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免费观看网欧美片-成人免费观看视频-成人免费观看男女羞羞视频-成人免费观看的视频黄页-成人免费高清视频-成人免费福利片在线观看

欄目分類

小編推薦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幼教論文 > 其他論文

兒童與幼兒園,到底誰適應誰?

其他論文    日期:2019-03-27    作者:〆蘇丶末瑤╮
【www.888bfw.com - 幼兒園其他論文】
【摘 要】兒童與幼兒園誰適應誰的問題,是學前教育界所關注并討論的重要問題。本文對這一問題進行歷史梳理和現實反思,并在此基礎上提出自己的觀點,即幼兒園辦學必須以“幼兒園適應兒童”為核心理念。
  【關鍵詞】學前教育教育理念幼兒園兒童觀
  一、東西方歷史演進:從兒童順應教育,到教育尊重兒童
  從歷史上來看,從古代至現代,教育與兒童的關系,經歷了從兒童順應教育,到教育尊重兒童的變遷。
  1.西方歷史演進
  這種變遷在西方教育史上顯示的尤為明顯。遠古時期,由于認識水平有限,人們并不能清晰、有意識地區分“兒童”與“成人”的概念,兒童僅僅被當作是社會的一員,其區別于成人的特點沒有得到關注。此時除了少量具有一定教育意義的儀式性活動外,鮮有專門為兒童設計的教育活動,兒童與成人一起進行采集和狩獵,在活動過程中通過自身的觀察、模仿來掌握生活技能。及至中世紀,雖然人類文明獲得極大進步,但是在對兒童的教育問題上,依然是兒童單方面適應教育。一方面,人們看不到兒童區別于成人的獨有特性,將其看作是成人的縮小版;而另一方面,教育淪為宗教附庸,教會以教育為手段培養便于控制的社會成員。由此,教育與生活實際相脫離,兒童不得不接受超越其實際水平、忽視其身心發展規律的教育。而接下來的文藝復興、宗教改革時期,雖然出現了一些有關兒童的新的觀念,人們開始關注兒童內在的興趣和規律,但是中世紀時的教育方式仍占主流。直到啟蒙運動時期,隨著以盧梭為代表的自然主義教育深入人心,人們對教育與兒童間關系的認識才開始發生較大的變革。自然主義教育強調,人的發展有內在的固有傾向,教育必須尊重人自身的內在自然進程,而不是將外在的規則強加于兒童。由此,教育與兒童的關系,第一次由“兒童順應教育”,轉向“教育尊重兒童”。而19世紀的“教育心理學化”運動,則更是將焦點放在了受教育者的內在心理機制上,致力于研究如何讓教育進一步適應人固有的學習規律和發展程式。自20世紀以降,無論是以杜威為代表的實用主義教育家,還是50年代之后以皮亞杰為代表的心理學家,都進一步關注了兒童作為兒童所具有的獨特性,強調教育對于兒童的尊重。
  2.我國歷史演進
  在我國,教育也同樣經歷了從“兒童順應教育”到“教育尊重兒童”的變遷。在整個封建社會當中,兒童的地位很低,在家中被視作傳宗接代或者光宗耀祖的工具,而在社會層面上則被看成是需要被控制的臣民。而與其相對應的,兒童從小就被教育以“四書五經”、“三綱五常”,接受教育的內容直接服務于家庭和統治者的需要,而不符合兒童自身的興趣和發展規律。近代隨著社會的變革和西方新思想的涌入,魯迅等新文化運動先鋒者開始反思成人對兒童的壓迫,并一度響亮地提出了“兒童本位主義”,提倡教育應理解和尊重兒童。但盡管新的思想已經出現,但廣大的社會生活仍然有一定的滯后性,再加上社會的動蕩和物質文化的落后,多數兒童并不能夠真正接受到適應其興趣和發展規律的教育。1949建國之初,兒童被看作是未來的社會建設者,教育的目的是將其培養為“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此時兒童的教育問題雖然得到重視,但教育明顯是從教育國家、社會的利益出發,而不是從兒童的視角出發,帶有很濃的“兒童適應教育”的意味。