五一群,二四一伙的興奮勁,我也溶入到孩子們當中,咦!陳子浩他們那伙在干什么?我走過去一聽:陳自浩說:“我的白云豆種子比你的花生種子大,我一粒種子可以換你三粒。”婷婷不服氣地說:“不能按個大小來換,只能按種子的數量多少換”……聽到孩子們的議論,讓我想到我們剛學的數學中的自然測量和“替換”,這不正是一個很好的教育契機。過后,我便以陳子浩與婷婷兩位小朋友換種子的事組織孩子們來討論,由此,生成了本次大班數學活動:誰最長。
活動目標:
1、教幼兒繼續學習自然測量,初步掌握正確的測量方法(知道第一次測量的結果處,為第二次測量的開始點,依次接著量)。
2、使幼兒知道長短與測量的結果有關,種子(量具)越長(或越大)測量次數越少,種子(量具)越短(或越小)測量的次數越多。
3、教幼兒初步學會將測量的次數用記錄的方式記錄,并進行簡單的統計。
4、培養幼兒同伴間互相協作的能力,體驗成功帶來的成就感。
活動重點:學習用種子測量鉛筆的大致長度。
活動難點:幼兒理解種子(量具)的長短(或大小)與測量的結果有關。
活動準備:教具:用泡沫制成放大的鉛筆、白云豆種子、花生種子各一;
學具:兩種不同的種子若干白云豆、花生(選擇種子時顆粒的大小要大致相同)、記錄卡、記號筆、鉛筆與幼兒人數相同;
幼兒已有測量的初步經驗。
活動過程:一、探索自然測量的方法
“看看桌上有什么?”(鉛筆、白云豆、花生)“請你們拿一種種子來量一量這只鉛筆的長,用多少種子表示鉛筆的大致長度。”教師與幼兒探索測量鉛筆的方法,幼兒自由探索用種子測量鉛筆的長度。
析:通過讓幼兒自由探索用種子來測量鉛筆的大致的長度,使幼兒對測量有一個由感性的認識到理性認識,給幼兒提供一個探索、交流的平臺,同時教師不急于告訴幼兒測量的方法,而是讓幼兒通過自己不斷的操作、不斷從失敗中尋找原因、積累經驗,自己發現怎樣測量才能把鉛筆的大致長度量出來,這樣的結論一定比教師直接告訴幼兒要好的多,此時,教師能夠轉變了一種教育觀---由告訴轉向探索,教師與幼兒共同探索和適時的指導,成為了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引導者、合作者,建立了一種積極主動的師幼互動、生生互動的新型的師生關系。
二、交流、討論探索結果
(一)交流測量鉛筆的方法
1、教師請2-3個用不同方法測量鉛筆的幼兒大膽地將自己探索的方法告訴同伴;
2、組織、引導幼兒進行討論,剛才幾位幼兒說的方法誰的最好,最正確;
3、得到幼兒的一致認可后,教師小結測量的方法:第一次測量的結束處,為第二次的開始點,依次接著量;
4、教師利用教具示范,教給幼兒正確測量鉛筆的方法,量時白云豆的一頭要對齊鉛筆的最頂邊,在白云豆的另一頭用記號筆做記號(畫一條短線,第二次量時要從記號開始節下去量)量完數一數,鉛筆的長有幾個白云豆長,提醒幼兒用相同的方法用花生也能測量出鉛筆的長度;
析:此時,教師充分調動幼兒學習活動的積極性,讓孩子們將自己的測量方法告訴同伴,既給幼兒提供一個表現自己的機會,增強幼兒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又為幼兒提供一個敢說、想說、會說的語言交流環境;教師的及時小結和正確的示范,把活動的重點在不經意的環境中教給了幼兒,使幼兒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到了知識和本領。
(二)交流測量發現的問題
1、教師引導幼兒看一看,剛才用不同種子測量鉛筆的長度,所用的種子數量是否一樣多?同樣的鉛筆用不同的種子,結果怎不一樣?是不是量錯了?為什么?
