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提出“學校教育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以來,全國大中小學都紛紛將《體育》改稱《體育與健康》,與此同時,《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也明確提出“幼兒園必須把保護幼兒的生命和促進幼兒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的要求。那么,作為幼兒園教育重要組成部分的體育該如何來貫徹“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呢?
一、幼兒園體育要成為為幼兒健康服務的最直接最重要的手段
現代學前兒童教育理論指出:幼兒階段正處在人體形態、機能的最初生長發育階段,為使他們更健康地生長發育并為未來的健康發展奠定良好而堅實的基礎,此時不僅需要為他們提供良好的飲食和衛生保健,還需要積極地開展以身體鍛煉為手段的各種體育活動。國內外許多體育科學研究也已經證實:科學合理的體育活動不僅能有效增進幼兒身心的健康發展,而且也有利于為他們終身的健康打下良好的基礎。為此,我們在實施幼兒園健康教育的工作中,一定要緊緊抓住對促進幼兒健康最直接、最有效的體育活動,把體育作為為幼兒健康發展服務的最直接最重要的手段。
近年來,已有越來越多的幼兒園開展了各種以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為目標的體育研究。如:上海和北京市的“區域體育活動研究”、天津市的“遠足活動研究”和“玩沙活動研究”、江蘇省的“體育游戲與身心健康發展的研究”、廣州市的“水上活動研究”、山東和陜西省的“體育活動與心理健康的研究”等等。這些研究都為幼兒園體育如何有效促進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提供了許多有益的經驗。
二、幼兒園體育要確立幼兒在身體、心理、社會等諸方面整體健康發展的目標
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的定義是:“健康是指在身體的、心理的、社會的各方面都完美的狀態,而不僅僅是指沒有疾病和虛弱。”然而,在目前的幼兒園體育中,片面追求發展“身體動作技能”的目標,忽略心理的、社會的發展目標的傾向依舊存在。要改變這種狀況,我們在設計和實施幼兒體育活動時,不僅要關注幼兒身體動作的發展,更要關注幼兒參與體育活動時是否有積極的態度、是否有不同的(愉快地、興奮的、沮喪的、憤怒的、大膽的、害怕的等)情感體驗、是否有相互合作的過程等等。
例如,在組織幼兒做模仿操時,教師不能僅僅強調對身體動作技能的要求——動作到位、整齊劃一,同時還應該重視讓幼兒的情感隨著音樂或大公雞叫、小海鷗飛、大象喝水等模仿動作得以自然流露,打破“定位”方式,允許幼兒與附近的同伴結對做動作。這樣,才能使幼兒的身體、心理和社會性的發展在同一時間內都處于活潑的身體運動的完美狀態之中。
三、幼兒國體育活動的內容要擴展到發展幼兒身心健康的所有內容
在以往傳統的幼兒園體育活動中,走、跑、跳、投、鉆、爬、攀登等基本動作成為活動內容的主體。而現代學前體育理論指出,幼兒身心的健康發展,不僅僅是指幼兒在運動時走、跑、跳、投、鉆、爬、攀登等動作要協調靈敏,還包括身體對自然環境變化有一定的適應能力、具備各種安全的意識和相應的身體活動技能等等。因此,組織幼兒園體育活動應將活動內容擴展到涉及發展幼兒身心健康的所有內容。以利用自然力進行鍛煉為例:
●遠足活動——以發展徒步行走運動能力、感受大自然及社會環境的各種變化和特征為主題的體育活動。
●水浴活動——以發展身體對水的溫度、阻力、浮力等特性的適應能力為主的各種沖淋浴、泳浴等體育活動。
●玩雪活動——以發展身體對冬季氣候適應能力、利用冰雪來開展各種身體運動的活動。
●赤足活動——以赤足與自然界、自然物的親密接觸為主題開展的各種體育活動。
四、幼兒團體育要運用科學的方法來有效增進幼兒身心的健康發展
幼兒階段,身體各器官系統正處在初步
發展階段,各骨骼肌肉關節、心血管、呼吸等系統的機能還很稚嫩,負荷過重極易受傷;他們運動欲望強烈,但各器官系統容易疲勞,不會自我調節和控制;他們不喜歡重復單一的運動內容,而是喜歡有主題、有情節、有角色、有器材、游戲化、多樣化的體育活動。因此,如何運用科學的方法來組織活動顯得尤為重要。