接下來,從大躍進開始到文革的結束,兒童中心主義被斥為“資產階級情調”,正常的教育活動遭到異化,兒童的天性更是在一句句毛澤東詩詞、一聲聲中“為人民服務”的口號中被抹殺殆盡。而只有在十年浩劫結束之后,科學的兒童觀才得以在我國興起和傳播,逐漸被人們知曉和認可。而近年來,隨著西方教育思想的不斷傳播,以及本土教育學、心理學的不斷發展,“教育尊重兒童”的理念則更加深入人心,教育的進行必須符合兒童自身的發展規律,這已經成為教育工作者們的共識。
  二、當代中國社會呼聲:兒童與幼兒園,兩者應當相互適應
  1.當前中國社會存在幼兒園忽視兒童發展規律的現象
  在當今中國社會,盡管學前教育界“兒童中心”、“兒童本位”、“教育順應兒童發展規律”等理念傳播盛行,很多幼兒園也打出了“尊重孩子”、“一切為了孩子”等標語和口號,但在現實層面上,學前教育領域仍然存在著較為嚴重的“兒童單方面適應幼兒園”的狀況。
  這種狀況首先表現在幼兒園“小學化”的情況當中:一方面,幼兒園不顧兒童的興趣傾向和知識接受能力,一味教授不適應其發展規律的知識;另一方面,幼兒園為了完成沉重的知識傳授任務,占用了大量本該屬于兒童游戲和自由活動的時間。而即使是在“小學化”情況不嚴重的幼兒園中,也多多少少地存在著紀律死板、管理過嚴的問題,教師等管理者出于自身管理的便利以及培養“守紀律的孩子”的目標,用威嚴的紀律限制兒童的自由活動和探索欲望。在知識重負和紀律的管理下,兒童的本性不得發揮,兒童只能調整自己來適應幼兒園的教育。“兒童單方面適應幼兒園”的狀況還表現在,很多幼兒園舉辦的活動,其形式、規則及內容,都有強烈的“成人化”意味,而不顧兒童自身的喜好和接受度。河南鄭州一幼兒園為100多名“自由戀愛”兒童舉辦的“集體婚禮”,就可以很好地突出這一點。幼兒園自身打著“培養健康婚姻觀”的旗號,表面上是在順應兒童的發展,但實際上卻是在迎合家長們的愿望(“家長們都很期待”)。除此之外,還有很多類似的現象:比如一些幼兒園在早操的時候不放兒歌,卻播樂壇流行曲;音樂課教兒童唱成人的歌;運動會舉辦兒童根本不懂規則、只能由把爸爸媽媽主導進行的游戲等等。這些都是不顧兒童自身興趣、單方面假設兒童應當適應幼兒園教育的行為。而與此同時,類似于“幼兒園教師扇幼兒耳光”的惡性事件,以及幼兒園中的體罰、謾罵等惡性行為,其背后都是“兒童應當適應幼兒園的要求,而幼兒園不必顧及兒童”的歪曲觀念。
  2.人們呼吁幼兒園教育必須考慮兒童的特征和內在機制
  針對這樣的情況,人們們紛紛呼吁,幼兒園教育必須將兒童自身的特征和內在發展機制考慮在內,而不能一味要求兒童去適應幼兒園教育。之所以如此,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首先,兒童并非是成人的縮小版,而是擁有自身獨特發展特征。無論是皮亞杰的認知發展階段論和道德發展階段論,還是埃里克森的人格發展八階段理論,都在強調這樣一個事實:兒童不是“小大人”,其感知、理解世界的方式與成人有著本質上的不同。因此,幼兒園教育要想獲得成功,就必須以適應兒童發展的方式去對待兒童,而不是以成人所臆想出的形式去對待兒童。
  其次,兒童雖然在諸多方面區別于成人,但其作為“人”的存在,享有和成人無差別的尊嚴和其他的一切基本人權,理應在人格上受到成人的尊重。有學者提出,兒童不僅是一個“兒童”,而且還確實是一個“人”,成人和兒童作為人的存在是沒有差別的。由此,在幼兒園教育中,兒童應當得到成人的尊重,應當被傾聽、被理解,而不是被迫接受成人的習慣和喜好。