2、引導幼兒用兩種不同長度的種子測量鉛筆長度;
3、體驗量鉛筆的長短與測量結果的關系,并讓幼兒學習記錄種子的數量,幼兒測量時,教師注意提醒幼兒一定將種子一頭對齊鉛筆的頂端,以及是否每一次測量結束處,開始第二次測量,并請幼兒講述測量的結果,引導幼兒觀察種子的長短,什么樣的種子量出來的次數少?什么樣的種子量出來的次數多?通過操作讓幼兒發現:白云豆長量出來的次數少,花生米種子短量出來的次數多。
4、教師小結:測量物品時,物品的長度與測量的工具有關,量具越長(越大)測得次數少,量具越短(越小)測得次數越多。
析:本環節是將活動的難點進行分散教學,首先,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幼兒理解測量物品的長短與量具有關,再進一步,讓幼兒通過自己的親身體驗來發現測量物品的長短與量具的關系。
三、延伸活動:
幼兒利用其他的東西去量班上的別的物品,如:用鉛筆量桌面的邊長,用積木量自己坐的凳子腿的長度。進一步引導幼兒理解測量的結果與測量的量具有關,同時,在幼兒能夠接受的情況下,適當的進行替換游戲:一只鉛筆的長度可以用××粒白云豆來替換,或桌面的一個邊長可以用幾只鉛筆來代替。
教學反思:
本次活動是孩子們第一次借助種子作為量具來測量物體的長度,孩子們的興趣很好,也很投入,但由于種子個較小,幼兒的手指肌肉還欠發達,所以在測量時,第一次的結束是第二次的開始點,幼兒較難找到,特別是在用花生米粒測量時,因此,在今后的教學中選擇恰當的量具非常重要,但教師很善于抓住在幼兒當中出現的偶然事件作為教育契機,因此,幼兒對本次活動的投入程度極高,在探索如何測量鉛筆時,剛開始孩子們的量法各不相同,此時,教師不是急于告訴孩子們的正確測量方法,而是讓幼兒在探索、討論、引導中獲得知識的,教師能夠轉變一種教育觀念:由告訴轉向探究。教師作為活動的參與者、支持者、合作者,體現了一種新型的師生關系,同時,教師在活動中不僅能夠充分調動孩子們學習的積極性,還能尊重幼兒,把幼兒始終放在主體位置,教師的語言親切、和藹,與孩子們一起討論、商量,為幼兒創設了一個寬松、愉悅的心理環境。
本次活動,無論是教材的選擇、目標的制定和教具、學具的準備都能充分尊重幼兒的認知特點和學習規律,將枯燥無趣的測量活動,以孩子們感興趣的“種子”為載體,來讓幼兒學習測量,同時,教師的循序漸進,由用一種種子測量鉛筆長度,引升為兩種種子測量,從而讓幼兒在測量中自然而然地發現量具的不同與測量的結果有關,在活動延伸時,教師還能恰到好處地引出“替換”,使幼兒在玩中學、學中玩,對數學的一些概念有了一個較清楚的認識,而不是教師強加給他們的。當然,在活動中量具是一個比較關鍵的物品,教師如何抓住教育契機,發揮該教育契機的作用;孩子們能夠在游戲中發現“一粒白云豆可以換三粒花生米”、“不能按個的大小換,應按種子的多少來換”等等,這些閃光點和教育契機我們應如何把握都是我們今后探討、研究的方向。
反思,即教師以自己的實踐過程為思考對象,對自己所做出 的行動、決策以及由此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它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動及情境的能力。從某種意義上說,教師的反思能力決定著他們的教育教學實踐能力和在工作中開展研究的能力。有關研究證明,成功的和有效率的教師傾向于主動地和創造性地反思他們事業中的重要事情,包括他們的教育目的,課堂環境,以及他們自己的職業能力。因此,“反思”被廣泛地看作教師職業發展的決定性因素。美國學者波斯納(G.J.Posner) 十分簡潔地提出了教師成長的規律:“經驗+反思=成長”,并指出,沒有反思的經驗是狹隘 的經驗,至多只能形成膚淺的知識,教師如果僅僅滿足于獲得經驗而不對經驗進行深入的思 考,其發展將大受限制。
【大班數學活動與教學反思:誰最長】相關文章:
• 幼兒園數學教育
• 教學方法與教學組織形式
• 淺談幼兒數學教育點滴
• 給孩子留出發展創造力的空間
• 淺談幼兒觀察能力的培養
• 數學:比較粗細
• 學習6的第三組加減
• 如何培養幼兒的創新能力
• 幼兒數學教學游戲化的實踐
• 如何保護和培養孩子的創造力
•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改革的新探索
• 操作性數學教育活動與生活數學課題研究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