例如,我們可以把傳統的“走平衡木”內容,改成“小熊過橋找朋友”內容,讓幼兒扮演小熊角色,自己拿著喜愛的玩具,選擇難易不同的“木頭橋”、“輪胎橋”、“繩索橋”走;走的動作不作統一規定,可由幼兒隨自己的喜好和能力,自然進行兩腳交替行走、屈膝走、起踵走、橫走等。這種游戲化、多樣化的體育活動不僅能引發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適合幼兒心理負荷的變化,而且還有利于幼兒根據自己的能力來選擇和調整活動內容,并為教師更好的隨機指導提供方便。
科學的幼兒園體育活動還應該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和適宜的身體運動負荷原則。根據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幼兒體育活動時的身體動作應由簡到繁、有易到難來進行;逐步增加鍛煉內容、延長鍛煉時間,幼兒每次體育活動時間以15~30分鐘為宜;以有氧狀態下運動的合理運動負荷為原則,提倡高密度、低強度的活動。
《綱要》指出:“要尊重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嚴禁用任何名義進行有損于幼兒健康的比賽、表演和訓練。”然而,在幼兒園體育活動的組織和指導過程中,因功利性而違背幼兒身心發展規律的所謂身體鍛煉活動并不鮮見。例如,為了突顯體育特色,有的幼兒園每天組織超長時間的大運動量的專項素質訓練或表演性訓練;每周、每月進行某一體育運動項目的專項訓練。這種超出幼兒年齡身體和心理承受負荷、以犧牲其它身體活動為代價的體育活動嚴重影響了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此外,不宜對大多數的普通幼兒開展運動專項訓練或表演性訓練。當然,我們并不反對幼兒園針對某些幼兒的特點(對運動有特別興趣、表現出較強的運動能力或運動天賦等)而組織的一些運動項目的啟蒙訓練,但大量現代體育科學研究表明:對兒童不宜過早進行定向的專業化訓練,而應進行以發展運動素質、培養運動興趣為主的啟蒙式練習。
五、幼兒園體育要與衛生保健有效整合,提高教育效益
《綱要》把體育與生活、衛生保健合并成為健康領域,其目的是為了使影響身心健康的教育活動能夠更好地相互整合,更有效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目標的達成。要實現這一目的,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首先,體育鍛煉與營養有機整合。有的幼兒園不僅注重了幼兒的體育鍛煉,還根據幼兒的體能消耗,計算出能量消耗數據,依此調整每日膳食中的營養,科學有效地增進了幼兒的健康,避免了“運動增強而營養跟不上”或“運動不足營養過剩”的不合理現象。還有的幼兒園,運用健身療法與營養控制療法有機結合對肥胖兒、偏瘦兒進行針對性的健康干預,也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其次,在體育鍛煉中要進行一定的運動衛生監督。監督運動場地器材是否符合安全要求;幼兒運動時的服裝、鞋子是否適合運動,有無不安全因素;是否讓幼兒做了準備活動和活動結束時的放松活動;幼兒在體育鍛煉中的運動量是否過大或過小,教師是否有調節運動量的良好方法;是否及時幫助或提醒幼兒脫去多余衣褲、及時擦汗。這些滲透在幼兒園體育活動中的衛生與保健的監督,直接關系到幼兒的活動安全、身心健康,我們決不能輕視。
【幼兒園體育如何貫徹“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相關文章:
• 幼兒園環境創設芻議
• 創設有利于幼兒自主探究的環境
• 幼兒園生活化美育環境創設芻議
• 幼兒園特色活動環境創設的策略
• 幼兒之教育環境
• 在“增”與“減”中優化幼兒園環境創設與管理
• 幼兒園禮儀環境創設的研究
• 淺析幼兒園美術教育活動環境創設
• 圖書區巧布置
• 關于幼兒園進餐環境創設的思考
• 幼兒園教育環境創設研究
• 為幼兒創設良好的社會環境和物質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