  最后,在幼兒園教育的目的方面,盡管幼兒園需要培養兒童為未來生活做準備的能力,但是與此同時,根據杜威“教育即生活”的理念,幼兒園教育本身便是幼兒生活的一部分。由此,在教授必要知識技能的同時,幼兒園也必須顧及兒童此時此地的快樂和福祉,而不是犧牲當前的歡樂去準備虛無縹緲的未來。
  3.兒童與幼兒園應相互適應,是當前我國教育領域的主流聲音
  縱觀學者們的文獻,可以看出,當前我國教育領域在這一問題上的觀點,主要集中在“兒童與幼兒園應相互適應”上。
  一方面,很多學者認為無論是“兒童適應幼兒園”,還是“兒童適應幼兒園”,都各自有其道理所在,因而綜合、辯證來看,兩者必須相互適應,在實踐中力求達到一種平衡。而另一方面,也有學者鮮明地提出“幼兒園必須適應兒童”的觀點,然而,細讀文章全篇可以發現,這些學者并非在表達“幼兒園適應兒童,比兒童適應幼兒園更重要”這一意味,而只是針對當前幼兒園一味迎合社會需求、家長要求而不顧兒童發展規律的弊端,提出與其制衡的意見。與其說他們認為幼兒園必須適應兒童,不如說他們的觀點是不能一味地讓兒童適應幼兒園,幼兒園也應該在一定程度上迎合兒童的發展規律,也即幼兒園與兒童應當相互適應。總之,在這個問題上,多數人的觀點是比較辯證的,認為適應不應該是單方面的,而應該是相互的。
  三、討論及現實思索:必須以“幼兒園適應兒童”為理念
  在這一問題上,筆者通過對歷史的梳理和對現實狀況的考量,認為當前中國社會的幼兒園辦學必須以“幼兒園適應兒童”作為核心理念,也即“幼兒園適應兒童”應該勝過“兒童適應幼兒園”。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這一理念自身具有合理性,二是歷史發展過程提供了參考,三是出于現實狀況的考慮。
  1.理念自身的合理性
  “幼兒園應當適應兒童”這一理念自身具有合理性。有關幼兒園教育為什么應當適應兒童,前文已經在第二部分進行過論述,這里主要論證的是為什么“幼兒園適應兒童”比“幼兒園與兒童相互適應”更具合理性。
  人們之所以認為幼兒園與兒童應當相互適應,是因為在兒童需要得到教育的順應之外,幼兒園教育也因承擔著社會功能而應當得到兒童的適應。從國家本位、社會本位的角度來說,這樣的觀點是正確的。但是,從根本上說,之所以要促進國家、社會的發展和繁榮,歸根結蒂還是為了保證每一位國家公民、社會成員的福祉和利益。如果為了服務于國家和社會的需求,就犧牲了兒童的歡樂,那么就相當于為了社會利益而犧牲個人利益,這顯然是不合理的。的確,個人可以為了國家和社會的利益而做出個人讓步和付出,但這必須建立在有思考能力的個人主動自愿的基礎之上。兒童尚不具有思考和選擇的能力,成人沒有權利和資格讓兒童去承擔未來社會的責任。由此,幼兒園不應當以承擔社會功能為借口,實施違背兒童的發展規律的教育。
  而除此之外,讓兒童順應幼兒園的意志,以求培養未來社會所需要的人,這不僅是不合理的,而且還在很大程度上是不現實的。教育為未來社會培養人才,這一點的前提是明確地知道未來社會需要什么樣的人才。然而,現在社會出于迅速而不間斷的變化之中,高等教育尚不能得心應手地預測學生畢業后的人才市場,學前教育又怎么可能預測到十幾年后社會的狀況?以此時此刻的社會之需,去培養十幾年后走入社會的人,這在飛速變化的世界中,怎么可能取得成功呢?
  綜上,讓兒童適應幼兒園,這既不合理,也不現實,“幼兒園適應兒童”比“幼兒園和兒童相互適應”更具合理性。因此,幼兒園應當集中精力探索兒童的內在興趣和發展機制,努力地適應兒童的發展。
  2.歷史發展趨勢作為參考
  通過前文對歷史發展趨勢的梳理,可以明顯地看出,無論是西方社會還是我國,教育都經歷了一個從“兒童適應教育”到“教育適應兒童”的歷史演變過程。可以說,教育越來越順應兒童的內在發展機制,這是歷史發展的總趨勢。為了順應歷史的發展的趨勢,我們必須努力做到讓學前教育適應兒童,而不是讓兒童適應教育。
