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幼兒園區域活動應該體現幼兒的自主性和自由性,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說,真正的生活教育是“以生活為中心的教育”,是“供給人生需要的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的、生活所必需的教育。幼兒的區域活動應該追溯于生活,取材于生活,讓教學做合一。
關鍵詞: 幼兒園 區域游戲 生活教育 教學做合一
一、生活和區域要面面“關心”
1.生活的鏡子是教育
陶行知先生所說的“教育”,不是以學校為整體的狹義教育,而是包括學校教育在內的整個社會生活的廣義教育。他所說的“生活”,是整個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生活的總體,是人類一切實踐活動的總稱。“生活即教育”不是說生活等同于教育,而是說教育與生活經歷同一個過程,教育離不開生活,生活離不開教育。
在幼兒園區域活動中,我們可以鼓勵幼兒在生活中習得經驗,產生自發的游戲活動,在輕松愉快的游戲中感受生活的樂趣。比如在建構區孩子自由搭建積木時,能夠反映出孩子在生活中受大環境影響而產生的思維和想象力的變化發展,這樣就能使生活和游戲相互促進、相互轉化。因此,相應的游戲內容、形式都應該從幼兒熟悉的生活活動中演化而來。
2.區域活動的支撐是生活
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我們可以呼吁家長和孩子一起參與收集孩子在生活中感興趣的材料,如QQ星的罐子、玩具等。然后進行按類擺放,成為孩子區域活動強大的支持者。例如日常生活中的醬油、醋、鹽、辣椒等,都可以投放在區域中,讓孩子自己去設計擺放,它們可能會成為娃娃家游戲中做菜的調味品,也可能成為超市貨架上的促銷商品,或者在探索區成為孩子們品嘗和擺弄的對象。孩子們通過視覺、觸覺等不同感官進行游戲,成為游戲的創造者。這樣一來,從收集到布置再到游戲都有孩子全程的參與,不僅能給幼兒提供參與活動的機會,滿足幼兒自我表現的欲望,而且能發展他們的操作能力,讓幼兒充分感受到教師是他們的親密伙伴。
二、材料和指導要“投投”是道
1.投“材”有道,注重開放性
教師投放的材料決定了幼兒活動的內容和質量。材料大致可以分為封閉投放和開放投放兩種,主要表現在材料設計的結構化程度上。簡單來說,封閉式投放的材料就像高結構化材料,有兩種設計,一種是競賽性的規則游戲,另一種是設計成附加特定任務的游戲。例如同樣用數字卡練習“5的組成和分解”,如果設計成規則游戲,就可以通過雙方出卡,誰先發現卡片上的數字合起來正好是5,誰就可以先拍一下桌子,動作慢的就吃進桌上的卡,誰先出完手上的數字卡,誰就贏了。如果設計成作業,那么教師就會在5的數字卡下面羅列1和誰、2和誰等幾組數字,讓幼兒擺放。
我們可以看到,卡片游戲的結果具有輸贏的不確定性,這就會刺激幼兒為了贏而不斷重復游戲,在重復中熟練。而設計成作業材料,幼兒只能枯燥擺弄,一旦完成了,材料就沒有用了。
我們倡導的應該是開放式投放,指的是教師對材料的投放只做一個大致的規劃,不需要對材料的具體玩法進行設計,幼兒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自行解決,讓一物多玩,發揮材料的可利用性。特別在農村,到處可以得到的自然物中,我們可以選擇衛生、安全、適宜、低成本、無污染的材料來使用,如石頭、樹枝、果實、樹葉,等等,孩子們把石頭當雞蛋、小樹枝當成竹筍、果實當西紅柿,小樹葉當成小魚……這是一個多么有趣的菜場游戲啊!如果需要的這里沒有,孩子們會從設立的百寶箱中找一些廢舊材料中選擇來取代,進行“以物代物”,想象力就能得到很大的提高。
由此可見,對材料進行開放式的投放,將誘導幼兒的游戲行為,幼兒控制材料。而對材料進行封閉式投放,將誘導幼兒個別化的作業活動,則材料控制了幼兒(除了規則游戲材料)。
2.指導有度,重視活動過程
區域活動經常被教師當成一種教學目標和任務來完成,教師總是希望幼兒能夠按照要求進行游戲,在游戲中,教師要么放任不管,要么過度干預。比如在美工區玩橡皮泥,教師預設的目標是幼兒根據圖片所示步驟制作蝸牛。當教師發現幼兒沒做蝸牛而在做餅干時,就立即進行干預,要求幼兒重新做蝸牛。實際上,孩子是想給蝸牛做一些吃的,但被老師干預后,只好按照老師的要求做蝸牛,后來老師離開了,幼兒就一直在做蝸牛。
教師應根據《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的:“教師要理解幼兒的學習方式和特點,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的需要,嚴謹‘拔苗助長”式的超前教育和強化訓練。”在區域活動中,要對孩子自主選擇的游戲給予特別的關注,每每看到幼兒停在那兒、或是無助的時候、或是長時間玩同樣的游戲,教師應該給予啟發、點撥、引導。應把握觀察、分析在先,介入、指導在后的原則,因為區域活動是幼兒自主性的游戲。
三、規則和行為要心心“相印”
雖然區域活動以幼兒自主活動為主,但是幼兒年齡小、好動,而且各方面能力有限。如果沒有切實可行的規則來約束他們,那么活動肯定是沒有成效的。陶行知先生也說:“六歲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時期。這個時期培養的好,以后只需順著他繼續增高的培養上去,自然成為社會優良的分子;倘使培養得不好,那么習慣成了不易改,傾向定了不易移,態度決了不易變。”
在區域活動中,當我們對幼兒的行為規范有了具體、明確的要求時,應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首先讓孩子自己通過商量、討論來自發地制定游戲規則。如在“點心店”的區域中,幼兒針對游戲制訂了以下規則:(1)服務員要面帶微笑,要說普通話,要使用禮貌用語。(2)顧客也要使用禮貌用語,文明用餐。(3)對外地游客要介紹點心店的特色食品。其次請幼兒執行好自己制定的規則,如果有不遵守的現象,其他幼兒都會向他解釋遵守這個規則的必要性。最后,在每天活動結束時,小朋友還會針對游戲中出現的新情況添加一些規則,以便游戲能更好地開展。
區域活動是孩子喜愛的游戲形式,我們應該本著一顆鼓勵、關愛的心和孩子一起探索美好的世界,快樂地成長。
參考文獻:
[1]葉良駿.陶行知箴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2]李季湄,馮曉霞.《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解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幼兒園區域游戲的生活化教育】相關文章:
• 幼兒園開展游戲活動探析
• 幼兒園教師分層培訓有效模式探究
• 幼兒園創設探究式環境的意義
• 幼兒園繪畫教學選材策略
• 鄉鎮中心幼兒園教師管理策略分析
• 如何提升幼兒園語言教學的有效性
• 淺談幼兒園舞蹈教學
• 淺談幼兒園教育
• 幼兒園角色游戲材料投放誤區及路徑
• 幼兒園美術教學方法點滴
• 如何克服幼兒園“小學化”傾向
• 論幼兒園兒歌的教育作用