  盡管從當前的現實狀況來看,教育都還沒有真正做到把“適應兒童天性”放在教育的首位――在整個世界范圍內,教育仍然在很大程度上把“培養兒童以適應社會和國家需要”作為自身的目標。但是,從歷史發展的趨勢來看,“兒童本位”的教育理念將會進一步得到重視和發展,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教育能夠更大程度上從“兒童適應教育”向“教育適應兒童”轉變。當我們轉變教育以順應兒童時,我們也順應了歷史的大勢所趨。
  3.現實狀況的考量
  從理念與實踐的關系來看,理念總是具有一定超前性,而實踐則因為現實因素的錯綜復雜和多方制約而具有一定的滯后性。當前,學前教育主流聲音提倡的理念是“兒童與幼兒園相互適應”,然而從現實的層面看,幼兒園在實際辦學中往往更加傾向“兒童適應幼兒園”,而幼兒園對兒童的適應則更多地作為一種口號存在,并沒有深入實質。因此,出于改變現狀、讓幼兒園更加關注兒童自身特點的角度看,我們不能中庸而溫和地提出“兩者應當相互適應”,而應該旗幟鮮明、聲音響亮地呼吁“幼兒園應當適應兒童”。盡管幼兒園和兒童的相互適應也許更加接近現階段所能達到的現實目標,但是我們的理念必須比現實目標超前一步,鮮明地要求幼兒園去適應兒童,這樣才更可能達到讓幼兒園關注、重視兒童內在發展機制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傅小芳,王淑寧.兒童生活與兒童教育――從西方兒童觀的歷史演變中作觀析[J].教育導刊(幼兒教育),2008,04:8-10.
  [2]楊佳,周紅安,楊漢麟.西方兒童觀的歷史演進[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1,04:34-38.
  [3]段鎮.兒童觀的演變――從奴才觀到主人觀[J].當代青年研究,1990,06:5-9+50.
  [4]王海英.20世紀中國兒童觀研究的反思[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8,02:16-24.
  [5]王振宇.樹立科學的兒童觀和教育觀,維護學前教育的莊嚴性――從幼兒“集體婚禮”說起[J].幼兒教育,2013,15:1-6.
  [6]石中英.教育哲學.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5.
  [7]于娜.幼兒園班級生活中的兒童形象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1.
  [8]李利峰.從幼兒園虐童事件看教師兒童觀的重塑[J].科教文匯(上旬刊),2013,03:36-37.
  [9]羅華.我們需要怎樣的兒童觀――對學前教育現存問題的反思[J].文教資料,2012,05:145-147.
  作者簡介:
  王一杰,本科,北京師范大學在校學生。

【兒童與幼兒園,到底誰適應誰?】相關文章:

• 寶貝,你在幼兒園學了什么

• 幼兒園禮儀教育有效方法初探

• 幼兒教育及幼兒教師論文

• 幼兒園音樂游戲組織策略探析

• 幼兒園保育之我見

• 幼兒園音樂教育現狀及提升策略研究

• 美國幼兒園讓孩子從小愛上閱讀

• 幼兒園新教師專業成長的思考

• 淺談幼兒園優秀班集體的形成要素

• 幼兒敘事性美術教育活動新探

• 幼兒園主題活動設計課程的實踐教學

• 夏季,幼兒園遭遇“手足口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